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歷史起源 秦腔:中國最早的搖滾
西安秦腔研究會擔心秦腔聽眾減少會使其絕種,其實是杞人憂天了。《論語》夠古老了,它的讀者也無法和瓊瑤相比,但這并不影響它的流傳,喜歡它的人還是可以隨時去閱讀它的。戲劇也是同樣的。如果把秦腔改成現代音樂,那秦腔的先人和它的信徒都會憤怒的。
隨著現代社會娛樂多元化局面的出現,如今原汁原味的秦腔只有偶而在鄉下的廟會和集市上才可以欣賞得到。作家賈平凹認為"秦腔,首先是農民的藝術秦腔的歷史起源,是下里巴人的藝術,所以秦腔很土,深深的黃土地,是孕育她的土壤;勤勞的下苦人,是她賴以發揚光大的根基。"
秦腔在陜西乃至整個西部,它的功能一是娛樂,二是教化。后者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比前者的意義更為深遠和重大。通過秦腔,這些陳年歷史典故在中國西部的山野貧壤中廣為傳唱。也正是因為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功能,多少年來秦腔一直沒有衰敗或者滅亡。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當中國革命的火種從延安以燎原之勢熊熊點燃之時,秦腔就成為陜甘寧邊區一支"加油之歌".
說了易俗社秦腔的歷史起源,不能不說陜西戲曲研究院秦腔劇團。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是具有光榮歷史和雄厚實力的藝術團體,其前身是在延安時期成立的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也有人贊譽稱之為"戰地秦腔劇團".早在抗戰時期,該團就以《窮人恨》等劇作投身于中華民族革命斗爭之中。在整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又緊密配合革命斗爭,創作排演了大批新秦腔劇目等,彭德懷在給《血淚仇》作者馬健翎的信中說:"為廣大貧苦勞動人民、革命戰士熱烈歡迎,為發動群眾組織起來有力的武器。"
建國初期,《趙氏孤兒》等秦腔劇目曾晉京獻演和巡回江南十三省(市)演出,譽滿京華,蜚聲南國;改革開放以來,創作演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其中《千古一帝》、《楊貴妃》等劇目獲得全國等各項獎勵,并多次赴歐洲、日本、中東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演出,得到戲劇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贊譽。
新時期以來,秦腔藝術名家輩出。能看上或聽上一代秦腔名角任哲中、馬友仙等演員的一出折子戲,這是當年多少達官貴人和普通老百姓的夙愿。"聽了秦腔,肉酒不香",在至今西部鄉下的老一輩戲迷中,這句話仍被念叨著。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市場經濟的影響,秦腔演藝事業在大城市開始呈萎縮態勢。盡管如此,在八百里秦川每一處有老人相聚的地方,秦聲秦韻依然悠長慷慨。一位秦腔老藝人告訴記者,西安郊區的周至縣每年"秦腔消費"近二百萬元。他算了一筆賬說,除了應邀為傳統廟會演出外,還常被邀請為學校建設竣工、公路開通以及私人紅白喜事助興。
如今的秦腔,不僅在國內西部農村有市場,其實正如英國小伙子安東尼等人對秦腔的癡迷一樣,如今這一古老的劇種也引起了許多外國朋友的興趣。
記者就老外"感冒"秦腔一事曾和幾位外國朋友攀談。他們的觀點很簡單---藝術是沒有國界的,是相通的,尤其是音樂。他們欣賞秦腔對演員的臺詞并不苛求了解多少秦腔的歷史起源,讓他們貪婪的也許更多的是秦腔的服裝、臉譜和那時而悲亢激憤、時而纏綿悠遠的民族音樂。在他們看來,秦腔就是中國的搖滾,不在乎歌詞的悱惻,最主要的是旋律和節奏的震撼!秦人不老,秦腔不死!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