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夸人京劇唱得好 丁良生的戲曲人生 寶雞農村娃如何成為當代秦腔須生之首
“只要有時間,我就會回岐山、回寶雞。最愛吃的飯還是岐山臊子面,最想見的人還是咱寶雞鄉黨。”見到丁良生,他操著一口純正的寶雞話,向寶雞新聞網記者說道。
生于1956年的丁良生是寶雞岐山人,國家一級演員,1974年從藝,至今已有40多年。他憑借一副好嗓子,從縣城唱到了省城,名冠三秦,享譽西北。他擅長唱工戲,高低自如,唱腔雋永,吐字清晰,扮相清俊。是秦腔舞臺上難得的須生人才,被稱為當代秦腔須生之首。
因嗓音好 被選進岐山劇團
丁良生從小喜歡唱歌,初中畢業后,他在村里的人民公社當起了廣播員。有一天,岐山縣劇團到村上招生,丁良生的老師推薦了他,縣劇團的招生老師們讓他唱了一首歌,一曲唱罷,在場的老師們都夸獎唱得好,并讓他等通知。1974年10月,年僅18歲的丁良生進入了岐山縣劇團,從此正式開始了他的戲曲人生。
不經三冬兩夏,哪會唱念做打?因之前沒有唱過戲怎么夸人京劇唱得好,進入劇團后,練功、練唱和排練怎么夸人京劇唱得好,年少的丁良生總比別人用功許多。“我想既然進來了,就要練出名堂來。”丁良生說,進入劇團后,他就沉下心來扎實練功。單是腿功就有壓、搬、踢等各種訓練,一天練下來腿就疼得受不了,連著3個月,丁良生的腿腫的連上樓都困難。
一場戲連演數月 他在演藝圈中嶄露頭角
丁良生至今記得,1979年,岐山縣劇團排了一本革命歷史劇《八一風暴》,經過反復研究,劇團決定讓他演賀龍。剛接上這個角色時,他勁頭很大,想著一定要把這個重要角色演好。拿到腳本后,丁良生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就記住了所有的臺詞。經過導演的指導,以及在排練場的反復排練,最終在登臺演出的時候,反響特別好,岐山劇團因此一炮打響,丁良生也在名角輩出的劇團里嶄露頭角。
“這部戲里面用了一些傳統的唱腔和板式。”丁良生說,有觀眾看后反饋說,看完這場戲,就像吃了一碗臊子面,特別舒服、特別美。當年年底,這場戲在市區的寶雞劇院演出,連演40多天,場場爆滿,座無虛席。之后,又到姜城堡的姜城劇院和蘭州各演了一個月,岐山劇團的名號一下子打了出去。
這場戲的成功演出,讓丁良生增加了更多的自信,秦腔的博大精深,讓他越學越有味。
演過《鍘美案》后 便和須生結緣
1980年,丁良生開始排練《三滴血》《寶蓮燈》等傳統戲,傳統戲需要“提袍甩袖亮鞋底”的表演形式,需要練更多技巧。另外,須生還需要練帽翅、胡子,這些都是丁良生之前沒有接觸過的。為了進一步提高演技,1983年,他拜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的名家贠宗漢為師。
“練功確實是一件艱苦、痛苦的事。”丁良生說,當時排練《鍘美案》時,他扮演的是韓琦,演韓琦需要戴胡子,為了練甩胡子,他每天戴著胡子甩來甩去的練功,嘴唇被鐵絲磨破且流血,并腫了起來。“練帽翅也是很考驗人耐力的,我感覺都把我練成了嚴重的頸椎病。”丁良生笑著說,自從演過韓琦后,他就再也沒演過小生,一直演須生。
周禮文化 對我演戲影響很大
1994年,丁良生進入西安五一劇團工作,在古城文化的浸潤下,他不斷實現著他的戲曲夢。從藝40多年來,丁良生獲得的各類獎狀和證書裝了一大紙箱。
無論到哪里,丁良生都沒有忘記周禮文化,他說秦腔和周禮文化是分不開的。他在演《趙氏孤兒》里面的程嬰時,就在琢磨和研究程嬰,他認為程嬰這個人就是“忠、義”。“這個角色就能代表周禮文化,他只是相府的一名仆人,能把自己的娃舍棄,這種舍生取義、救孤之壯舉,世人贊揚,所以說周禮文化里面很多東西都是在戲曲里面體現的。”丁良生說,因為從小長在岐山,這里濃厚的周禮文化一直影響著他,讓他能夠迅速理解角色中的人物,并演繹出來。
秦腔就是秦人的魂 應該先原本的繼承下來再發展
在丁良生看來,秦腔就是秦人的情感符號,秦腔最能表達秦人靈魂的渴望和震顫,秦人終究離不開秦聲秦韻。
秦腔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怎樣傳承?丁良生也一直在琢磨,他認為秦腔就是秦人的魂,政府職能部門,應該有一個長的計劃,短的安排。應先把老前輩們該繼承和發揚的東西,先原原本本地繼承下來,再去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傳承不斷。
采訪中,丁良生也給寶雞文化產業發展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在他看來,寶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名人名事以及名勝古跡也不少,所以在文化旅游這塊,寶雞大有可為。“寶雞應該打造一個真正屬于寶雞的文化名片,讓外地人一提到寶雞就想起這個文化名片,來寶雞,就要去看這個名片。”丁良生說。
同行評價:在人物塑造上夠得上“須生之首”稱謂
曾在百余部秦腔、眉戶劇中擔任主角,塑造了諸多行當的不同藝術角色,國家一級演員田碧媛這樣評價丁良生:嗓音特別好聽,特別注重唱腔技巧的鉆研,他在藝術路上是越演越嚴謹。對人物的詮釋非常細膩,唱腔很規范,在人物的塑造上是夠得上“須生之首”這個稱謂的。
寶雞市民劉先生是忠實的“丁絲”,他說秦腔給人的印象就是粗獷、是吼,但丁良生把秦腔唱“雅”了怎么夸人京劇唱得好,聽丁良生唱戲是一種享受。(寶雞新聞網記者 宋秉琴)
丁良生藝術成就
丁良生,1957年生,著名秦腔演員,寶雞岐山人。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擅長唱工戲。高低自如,唱腔雋永,吐字清晰,扮相清俊,走紅西北五省。是秦腔舞臺上難得的須生人才,被稱為當代秦腔須生之首。
曾獲1984年省青年演員調演一等獎;省首屆藝術節一等獎;西北五省區《太陽杯》大賽一等獎;省“月季花交流演出優秀表演獎”;其主演的《十五貫》榮獲第 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提名獎;1998年省新百名秦腔演員演唱會一等獎;2000年省秦腔折子戲大賽一等獎,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一等獎;主演的《村官郭秀明》獲2001年西安市“七個一”工程一等獎:2002年評為西安市有突出貢獻專家,受到西安市委和市政府表彰和獎勵,并被陜西電視臺、西安電視臺特邀為評委。被授予青年表演藝術家稱號。
主要作品:《打鎮臺》《蘇武牧羊》《趙氏孤兒》《十五貫》《八件衣》《火燒綿山》《回西岐》《轅門斬子》《生死牌》等多出。出版有《蘇武牧羊》《八件衣》《斬經堂》《火燒綿山》《回西岐》《伯牙摔琴》《打鎮臺》等音像帶。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