京劇的發展歷程 關于京劇發展中兩個關系的思考
希望能像重視劇目建設一樣來重視劇種建設。不重視劇種建設京劇的發展歷程,就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重視劇目建設,就可能故步自封,變成“根雕”。
我們的目標是并駕齊驅,讓國劇根深葉茂、源遠流長。
一、劇目建設與劇種建設的辯證關系
5月的南京花團錦簇,來自全國各地的30余臺劇目在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各展風采。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的藝術家們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慶祝之余,是否也有所思考——這么多年來,我們對京劇劇種的建設作了些什么呢?
劇種建設是對劇種藝術品質(從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到表現方式、流派風格、劇目演繹等)進行傳承、研究和展望的基礎性工作。簡單說就是把曾經有的好東西保留下來,用于今后的發展。這個題目真正清晰起來,一方面是觀看了參演劇目,另一方面得益于參加“一戲一評”工作的專家們的教誨和啟示。
在京劇藝術發展中,重劇目建設而輕劇種建設的嚴重狀況不是今天才開始的。雖說我們的文藝體制改革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但受到各種藝術思潮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劇種建設一直受到冷遇。就是在文化大環境前所未有的今天,對于很多人來說,眼睛都是只盯在劇目建設上。因為劇目建設出成績、出效益、短平快。是能擺到臺面上的臉,是能搽到臉上的粉。但是,這個狀況如果不改變,京劇藝術的發展會是什么樣前景?當前社會上還有兩種現象令人汗顏。一是戲曲精髓的娛樂化展示,即把各種源于劇種深處的絕活絕技京劇的發展歷程,抽筋剝皮式地湊一塊作為娛樂板塊演出;二是社會性的泛戲曲化現象,即京?。☉蚯┑母鞣N元素,單元性地被搬入其他藝術種類、形式中。這些現象在不同程度上淡化著、沖擊著劇種自身的活力和魅力。面對自身淡漠和社會沖擊,兩方面的現實,加強劇種建設真到了一個不說不行的時候了。
我們可以把京劇整體看作一棵參天大樹,傳統是樹根,人才是樹干,創作劇目是樹的枝葉。劇種建設就是要促進這三個方面的平衡協調、有機統一。如果過于強調劇目發展,把養分和力量直接用到枝葉上,而忽視了培土養根的工作,大樹的根就會漸漸地干枯京劇的發展歷程,水、土、肥就會漸漸地流失,那么樹干和枝葉還會茂盛很久嗎?而現在面臨的正是這種嚴重的根枯和水土流失。我們應該有這個憂患意識。這次京劇節把武戲作為一個特殊專項來督促,是從一個嚴重缺失的方面來重視劇種建設的英明之舉、示范之舉。
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要認識到,一方面許多與京劇工作相關的人,并沒有在理論上認識到劇種建設的重要性,發展的著力點不一定能放到劇種建設上來。另一方面,傳統繼承和人才培養的工作是一個費力多、時間長、難度大、動靜小的長遠的復雜工程。不像抓劇目那樣容易取得成績。現在的大形勢下,錢可能不是問題,但認識程度、重視程度、責任心、使命感以及相關政策是關鍵。
我們指出其嚴重性,就是希望能像重視劇目建設一樣來重視劇種建設。不重視劇種建設,就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重視劇目建設,就可能故步自封,變成根雕;我們的目標是并駕齊驅,讓國劇根深葉茂、源遠流長。
那么根深是不是真能葉茂?在這個關系上,我們曾認為比較年輕的劇種,更容易創作出表現現代生活的好作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舞臺實踐的表現,大家認識到傳統底蘊深厚的劇種,更能以高藝術品質表現現代生活。本屆京劇藝術節上反響大的劇目,《青衣》《狄青》《美麗人生》《趙武靈王》《向農》等,特別是現代戲,都有鮮明的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是既有傳統的濃厚根基又高屋建瓴;傳統的根基越深厚,現代的融合力和表現力也就越強?!肚嘁隆愤@部表現當代藝人精神境界、生存狀態和追求取舍的作品,其思想內容有著強烈的現代意義。但是,其作品主題的提煉、人物形象的塑造,風格樣式的把握和舞臺呈現的特征,都深深植根于甚至依賴于京劇藝術傳統的豐富性和表現力。所以我們說,根深才能葉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很難讓京劇長久豐沛、持續繁榮的。這就是兩者的辯證關系,也是我們強調劇種建設的意義。
二、群體格式化創作與演員個性化創造的關系
由京劇樣板戲開始,現在大型劇目創作,尤其是新編歷史劇與現代戲的創作中,基本上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模式。這個模式的特點是,“以劇本為基本的導演中心制”。各主創部門在導演的總體規劃下,各行其是進行創作,然后由導演總體協調拍板。演員的表演,按照導演的指導、調度和動作安排去完成角色;演員的唱腔則按照作曲家創編的音樂唱段去演唱。這個模式在大量的藝術實踐中顯示了強大的科學性和生命力,現在已經基本成為京劇大型劇目創作的普遍模式。長時間、大體量的運作,其嫻熟性已經達到了創作格式化的程度。
這種模式有點像西方歌劇音樂劇的創作模式。但是,西方歌劇的中心是作曲家,所以史上留下的、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是大量的著名的作曲家和音樂作品。這種模式對于京劇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但是長期發展下去,卻也容易造成京劇藝術的創新與個性化間的矛盾。
在我看來,中國戲曲藝術是以展示人的身心潛能為基礎的藝術,即把人自身的所有潛力和能量都轉化為藝術的表現形式,來供人欣賞,來維持生存。所以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都要用,都可以相對獨立地發展,所以有嗓擅文,無嗓擅武,能其所能,專其所長,“天然渾成梅蘭芳,地里鉆出周信芳”。中國京劇發展是以演員為支撐點的表演體系。與西方歌劇以作曲家為中心、為發展標志不同,京劇史是以著名藝術家為代表、為標志的。京劇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孕育期的魏長生,形成期的程長庚,成熟期的譚鑫培,昌盛期的梅蘭芳,以及把京劇古典性向現實性轉化的周信芳,他們都是既完美繼承,又是勇于創新的典范。而且主要是因為他們個性化的創造力,推動了京劇的前進步伐,成就了京劇的發展而成為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京劇史上有成就、有影響的藝術家,如“四大須生(前后)”“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都是充滿個性色彩的卓越的創造者。他們在各自代表劇目中長年累月地用心研磨,終成瑰寶。
在這種個性化創造中,有三個方面的因素構成了劇種創造的基本動力:一是藝術家極具個性的藝術品質,二是大量的舞臺實踐,三是以觀眾為代表的時代審美反饋。這三個因素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由此,我們反思:現在的這個創作模式,演員的個性化的藝術特點得到充分發揮了嗎?一個劇目是否經過長期舞臺實踐中的優劣取舍?有沒有采納觀眾所代表的時代審美取向反饋?反復的舞臺實踐,恰恰是優秀演員藝術個性、創造性發揮的最佳時機,是一個劇目錘煉提高的最需要、最有的放矢的環節。這些因素的積累也是促進劇種整體的符合藝術規律的繼承與創新的根本動力。
當然要探索一個新的更符合京劇規律的創作生產機制不是件容易事。另外,本文提出這個問題,也并不是徹底否定現在的這個模式。而是希望能重視這個問題,爭取在群體格式化創作的基礎上,為演員個性化的創造提供一點空間,保留一片天地。逐步嘗試建立一個既能集中集體智慧又有藝術家個性化發揮;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生動活潑、充滿活力的創作機制。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