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發源地在哪里 秦腔的起源地在哪里?
秦腔又稱亂彈,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國西北地區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陜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于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后者善于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夸張性。腳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于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于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于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于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秦腔發源地在哪里,多是取才于“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緒中后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杰民、李云亭(麻子紅)、劉立杰(木匠紅)、王文鵬等。辛亥革命以來,有名丑馬平民秦腔發源地在哪里,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并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凈田德年和名須生何家顏、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特別是秦腔表演藝術家陳雨農、王文鵬、黨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劉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意社”的編修李逸笙、蘇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妝造型等方面都有創新。
秦腔源于古代陜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云:"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陜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秦腔"形成于秦,精進于漢,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廣播于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歷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由于秦腔的很多劇目都是表現我國歷史上反侵略戰爭、忠奸斗爭、反壓迫斗爭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題材,由于秦腔音樂反映了陜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且較早地(也可能是最的)形成了比較適宜于表現各種情緒變化的板腔體音樂體制;加上秦腔藝人逐漸創造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處,都給各劇以不同的影響,并直接影響了各個梆子腔劇種的形成和發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響到京劇的形成。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繡班等。 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豪放,富有夸張性。秦腔唱腔分為歡音、苦音兩種,前者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后者抒發悲憤、凄涼情感,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而清脆。在臉譜(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塊瓦花臉、帶一字須)、身段(如趟馬、拉架子、擔柴擔、水擔等)、化妝(如改包頭為梳水頭)、特技(吐火、吹火、踩蹺),以及語言聲韻(秦腔是十四韻,內有入聲)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唱戲吼起來"被譽為關中十大怪之一。角色行當分為四生(老生、須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凈(大凈、毛凈)、一丑,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關中東部渭南地區的稱東路秦腔;流行于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稱西府秦腔;流行于漢中地區的叫漢調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帶的稱西安亂彈(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秦腔發源地在哪里,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都不發達,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個西北地區均占絕對優勢。
秦腔所演的劇目多是取材于"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劇目超過1萬本,劇目之豐富,居我國三百多劇種之首,因時代久遠,散佚頗多,據現在統計,僅存約4700多個,而且,這些劇目目前還正以驚人的速度繼續流失,如果有關部門不能有效搶救,歷代人民用心血創造的寶貴文化遺產將永訣于世。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