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陽人走進北大教唱豫劇
“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尊一聲賀元帥,細聽端詳,陣前的花木利就是末將,我原名叫花木蘭那,是個女郎……”11月6日下午豫劇板胡獨奏,受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的邀請,著名青年豫劇板胡演奏家、教育家,國家一級演奏員周武占(原陽縣靳堂鄉人)和女兒周思宇走進北大課堂,為大家帶來了一曲豫劇名段《花木蘭》,同時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傳統戲曲公開課。
圖為周武占、周思宇11月6日在北大授課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戲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在傳承文化、涵養道德、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獨具作用。
周武占的這次公開課的主題為“中國戲曲的傳承與創新”。奏而優則唱、唱而優則作、作而優則播的周武占,從我國各個劇種的發展史講到了豫劇如何走出國門、從戲曲基本功“四功五法”講到了傳統戲劇的現代精神。在課堂上,不但手把手教同學們“手、眼、身、法、步”如何操練,最后在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周武占老師更是興致高昂的拉起了板胡,三個小時的課程,教室里座無虛席,學生們聽得如癡如醉豫劇板胡獨奏,不舍下課。
圖為周武占、周思宇11月6日在北大授課
其實近些年,能奏能唱、跨行跨業的周武占除了日常的演出以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豫劇以及傳統藝術的推廣與傳承上。不論是好萊塢的杜比劇院還是在紐約的百老匯,河南豫劇之花不但絢爛綻放在國際舞臺,更是把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戲曲藝術作品送進了校園。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河南大學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了梨園的清香。
圖為周武占、周思宇11月6日在北大授課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周武占說,博大精深的戲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筆,是中華民族長期創造的藝術財富,已經成為識別中華民族個性最顯著的標志之一。讓戲曲藝術走進校園,已經成為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校園傳播的形式,使更多的青年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喚醒當代大學生的傳承意識,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
周武占
著名青年豫劇板胡演奏家,國家二級演奏員,中國戲曲音樂學會會員,河南省音樂協會會員。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班,曾任河南省豫劇二團首席板胡、樂隊隊長。是我省當今青年板胡演奏群中的佼佼者。
周武占1969年生于河南省原陽縣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自幼酷愛板胡。中原黃河的博大雄壯,秀麗的田野風光和純樸爛漫的鄉居生活,激發了他的愛好,積淀和豐實了他特有的飽滿和激情,與豫劇板胡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從10歲開始學習板胡,于1989年考入鄭州市藝術學校,主修板胡,先后師承豫劇大師常香玉的專職琴師王冠君先生和著名豫劇板胡教育家張一千先生。在多年伴奏生涯中,多方求教,博采眾長,苦練基本功,伴奏和演奏水平不斷提高。他曾與著名表演藝術家唐喜成、李斯忠、閆立品、李樹建、王清芬等長期合作,并多次在中央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教學地方戲》、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河南廣播電臺等欄目擔任板胡主奏;先后在省廣播電臺"戲曲廣播"和鄭州市廣播電臺"文藝廣播"作專題節目,受到廣大戲迷和板胡愛好者的追隨和喜愛。
周武占勤奮好學,在北京學習期間,除研究戲曲音樂創作外,還利用假日對戲曲音樂市場現狀進行廣泛調查豫劇板胡獨奏,于2003年制作發行了《豫劇板胡名段欣賞》VCD音樂光盤、CD和磁帶,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從而推動了豫劇音樂的發展和創新,填補了多年來戲曲音樂在舞臺上只限于伴奏不露像、廣大戲曲音樂和板胡愛好者無法接觸學習的空白。
為了宣傳豫劇,振興豫劇,2005年12月17日在英協劇院舉辦了"周武占板胡演奏音樂會",演奏了他編曲和他改編的《中原韻·豫劇魂》、《豫劇曲牌聯奏》和《梁祝》等曲目,同時還同藝術家左奇偉、李樹建等聯訣伴奏了他們演唱的《沁園春·雪》、《朝陽溝》、《抬花轎》、《蝴蝶杯》、《打神告廟》、《程嬰救孤》等名段。
編輯制作:竇智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