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伴奏樂器有那些?
京劇的伴奏樂器又稱“甕子”。在二胡的基礎上,為適應京劇音樂的需要而創制的中音樂器。
京胡
用于京劇伴奏的高音二胡。琴筒和琴桿都為竹質,琴筒小。音高、域窄,定弦不固定。音質堅亮,發音剛勁有利,在合奏中有穿透力。京胡大多用于伴奏常腔,在潤腔韻味上與唱腔很貼切,在節奏感和力度上(俗稱“勁頭”)給唱腔以有力的支撐和補充。有時也用于戲曲過門,以陪襯“文常”表演,演奏獨立的曲牌。京胡獨立演奏較長篇幅,在傳統戲中很多。《夜深沉》是其中一首。此曲旋律來自昆劇《思凡》中的《風吹荷葉煞》,因其唱段開始楚的場次“夜深沉”三字而命名。經京胡以人們加工,用于《擊鼓罵曹》中的彌衡擊鼓和《霸王別姬》中的虞姬舞劍,用大鼓伴奏,發揮了京胡樂器的特殊表現力,旋律流暢,意境深遠。京胡獨奏曲還有《柳青娘翻七調》、《五子開門》等。
京二胡
又稱“甕子”。在二胡的基礎上,為適應京劇音樂的需要而創制的中音樂器。音色圓潤、渾厚,音量寬大,主要用于京劇伴奏,是文場樂隊的配奏樂器,與京胡和月琴一起合稱三大件。
最早,為京劇伴奏的拉弦樂器只有京胡一種。20世紀20年代末,梅蘭芳與王鳳卿在上海合演《五湖船》(又稱《蕩湖船》),感到伴奏的音樂枯燥單調,缺少一種有厚度的中音樂器的襯托。
著名京劇音樂演奏家王少卿與北京京胡老藝人洪廣元經過研究試制,將“蘇州灘黃”二胡去頭截尾、去掉音窗和改蒙蛇皮后,就產生了京二胡。
京二胡首次用于京劇,對京劇旦角的發音和情感,起到了升情繪境的作用,發展了京劇音樂的表現力,因而得到梅蘭芳的肯定,他演出《宇宙鋒》、《西施》和《鳳還巢》等劇目都加用了京二胡。
50多年來,京二胡的形制一直沒有改變,故有王派京二胡之稱。
月琴
拔弦樂器。發音清脆明亮,是京劇伴奏中主要輔助樂器之一。
用月琴演奏時,左手拿著琴按弦,右手拿著撥彈奏,演奏技巧有彈、撥、撮、滾、掃滾、按、顫、滑、吟等,常用于京劇等戲曲伴奏。
嗩吶
又名喇叭,小嗩吶又稱海笛。
嗩吶,在木制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嗩吶的中、低音區音色豪放、剛勁,各種技巧都易于發揮,非常富有表現力;高音區緊張而尖銳,在樂隊中應用要謹慎。
笛
橫吹管樂器。常用者有梆笛和曲笛兩種。梆笛常用于梆子戲伴奏;曲笛常用于昆曲和京劇。梆笛型體小,音色清脆;曲笛型體大,音色醇厚。笛是京劇吹奏曲牌的主樂器。
笙
簧管樂器。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組合而成。能奏和音,吹奏時聲音清顫柔和,常與笛配合伴奏。
單皮鼓
又稱小鼓。是打擊樂和管弦樂的指揮樂器,演奏時用兩根細竹(通稱鼓箭子、鼓簽)。指揮方法用底鼓,有時并配合手勢,各種樂器都隨著它的指揮來演奏。歌唱時輔助板打節奏。司鼓、板者稱為鼓佬(即鼓師)。
板
亦名檀板、拍板。打擊樂器。由三塊寬約6公分、長約20余公分的紅木或黃楊木板制成。分二組,前組二塊木板,用弦縛緊,后組一塊木板,二者以繩聯接。主要用于歌唱時打節奏,也配合單皮鼓來領奏鑼鼓點子和指揮其它樂器,合稱鼓板。由打單皮鼓者兼管。
大鑼
打擊樂器。銅制,圓形扁平,直徑約30公分,有鑼門(即鑼心,直徑約10公分的圓平面)、鑼邊(與鑼心相連的外圍斜面)兩部分。奏時左手持鑼繩,使鑼面垂直,右手持擊槌,以槌頭(用布裹成)擊打鑼門或鑼邊而發音。鑼音高亢。京劇所用形體較小,稱京鑼。多用于武將或袍帶人物的上下場,或戰爭及配合突變的情感等。打法有重擊、輕擊、悶音、掩音、揣鑼、打邊等。
鈸
又名鐃鈸。打擊樂器。銅制圓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狀,其徑約全徑的l/2,正中有孔,穿系綢條或布條?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