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有兩張遐邇聞名的簡稱“二黃”的“名片”,一張叫做“徽州”的“黃山”,另一張叫做“安慶”的“黃梅戲”(“安徽”的省名便由此而來)。好多“老外”很可能還不知道安徽在哪里,但是他卻一定知道安徽黃梅戲,并且還能隨口哼唱起“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的名段來。其實,安徽黃梅戲不但早就已經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在安徽全省各地,而且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臺灣以及香港地區等許多地方,亦都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并受到廣泛的歡迎。安徽黃梅戲的劇碼和演員曾獲得眾多獎項,多次赴香港、澳門、新加坡、德國、臺灣地區、美國、澳洲等地演出,獲得廣泛的好評,被外國友人譽為“中國的鄉村音樂”。

安徽黃梅戲發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慶地區,戲曲語言為安慶方言。一百多年以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民為了祈求豐年,就在這個時候舉辦迎神賽會。會上出現各種歌舞演唱,在這種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以山歌、民謠、小曲為主要唱腔的戲曲形式,因與黃梅季節有關,故名曰“黃梅調”,“黃梅調”也叫“采茶戲”、“安徽黃梅戲”。它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但形成一個完整的劇種,從“農村”走向“城市”,從 “業余”走向“專業”,從“安徽”走向“全國”乃至于“走向世界”,從“安徽地方戲”走向與京劇、評劇、越劇、豫劇并駕齊驅的“中國五大劇種”,則還是近 代的事。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其間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和“管弦樂伴奏”等四個歷史階段;而已經載入史冊的安徽黃梅戲的職業班社, 則主要有:雙喜班、小白伢班、張翰班等。

安徽黃梅戲的主要特點有:黃梅戲的唱腔,在全國三百六十多個劇種的“東柳”、“西梆”、“南 昆”、“北弋”和“皮黃調”聲腔系統中,屬于“東柳”的柳子腔(可細分為“花腔體系”和“平詞體系”等兩大聲腔體系),但又吸收了青陽腔、徽劇等和當地民歌及其他戲曲的音樂精華安徽黃梅戲發源地,才逐漸形成了今天自己獨特的風格,行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語言,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話的安慶官話唱念,屬北方方言語系的江淮方言。整本戲中用韻母念、官話唱,小戲說白則用安慶地方的鄉音土語,唱腔仍用官話唱;黃梅戲的唱詞,整本戲多為“七字句式”和“十字句式”唱詞結構。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結構,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結構;黃梅戲的表演風格,來自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質樸 細致,真實活潑,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

安徽黃梅戲的劇碼,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打豬草》、《打豆腐》。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孟麗君》、《玉堂春》、《趙桂英》、《槐蔭記》、《慈母淚》、《三搜國丈府》、《藍橋會》、《夫妻觀燈》、《小辭店》、《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碼,創作了《牛郎織女》、《失刑斬》、《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牛郎織女》、《紅樓夢》、《秋千架》、《徽州女人》等,相繼搬上舞臺、銀幕與熒屏,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安徽黃梅戲的代表性演員,主要有:丁永泉、曹增祥、丁和壽、嚴鳳英、王少舫、胡玉庭、龍昆玉、胡遐齡、王劍鋒、程積善、潘澤海、劉正廷、張輝、潘璟璃、張云風、黃宗毅、周珊、馬蘭、黃新德、吳瓊、楊俊、關俊華、劉秋平、吳亞玲、韓再芬等。而據史料記載的最早的黃梅戲男演員,是望江縣的蔡仲賢;而最早的黃梅 戲女演員,則是太湖縣的胡普伢,他倆都是安慶地區的藝人。而當今黃梅精英韓再芬,則更是被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安徽黃梅戲的伴奏,最初只有打擊樂器伴奏,即所謂“三打七唱”,即:三人演奏“大鑼、小鑼、扁形圓鼓”這三樣打擊樂器伴奏并參加幫腔,另外七人演唱。以后因受徽班和京劇影響,編創了一些新鑼鼓點,又吸收了一些民間吹打及道教音樂中的曲牌,使黃梅戲伴奏音樂逐步豐富起來。到建國初期,才逐漸確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樂器安徽黃梅戲發源地,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樂器為主、西洋樂器為輔的混合樂隊,大大增強了 音樂表現力。安徽黃梅戲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時白林的《黃梅戲音樂概論》;陸洪非的《黃梅戲源流》、《黃梅戲早期史探》;班友書的《黃梅戲語言音韻初探》;王兆干的《黃梅戲音樂》等。本文開頭提及的那首早已家喻戶曉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安徽黃梅戲發源地,就是由時白林與王文治連袂編創的安徽黃梅戲的經典唱段。

(摘編自香港《大公報》 文:江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