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下河東唱詞全本 淺談秦腔《下河東》的苦情戲藝術價值
文/羅漢
秦腔傳統戲下河東(亦名《龍虎斗》、《斬呼延壽廷》)。以巜下河東》為戲劇曲目名稱,晉劇、秦腔、大平調、武安平調等劇種中都有此劇,但以秦腔最為著名。
秦腔巜下河東》講的是宋太祖時,河東白龍造反,趙匡胤御駕親征,歐陽芳掛帥,呼延壽廷兄妹為先鋒。歐陽芳私通白龍,約劫宋營。呼延兄妹擊敗白龍,歐陽反誣其出戰不力,斬了壽廷,欲行篡逆。呼延鳳英四處尋兄,恰遇趙匡胤巡營,被趙之盤龍棍誤傷致死。呼延妻攜子呼延贊于山中教養,贊長大后下山“趕駕”尋趙報仇,經趙說明情況后,“護駕” 河東,共誅歐陽芳。
此戲本見《北宋楊家將演義》第一回,這是一本以紅生為主及武生、凈角唱打并重的戲。為陸順子、孫省國、米鐘華、高信民、袁克勤等的常演劇目。傳統本有清三元堂刻本,民國南院門義興書局刊行本。《陜西傳統劇目匯編秦腔》第二十七集書錄本。西安市藝術研究所藏有抄存本[1]。此戲老生、凈角都是主角,表演技藝要求很高。當年郝壽臣最擅演戲中的反面人物歐陽方,對歐陽方奸險狡詐的內心,刻畫得十分生動。趙匡胤(紅生扮演)前場戴王帽,穿黃袍,后場則應穿箭衣、黃馬褂;呼延、歐陽都扎靠,隨從的是太監。
《下河東》是一出悲劇色彩濃郁的秦腔經典苦情戲。其中以《祭靈》和《趕駕》兩折為重頭戲,祭靈中著名的三十六哭成為秦腔“哭音”藝術精華。事件起因是由河東白龍引起,宋太祖趙匡胤御駕親征,掛歐陽芳為帥,呼延壽廷作先鋒,歐陽芳勾結白龍,殺害呼延壽廷,呼延蘭玉欲為兄報仇,又被趙匡胤誤殺,而壽廷之子,呼延秀英逃出,宋太祖因內憂外患,被困河東,身心焦慮,十五年后壽延之子呼延贊在羅家山藝成下山,與其妹同下河東,打死白龍,趕王殺駕,欲為父報仇,后經石龍、石信勸解,姐弟歸順太祖,二兵合一,除去奸賊歐陽芳遂平河東。
單就從其重頭折子戲《祭靈》選段時間上來看,故事主要應該是呼延壽廷被害15年后。15年當中,趙匡贏被困河東軍營,內心焦慮,欲進不能,欲退不得,真是命難保全,這些年對宋王來說是一場身心上的浩劫秦腔下河東唱詞全本,于是趙匡贏在軍營中設靈堂來祭奠被誤殺大將呼延壽廷。從時間和劇情發展來看,這樣的安排是相當合理的,一方面15年里白龍在河東造反叛亂并未平定,這樣以來,趙匡胤的災難及身心痛苦就不會結束,因而他必然會對被害的忠良產生種種內疚之情,這樣內疚的心里和外界的白龍恰好結識在一起,使得宋王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使他倍受煎熬,一籌莫展。于是他頭戴三尺白孝,為其父祭靈,這為以后的趕王殺駕,兵合一處,化干戈為玉帛的理想結局埋下了優筆。所以從內容上《祭靈》是整個劇情的一個轉折點,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趙匡胤河東解圍的信號,《祭靈》他不但是劇情發展的需要,而且集中體現了秦腔哭音的經典藝術精華。
《下河東?祭靈》曾陪我度過了最艱難最辛酸的日子。父親在世時就喜歡用收音機收聽。父親去世,以及后來外婆、母親等親人去世過事,請的鼓樂隊總會一遍又一遍地演奏這首曲子。悲聲一曲《祭靈》,讓人淚如泉涌,肝腸寸斷,也不知祭奠了多少英靈,如今聽到仍欲罷不能。想起秦腔《下河東》,趙匡胤稱帝后征討北漢,大臣歐陽芳掛帥,呼延壽廷為先鋒,因將帥原有宿怨,歐陽芳又私通了北漢,暗約敵軍共劫宋營,趙匡胤幾乎被俘,幸呼延壽廷兄妹出馬,打敗敵軍,轉敗為勝。歐陽芳奸謀未逞,反誣呼延叛亂,以元帥身份斬了呼延壽廷,弄得趙匡胤也無可奈何,然后被困河東。《祭靈》時的趙匡胤,經過15年的滄桑,這些年里他的胡子已由黑變白。我看過的演出中,陜西戲曲研究院的康建海和周至的齊曉春的表演最具感染力和表現力。從舞臺布景上看,臺中間一個大的“奠”字下面是呼延壽廷兄妹及眾烈士的牌位,牌位下面則有兩個侍衛半跪于兩側秦腔下河東唱詞全本,面對靈堂,這樣的場景布局顯示出了《祭靈》場面的蒼涼和威嚴,從配音上看,一開始便是絕佳的秦腔哭音演奏 ,這樣的音樂聽起來很悲哀,而且它是適合這樣的場景出現。緊接著趙太祖慢慢出場,到了舞臺側面,他慢慢扶起自己的胡子,向觀眾展示自己的胡須由黑變白,在15年的浩劫中他的身心已經遭受了巨大的摧殘,緊接著又扶起自己戴的三尺白孝,向觀眾表達了一代皇帝在為自己的士將烈士悼念,顯示出了君王對死者由衷的祭奠之情,這是一個極富有感染力的藝術表現形式。
這一系列的參拜過程完畢,緊接著就是大段唱腔,這些唱詞可說是非常經典,其中包含了最能體現“紅生”演員酣暢 淋漓的多處大段唱腔。我認為唱腔內容大體可分三個部分。這段秦腔《下河東》困營,雖然唱腔缺少了幾分豪氣,但卻多了幾分蒼涼,和琴聲相得益彰,聽來也是別有韻味。 ?
