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在陜西的古老皮黃腔——漢調二黃戲專輯

漢調二黃戲,又稱陜二黃、山二黃,系古老的皮黃腔劇種,曾為陜西第二大劇種,流行于陜西的安康、漢中、商雒、西安,旁及川北、隴東、鄂西北、豫西等部分地區。因原來用雙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稱“二簧”,現多寫作“黃”。清末京劇“京二黃”入陜,為區別起見,遂稱陜西固有的這種皮黃劇為陜二黃、土二黃。陜南漢水流域一帶,一般又多稱漢調二黃、山二黃等。建國后,安康、漢中將漢調二黃改稱漢劇,但與湖北漢劇名同實異。

漢調二黃來源今已不可考,據陜西老藝人相傳,“唐玄宗李隆基興辦梨園,演歌舞戲曲,坐部弟子中有黃幡綽者善演唱‘黃管體調’,此調流傳民間,遂有二黃之稱。”該劇種于清代盛行于陜西,發展為關中、商洛、漢中和安康四大地域流派,其中漢中、安康風格相近,遵湖廣音(西南官話),唱腔優雅纏綿,通稱“漢江派”。關中、商洛派風格一致,吐字念白多秦音(西北官話),唱腔高昂豪放。

漢調二黃戲的腳色共分末、凈、生、旦、丑、外、小、貼、老、雜十個行當,表演講究細膩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揚婉轉。生、老旦一般用真聲演唱,旦用假聲演唱,凈則使用虎音。漢調二黃的臉譜樣式眾多,比京劇和秦腔更為考究,目前收集到的有四百五十多個。

漢調二黃傳統劇目豐富,僅安康一地就有一千二百多種,已挖掘整理出本戲420個,折子戲517個。尤以列國戲、三國戲為常見,其中的代表性劇有《文姬辨琴》、《胡笳十八拍》、《戰蚩尤》、《嘗百草》、《黃天蕩》、《清風亭》、《二度梅》、《打龍棚》、《梁紅玉》等。漢調二黃具有“劇詞長、本頭大、全本戲多”的特點?!袄纭端睦商侥浮酚腥鄠€‘我好比’;《打漁殺家》有十多句‘莫非是’;《斬李廣》有‘七十二個再不能’,《白逼宮》的漢獻帝要唱夠三十多個‘欺寡人’;《天水關》‘傳令’及‘收姜維’,孔明一定要唱完大半部三國演義?!渡咸炫_》的劉秀,一定要唱近一百多句的唱詞……”(李靜慈《略談漢調二黃戲》1952年《藝術生活》第八期)

漢調二黃由西皮調、二黃調兩種主要聲腔組成。舊社會,老藝人們習稱為“下把”、“上把”或“下調”、“上調”,而不知西皮、二黃之稱謂。上把定弦5-2,“千斤”向上移位一個音,多表現悲憤、凄涼、惋惜等情緒;下把定弦6-3,“千斤”向下移位一個音,多表現舒暢、明快、豪爽等情緒。下調(西皮),唱法上講“眼起板落”即“過牙子板開口”,有導板、一字、二六、三流(快二六、流水)、搖板(浪里鉆)、散板、飛嘹子、快板、滾板、數板(撲燈蛾)等板式。上調(二黃調),唱法上講究“板起板落”即“頂牙板開口”,板式有導板、慢三眼、原板、搖板、散板、飛嘹子、滾板、平板等。上調變弦法稱反調(反二黃),也叫陰板。雜腔中有四平、昆腔、徽調、梆兒腔(吹腔)、嗩吶調等。弦樂伴奏樂器以胡琴、月琴、高音二胡,俗稱“三大件”。武場面樂器早年使用大道鑼、大鈸、馬鑼等,建國后以漢江派為首改為蘇鑼、京鈸等,民間自樂社仍沿用傳統樂器。嗩吶和絲弦曲牌共有四百余種,較流行的一百余種。

經研究認定,漢調二黃形成較早,各地其他皮黃聲腔劇種都與之存在淵源關系,它對川劇、徽劇、京劇等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關于漢調二黃和京劇的關聯,有幾位京劇界的名人曾如是說:

“皮黃(京劇)不但不是北平所產,且不是始自安徽、湖北。經廿余年的研究查考,他實產生于陜西南境與興安府東邊一帶。他所以名漢調者,乃漢南漢中之漢,非漢口之漢?!保R如山《皮黃之來源及改造》)。

“還有一種漢二黃,但和湖北的漢調不相同,和京劇反極近似?!保ǔ坛幥铩段鞅睉蚯L問小記》)。“1780年至1807年二十七年之間,西安的戲劇一定是發生了很大的一次變化,1780年前的秦腔供奉老郎,懷疑《秦云擷英小譜》中記載的秦腔、魏長生帶進北京的秦腔都是陜西“土二黃”;而1807年后的秦腔供奉莊王,演唱的是今天的梆子秦腔?!保ǔ坛幥铩⒍欧f陶《秦腔源流質疑》)

更多文字記述、音像資料匯輯于百度“漢調二黃吧”,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貼吧討論。

(本文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漢調二黃介紹及朿文壽撰《陜西前秦腔——漢調二黃》等資料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