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在“新時代”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概況中國發展新階段所確立的思想綱領,這是根據當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與社會發展提出的大國方略,必將引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實踐。
毫無疑問,文化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是新時代的重要使命。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里,“文化”這個詞匯被特別突出,“文化自信”被深刻地注入到中國社會的精神和實踐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性事業。廣大文化工作者以飽滿的創作熱情和多元的文化創造,不斷地凝練文化精品,涵養文化高原,鍛造文化高峰。大量優秀的文化成就極大地展示著新時代中國的大國氣象,也不斷展現著中國各族人民尋求美好生活的實踐步伐。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大國,相續不斷的文化積累與文化創造,成為多元一統的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尤其是中國戲曲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代表,不斷地在時代轉型中,通過一代代的戲曲創造者們,高揚社會主流價值,用感動人心的經典創作,在人民的舞臺和生活里培養了中國人的情感認同,塑造著中華民族共通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理想。“戲曲現代化”作為一個任重道遠的使命,一直在拓展著戲曲的優秀傳統和文化命脈。近五年來,戲曲界在持續致力于傳統經典的挖掘整理、傳承保護工作之時,大踏步地在現實題材創作領域中尋求超越。這不但表現在各地有總計超過千部以上的現實題材作品的問世,也體現在中國京劇節、全國戲曲基層院團展演、中國藝術節、“五個一工程”等大型展演評選中現實題材的劇目比例不斷提高的局面態勢。戲曲創作不但有數量,而且有質量,《永遠的歌謠》《西安事變》《母親》《焦裕祿》《小鎮》《李保國》等眾多優秀作品,生動地展現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戲曲界所取得的文化成績。應該說,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需要戲曲界傾注熱情來進行書寫,這是戲曲發展的重要機遇和重要責任。
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著眼于黨和國家的千年大計和萬世之基而進行的客觀冷靜的理論表述。這個矛盾在以戲曲為代表的文化事業中同樣不可避免。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有機統一的,成功的戲曲現代戲創作證明了這一點。但不可否認,作為一個傳承了近千年的戲曲藝術體系,在現代化的推進中,不但面臨著表現題材的挑戰,也面臨著表現手段的拓展,這是戲曲現代化進程中需要長期面對的藝術課題。
五年來戲曲傳承發展獲得了強大的政策扶持,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發展的不平衡同樣存在。這表現在:一、戲曲創作與傳承的不平衡。戲曲是累積型的藝術樣式,傳承與創作的矛盾最終通過優秀劇目的累積和優秀傳承者的培養得到有效解決,傳統經典的傳承失序和現代劇目的創作不力,都無助于戲曲藝術的良性發展。二、區域劇種發展水平與文化品格的不平衡。基于區域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差別,戲曲劇種發展面臨的生存空間各有不同,大量的劇種駐守基層社區,條件艱苦,發展滯后,甚至只有一個團隊堅守傳承,這種狀態嚴重影響著劇種獨特文化品格的保持與創造。三、戲曲發展與理論總結的不平衡。戲曲藝術體系是依靠千百年來戲曲的前世今生和近350個劇種共同構建的,但是理論界對于戲曲文化傳統,對于戲曲創造的新體系、新典范,總結得都還不夠,世界往往無法透過戲曲現代戲來認知戲曲藝術本體。這就意味著戲曲領域中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亟需要通過幾十年來數量巨大的優秀力作進行總結、提煉和融合。戲曲的理論創新既要極大地關注戲曲現代化的成就,同樣需要引領戲曲現代化的發展。
戲曲界在學習貫徹十九大報告精神、不斷地用藝術實踐來承擔新時代的新任務之時,要及時地面對掣肘戲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素,擔負傳承發展戲曲的重要責任。做到對傳統的真正傳承,讓戲曲的傳統藝術經典、傳統藝術體系、傳統藝術境界能夠得到精彩再現;做到對現代戲曲的真正創造,讓戲曲藝術灌注著屬于新時代的現代理念、現代技法、現代品質,應該是中華民族戲曲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作出的切實推進。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