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旦是什么京劇角色 生旦凈丑唱念做打的意思
京劇的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四大類。但在初期,京劇的行當仍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大類,后來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于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分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四種。
老生有文老生和武老生之分。文老生分唱工(如《碰碑》之楊繼業)和做派(如《四進士》之宋士杰)兩類;武老生分長靠(如《定軍山》之黃忠)和短打(如俐陸潼山)之秦瓊)兩類。小生分扇子、雉尾、官衣、窮生、武小生五類。扇子小生如《西廂記》之張珙,雉尾小生如《群英會》的周瑜,官衣小生如《玉堂春》的王金龍,窮生如《評雪辨蹤》的呂蒙正,武小生如《八大錘》的陸文龍。武生分長靠(如《長坂坡》之趙云)和短打(如《三岔口》之任堂惠)兩類。紅生是勾紅臉的人物,如三國戲中的關羽,《風云會》中的趙匡胤。從紅生的扮相、涂面看,它應屬“凈”行,但其唱念則與老生戲同。初期京劇擅長關羽戲之程長庚、汪桂芬都屬老生行,故紅生戲也歸并為“生”類。
“旦”分青衣、花旦、花衫、刀馬旦、武旦、閨門旦、玩笑旦、潑辣旦、貼旦、老旦等。
青衣因演員穿青衫子而得名,偏重唱工與念白,如《武家坡》的王寶釧,花旦以穿裙襖、褲襖為特征,偏重做工與說白,多扮演年輕活潑之女性,如《鐵弓緣》的陳秀英;青衣和花旦在念白上也有區別,前者念韻白,后者念京白。花衫是京劇前輩藝術家王瑤卿、梅蘭芳熔青衣、花旦于一爐而創造出來的,如《玉堂春》的蘇三,刀馬旦扮演女性中嫻熟武藝者,但只有工架式的武工,不大開打,如《穆柯寨》之穆桂英,武旦偏重武工,應會“打出手”,如《十字坡》的孫二娘;閨門旦多飾未婚少女,表演活潑但有節制,如《拾玉鐲》之孫玉姣;玩笑旦重做工、說白,扮演風騷俏皮一類女性,如《打面缸》的周臘梅;潑辣旦顧名思義,多扮演性格潑辣之女性,如《坐樓殺惜》之閻惜姣;貼旦是從明清傳奇中“貼”角演化來的,有補貼、襯托之意,是劇中次要女角,如《西廂記》之紅娘,老旦飾年老婦女,如《轅門斬子》的佘太君。除老旦用本嗓演唱外,其余旦角一律唱小嗓。
凈俗稱大花臉,分銅錘、架子、武花、摔打和二花臉等類。
銅錘花臉因《二進宮》中徐延昭懷抱銅錘而得名,表演上偏重唱工,《鍘美案》中的包拯也屬這一類;架子花臉偏重工架與做工,如《群英會》的曹操;武花臉偏重武工與工架,如《定軍山》的夏侯淵;摔打花臉與武花之重工架不同,偏重撲跌摔打,如《惡虎村》之郝文,二花臉是次要的凈角,如《四進士》的姚廷椿。
丑俗稱小花臉,分文丑、武丑兩類。
文丑有袍帶丑、方巾丑、氈帽丑、巾子丑、彩旦等。袍帶丑扮演官吏,多用京白,有時也用韻白,如《打面缸》中的大老爺,方巾丑是戴方巾的自命風流儒雅的讀書人,念白用韻白,如《群英會》之蔣干,氈帽丑多飾市井小人物,又名茶衣丑,如《一匹布》的張古董;巾子丑也飾小人物,表演風格較氈帽丑含蓄些,如《蘇三起解》的崇公道;彩旦即女丑,是丑角中唯一的女性彩旦是什么京劇角色,如《拾玉鐲》的劉婆。武丑又名開口跳,重說白、武技與做工,如水滸戲中的時遷。
戲曲角色名稱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一個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生、旦、凈、丑”是用“反喻”取名的,這其實是個很老的傳說,早在雜劇、傳奇流行的時代就有了。不過,就在此說正盛時已指出其謬。如明代文學家祝枝山的《猬談》中說:“生、凈、旦、末等名,有謂反其事而稱,又或托之唐莊宗,皆謬云也。生即男子,旦曰裝旦色,凈曰凈兒,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義理之有?”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戲曲角色“反喻”的說法。
先說“生”。祝枝山說:“生即男子。”說得簡單,卻合情合理。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其中“生”的本來含義不都是對男性的稱謂嗎?有人可能覺得這太簡單、普通了,硬要去考證其中的奧秘,結果就生發出一些牽強附會的說法。