一是祭靈。在祭靈剛開始,一句在御營設靈堂把忠良祭奠,以及哭音的配音,奠定了全段的悲壯、苦悶、凄涼的腔調,體現了秦腔苦音的腔調韻味,內容介紹的是一個冬季冰凍營中,塑造了環境的陰冷凄涼,“愁的王兩鬢斑白了”五咎胡須銀錢 飄’ 充分表明了下河東對趙太祖所造成的巨大心里負擔和心理壓力。下來又接著八個“王好比”的排比句,將他進退兩難的處境刻畫的淋漓盡致,
二是許愿,趙王側面在靈堂雙手慢慢撥開,并顫抖,大喊,“ 眾烈士”這一動作極度的付合當時人物的心理和處境,這一簡單樸實的動作。完全展露了秦腔藝術的感染力,從唱詞中看,這個詞尤顯悲壯、凄涼,揭示了趙王祭靈的真心與悲哀。接下來就是懺悔—論功—許愿—祭靈—期望—承諾(下河東把你們命喪了,寡人早晚把香燒)從構思和唱詞上看,的確給人一個秦腔苦音藝術魅力的再現,也很有創意,我們感受到的是一代帝王的講話,是活人給死人的講話,是活人與死人面對面的交流,和情感的碰撞,是動與靜、生與死之間的聯系,完全感覺到生命與非生命之間零距離的接觸,這是秦腔獨到的藝術,并永遠都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三是三十六哭。選擇在許愿之后,自從前面精彩的九句結束,接著又有“自從把先行喪了命,無一日不哭御先行”。把整個戲情推入到高潮,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和揪心的痛苦,一時百感交集,于是他從軒袁黃帝,哭到下河東為王哭先行,痛不欲生,一大段感情悲涼的抒發,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的孤獨,無處、無奈、束手無策的悲怨憤怒心境秦腔下河東唱詞全本,因而產生強烈共振的藝術效果。
一段故事講述了多少年;一曲宮商彈斷了多少弦。一聲秦腔讓繁華盡顯;一出老戲讓名家璀璨。人因戲聞名,戲因人流傳。時光悠遠,經典依然。
《下河東》的錯用將相,追悔莫及,被一代代演員演繹得惟妙惟肖。 ?以致于民間有個說法,秦腔一折下河東,哭盡半部中國史。悲情《下河東》和大多數秦腔戲一樣都是苦情戲,也許和這塊土地的歷史有關,在歷史上經歷過諸多戰亂的地方必然有很多悲切的故事。北方人和南方人在性格上差異是很大的,絕對不會因為瑣碎的事情過分的動情,但粗獷豪放的北方漢子一旦悲切起來是無法收拾的?!榜R上皇帝”趙匡胤這一段著名的唱段“三十六哭”: 王好比軒轅黃帝哭蒼圣,又好比堯舜哭眾生。夏禹王哭父死非命,夏桀王又哭關龍逢……從先秦苦到北宋,何等的壯觀。
有句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狈从沉巳松鹇涑粮〉臒o常。戲曲中《下河東》指的是宋朝時代的河東,根據記載,在宋朝的時候,河東地區基本上覆蓋了山西的大部分地區,而在廣義上對于河東的稱呼,也指的就是山西一帶。由于當時河東地區的首府是在運城,所以《下河東》中的河東城應該指的是山西運城。當時黃河經常改道,可能三十年前還在河東,三十年后就在河西了。戲中的“河東城”,指的就是現在山西運城。
看戲品戲,戲劇所傳遞的人生哲學,實際上是老祖先一輩輩用一生換來的生活經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