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古代戲,馬健翎1958年整理。劇本描寫竇娥因家貧賣給蔡家做童養媳。婚后丈夫因病而亡,與婆婆相依為命。

蔡婆出外討債,被賽盧醫騙至郊外,欲滅口賴帳秦腔竇娥冤托夢,被張驢兒母子所救。蔡婆婆為感救命之恩,收留無依無靠的張驢兒母子。張驢兒欲霸占竇娥為妻秦腔竇娥冤托夢,竇娥不依,便從賽盧醫處弄來毒藥,想將蔡婆婆毒死,再強占竇娥。

不料卻毒死了自己的母親,張驢兒反誣告蔡婆婆毒死他母。贓官桃杌收受賄賂對蔡婆婆嚴刑逼供。竇娥不忍婆婆受酷刑,自己違心認罪,被判斬刑。竇娥刑前發下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楚州三年大旱。竇娥死后一一應驗。

三年后,竇娥父親竇天章做官返里,查明竇娥冤案,處決了貪官污吏和張驢兒、賽盧醫等一批真兇,正義終得伸張。

在封建社會,人民不僅在人身權利及經濟上受壓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當時觀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間公道。

封建官吏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況。竇娥開始也受神權思想影響,相信“青天大老爺”能主持正義,賞善罰惡。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她覺醒過來,看清了“衙門自古向南開,就中無個不冤哉”的社會真相。

在《滾繡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責天地鬼神不分清濁秦腔竇娥冤托夢,混淆是非,致使惡人橫行,良善銜冤。竇娥對神權的大膽譴責,實質上是對封建統治的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巖漿迸射如山洪決堤般的憤激之詞,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覺醒意識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當時廣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竇娥臨刑前的三樁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觀矛盾的一種反映。一方面關漢卿關心民情,洞察現實,通過竇娥指斥天地、發下三樁誓愿應驗等情節表明自己對封建官吏的憎恨,對被壓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視封建統治,要求變革現實的時代精神。

另一方面,作者畢竟是封建時代的劇作家,他盡管關心人民的疾苦,卻不能意識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雖然憎惡封建統治,卻又找不到變革現實的出路,所以最終還是讓天地動容清官平冤來解決問題,這也反映了作家的階級局限和歷史局限。當然,上天被竇娥感動,也說明竇娥冤大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