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的三大特點 戲曲進鄉村:臺上十幾個人唱,臺下二十幾個人聽!
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都里鎮楊家河村頭,一臺大戲正在上演。時值深秋初冬,農活干完了,天氣也不是太冷,正是農村老年人休閑聽戲的好時節。(王子瑞 攝影)
看戲臺上的橫幅可知越劇的三大特點,這是安陽市殷都區文廣新旅局組織的“戲曲進鄉村”專場演出,演出單位是“河南自煤豫劇演藝公司”。專業劇團的演員送大戲到家門口免費欣賞,這個深山村的老百姓也夠幸福的。
戲臺上,演員唱念做打,有板有眼,聲情并茂;戲臺下,觀眾卻稀稀拉拉,沒坐滿不大的場地。
從戲臺兩側的唱詞字幕內容分析,演出劇目叫《開棺審子》、《巡按斬子》或《開棺斬子》,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明朝年間的大義滅親的故事。巡按李天民之子李紀元為了搶其表姐成婚而殺了姑母,表姐認出后將其告上大堂。得知真相的李天民最終將親子李紀元斬首正法。
臺下的觀眾,數一數,也就二三十個人吧。仔細看看,真正在認真聽戲的,也不過十來個人。
送戲下鄉,送來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傳統的戲曲文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弘揚和傳承。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2021年4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經研究,決定成立教育部中國戲曲教育指導委員會。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后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陜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昆劇等。
戲曲音樂是中國漢族戲曲中的音樂部分,包括聲樂部分的唱腔、韻白和器樂部分的伴奏、開場及過場音樂。其中以唱腔為主,有獨唱、對唱、齊唱和幫腔等演唱形式,是發展劇情、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現手段。唱腔的伴奏、過門和行弦起托腔保調、襯托表演的作用。開場、過場和武場所用的打擊樂等則是喧染氣氛、調節舞臺節奏與戲曲結構的重要因素。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越劇的三大特點,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越劇的三大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越劇中則常見為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三是有夸張性的化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中國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征。這些特征,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臺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京劇(有“國劇”之稱)、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黃梅戲、評劇、豫劇。采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十種,覆蓋教育、旅游、戲曲、電影、網絡、民俗、文化、電視、國學、藝術、漫畫等各領域。
亦有表述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者,采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種,即:1997年出版的《文化娛樂通》(郭沫勤主編)、2003年出版的 《戲劇影視文藝學》(劉曄原著)等。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