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之家》2020 年第 31 期總第 367 期33戲劇研討河南豫劇發(fā)展的歷史、現狀及思考李欣(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摘要】本文通過對河南豫劇發(fā)展的歷史進行簡要闡述,以及對河南豫劇的傳播、現狀進行分析,挖掘河南豫劇的藝術源流和特征河南梆子和豫劇,結合實際發(fā)展現狀思考、探究河南豫劇在傳承發(fā)展的過程中對中國戲劇文化的影響和貢獻,同時對河南豫劇發(fā)展的未來走向做出暢想和討論。【關鍵詞】河南豫劇;歷史發(fā)展;當前現狀;思考未來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1-0033-02 河南地處華夏中原地帶,謂之“天地之中”,土地富饒,面積廣闊,夏朝、商朝、東周和西晉都曾定都在河南,是華夏文明之源泉。河南人文歷史氛圍非常濃厚,有鮮明的文化色彩,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生態(tài),河南豫劇正是在這種本土風情中孕育出來的文化形式。一、河南豫劇的起源及歷史追溯河南豫劇作為中國戲劇文化中璀璨的一部分,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對中國戲劇文化影響巨大。河南豫劇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中后期。在河南盛行的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吸收秦腔、北曲弦索的音樂元素,在民間藝人的融合與改良下逐漸形成最初的豫劇形式——河南梆子戲。

由于河南地域遼闊,跨度較大,各個地區(qū)的語言風格、聲音語調多有不同,使得河南豫劇在各地區(qū)的唱法相異。比如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豫東調”,主要風格為激昂、奔放、高亢,展現了豫東人民火熱的性格特征;以洛陽為中心的唱法“豫西調”,風格則平穩(wěn)、深情、樸實渾厚,有低沉傷感之情,展現了豫西人民溫婉的性格特征;而以豫東南為中心的唱法“沙河調”則類似于說唱音樂,以說為主,說唱結合的方式充滿了生活氣息。不同唱法展現出各自不同的色彩,充分顯示出河南戲劇文化的多姿多彩。河南豫劇跟隨著中國歷史的步伐穩(wěn)步前進,在明朝中后期雖有河南梆子的萌芽,但發(fā)展相對緩慢。到了清朝前中期,國家安定,社會繁榮,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休閑娛樂方式較少,因而出現了河南梆子藝術團體。這些團體多在河南地區(qū)演出,將這種戲劇形式帶給了廣大的聽眾,使更多的人認識和喜愛這一藝術形式。到了辛亥革命之后,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發(fā)展,開始進入茶社演唱。最初,茶社中有一桌兩椅的簡單布置和梆子、鑼鼓等的伴奏,形成了河南豫劇最初的舞臺形式。而后,演員們逐漸不滿足于這種小場地和簡陋的舞臺布置,開始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演出舞臺。有自己的獨立舞臺之后,演出的規(guī)格和形式便開始有了新的追求和變化,出現了專門編寫的腳本和唱段河南梆子和豫劇,以及固定演出劇目,每個演員各自分配生旦凈丑等不同的角色。

還有專業(yè)的民族樂器伴奏,演出的妝容、服飾、道具、布景等都逐漸有了規(guī)范化的要求。這使得河南豫劇逐漸走向正規(guī)化、專業(yè)化,雅俗共賞,表演更加精致、完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促成了豫劇最繁榮的發(fā)展階段,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出現了一大批職業(yè)化的豫劇表演團體,他們重新編寫了河南梆子曲目,并增加了演出劇目河南梆子和豫劇,官方也為河南梆子確立了新名稱:河南豫劇。河南豫劇因其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不僅僅流行在中國大陸地區(qū),也輻射到了臺灣地區(qū),深受臺灣地區(qū)人民的喜愛并得到弘揚。河南豫劇在這一時期發(fā)展較為迅速,也創(chuàng)造性地編排了《朝陽溝》這一經典豫劇,其“現代戲流派”特征使其成為豫劇中的“歌劇”。文化大革命期間,河南豫劇的發(fā)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豫劇演員被批斗,大量的戲劇傳統(tǒng)服裝、道具以及相關文獻資料被燒毀,豫劇團體被撤銷、解散等,使得河南豫劇在這一時期損失慘重,令人扼腕。改革開放之后,大陸豫劇團體與臺灣的豫劇演員進行交流學習,重拾傳統(tǒng)并逐漸有了新的發(fā)展,走向新的高度。1994 年河南電視臺開播的河南豫劇擂臺賽《梨園春》,借助新媒體,使河南豫劇的影響力得到了進一步擴大,直到今天《梨園春》仍然是人們觀看豫劇和傳播豫劇的重要載體。

21 世紀,河南豫劇走上了更加廣闊的舞臺,《約束》(根據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改編)的出現,是豫劇藝人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體現,結合現代化和國際化趨勢,跨越豫劇文化地域性的圍欄,開創(chuàng)了豫劇文化發(fā)展的新篇章。2015 年,由河南豫劇二團主演的新編愛國主義豫劇《蘇武牧羊》在西安“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上亮相,讓河南豫劇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臺階。河南豫劇藝人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讓河南豫劇不斷迎合時代需要,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二、河南豫劇的發(fā)展現狀正如香港媒體在一次報道中將河南豫劇和京劇進行對比時所稱,京劇是城市小姐,豫劇是農村姑娘。豫劇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