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五大戲曲的劇種是 非遺傳承 |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越劇
非遺傳承
越劇
FEI YI
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我國五大戲曲的劇種是,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劇種起源
越劇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蘇等許多省、市、地區,它發源于浙江省紹興地區嵊縣一帶,清末在曲藝“落地唱書”的基礎上吸收余姚灘簧、紹劇等曲種、劇種的劇目、曲調、表演藝術而初步成型,當時稱為“小歌班”或“的篤班”。1916年進入上海時稱為“紹興文戲”,1930年以后又發展成為全部由女演員演出的“女子紹興文戲”。1938年改稱越劇。以后在發展中進一步走向成熟,形成優美抒情的藝術風格。
經典劇目
越劇有不少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祥林嫂》、《西廂記》、《追魚》、《情探》、《盤夫索夫》、《柳毅傳書》、《碧玉簪》、《三看御妹》、《打金枝》、《玉堂春》、《琵琶記》、《孔雀東南飛》等。
流派藝術
越劇流派包括劇目、唱、念、做等各種藝術因素,體現于所塑造的典型藝術形象,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獨創性最強,特點最突出,影響也最大,因此人們稱之為流派唱腔。然而,唱腔雖然重要,流派卻并非僅指唱腔,更包含舞臺表演藝術等多重內容。通常同一劇目不同流派演繹會有不同風采。
發展基礎
1942年10月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對傳統越劇進了全面的改革,稱為“新越劇”。新越劇改變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我國五大戲曲的劇種是,一變為哀婉舒緩的唱腔曲調我國五大戲曲的劇種是,即“尺調腔”和“弦下腔”,把越劇唱腔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越劇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調腔”和“弦下腔”的基礎上發展并豐富起來的。后來這兩種曲調成為越劇的主腔,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
越劇流派
被公認的越劇流派有十三個,即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陸錦花派、畢春芳派、張云霞派、呂瑞英派、金采風派、張桂鳳派。曾得到專業人士地區性推派的則有:竺水招派、陳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寶花派、高愛娟派,以及周大風創立的浙派越劇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調。
(注:以上圖片僅做配圖美觀)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