再說“旦”。人們常想弄明白為什么舞臺上的女性要稱“旦”?戲劇史家周貽白認為,“旦”字系由“姐”字演變而來。順序是先有“姐”,由“姐”訛為“妲”(宋雜劇中有《老孤遣妲》、《雙賣妲》、《襤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訛),再由“妲”簡筆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來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見周貽白《中國戲曲論集》)。“姐”歷來是對女性的稱謂,既然“旦”即“姐”之訛,那么“旦角”專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再說“凈”。元人柯丹丘認為“凈”即“靚”之訛。他解釋說:“傅粉墨獻笑供謅者,粉白黛綠,古謂之靚裝,今俗訛為凈。”“凈”用臉譜,確是粉白黛綠,符合“靚”的含義,柯丹丘的說法是可靠的。
說到“丑”彩旦是什么京劇角色,其實不用解釋彩旦是什么京劇角色,無非是相對于“俊”來說的。人們不是常說“丑扮”、“俊扮”嗎?“丑角”扮演的人物雖不全是壞人,但大都須在鼻梁上抹一塊白粉,其形象畢竟是丑的。
京劇行當又稱角色,主要可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
1.生 行 簡稱“生”。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簡稱“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3.凈 行 簡稱“凈”,亦叫花臉。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并不干凈,故反其意為‘‘凈”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叫副凈、武工花臉名武凈,武二花臉言紅凈,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簡稱“末”。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5.丑 行 簡稱“丑”。劇中丑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但舞臺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唱念做打:
戲曲表演是程式化、戲劇化的歌舞表演,這種表演運用了唱、念、做、打多種表現手段創造舞臺形象。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的基本功。唱:歌唱;念:音樂的念白;做: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武術或翻跌的技藝。
唱是主要的藝術手段之一,是根據劇目的需要以及人物性格、情緒發展的需要而安排的,通過優美的音樂形象來豐富文學形象,使觀眾的聽覺感官獲得美的享受。唱是演員決定藝術創作得失的重要因素。對同一劇目,不同的演員有不同的唱法,這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學習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擴大音量、音質,還要分別字音的四聲陰陽,尖團清濁,五音四呼,練習咬字、歸韻、噴口、潤腔等技巧。
念白和唱相互配合、補充,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藝術手段。念白大體分兩類:一種是韻律化的“韻白”,一種是以各種方言為基礎、接近于生活語言的“散白”。無論是韻白還是散白,都是經過藝術提煉的語言,近乎于朗誦,具有節奏感和音樂性,在掌握了口齒、力度、亮度要領后,結合具體的劇目,根據人物的特點和情節的開展,妥善處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節奏變化,達到悅耳動聽、又能傳神的藝術境界。
做功廣義的解釋是表演技巧,一般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是戲曲區別于其他表演藝術的主要標志之一。戲曲演員在創造角色時,手、眼、身、步各有多種程式,像髯口、翎子、甩發、水袖也有很多技巧,還要揣摩戲情戲理、人物特徵,才能把戲演活。
打是戲曲形體動作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武術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場面的高度藝術提煉。一般分為把子功和毯子功兩大類。不僅要有深厚的功底,而且還必須善于運用這些難度極高的技巧,準確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氣質。
希望能夠幫到你,呵呵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