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徐玉蘭簡介_越劇名段徐玉蘭唱段_越劇徐玉蘭的個人資料

“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回天上去了。昨天凌晨,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旦角藝術“王派”創始人王文娟在上海華東醫院去世,享年95歲。在幾十年的越劇藝術生涯中,王文娟塑造了200多個性格迥異的舞臺藝術形象,而對《紅樓夢》“林黛玉”細膩的詮釋以及精湛的演出更讓她成為幾代人心中念念不忘的“林妹妹”。她創立的越劇“王派”藝術委婉典雅,秀美深沉,行腔自然流暢、樸實淳厚,表演文武兼備、細膩傳神,注重女性情感世界的深度刻畫。

一代越劇宗師去世的消息傳出,文藝界及戲迷群體一片嘆息聲。“人間再無林妹妹”“千呼萬喚喚不歸”……一句句留言寄托著人們對她的哀思。在昨晚上海越劇院紅樓團的《西園記》演出結束后,演員們在緬懷特別環節表達了對前輩的懷念之情。因為爐火純青的表演,王文娟是越劇的代名詞之一,也因為對文藝工作的信仰和使命感,她是當之無愧的“人民藝術家”。“現在的腦子里都是老師的點點滴滴。”陪伴王文娟長達35年的學生,“王派”名家單仰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聲音中是滿滿的不舍:“所有的一切化作一句話,作為老師的學生,繼承好老師的藝術和品德,盡我們所有的能力把王派藝術傳承好,就是對老師最好的告慰。”

“似一朵輕云剛出岫”,她把《紅樓夢》帶進千家萬戶

王文娟與越劇的緣分始于童年。1926年,王文娟出生于浙江省嵊縣一個詩禮之家,她從小就看著女子越劇第一代演員在鎮上演出,耳濡目染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戲迷。1938年,12歲的王文娟來到上海,跟隨表姐竺素娥學戲。1942年歇夏時起,學藝滿師的王文娟開始以“小竺素娥”的藝名組班,任二肩旦,開始在同樂戲院、萬國戲院、河北大戲院演出。1945年8月,她受同孚戲院之邀擔任頭肩旦,與邢月芳合作,常演劇目包括《盤妻索妻》《梁祝》《雙獅圖》《分玉鏡》《節女血》《董良才》《姐妹皇后》。

1947年8月,王文娟與陸錦花組建“少壯劇團”,在皇后大戲院演出,聲名鵲起。1948年應著名越劇小生演員徐玉蘭的邀請,王文娟加入“玉蘭劇團”,開始了與徐玉蘭長達40年的合作,投身進戲曲改革的浪潮中。解放初期,王文娟積極要求排演解放區的進步戲,成功塑造了白毛女的形象,演出了《兄妹上街》《巾幗英雄》等劇。

越劇名段徐玉蘭唱段_越劇徐玉蘭簡介_越劇徐玉蘭的個人資料

進入上海越劇院工作后,王文娟迎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紅樓夢》。1958年,她與徐玉蘭合作的《紅樓夢》首演于上海共舞臺,在公演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里,《紅樓夢》演出54場,觀演人次超過8.6萬。1962年,《紅樓夢》被拍成電影,延續了舞臺的火爆,該片僅在1978-1982年間,以2角的票價,就售出了2億多元的票房,觀眾人數超過12億。可以說,電影《紅樓夢》讓越劇唱響了全國,許多過去并不了解江南戲曲劇種的觀眾因為《紅樓夢》開始熟悉并喜愛這門藝術形式。

經典的誕生從不是一蹴而就的,《紅樓夢》萬人空巷的盛況背后,是王文娟下的苦功。演出前,她跟編劇徐進立下了“軍令狀”,為了演好這個人物,她反復閱讀原著、找來古代仕女圖尋找形象素材。為了入戲,在后臺她都不太講話。演戲前三天,她待在家里不出門,靜下心來看《紅樓夢》、看劇本。隨著學習表演的不斷深入,王文娟也深深地愛上了“林黛玉”這個角色。在住院期間,王文娟看得最多的也是各類關于《紅樓夢》的書。

越劇徐玉蘭的個人資料_越劇名段徐玉蘭唱段_越劇徐玉蘭簡介

“我認識王老師40多年了,我剛到上海越劇院時她就是紅樓團團長。不同于舞臺上的形象,王老師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為人真的像她所說的那句話一樣——做人簡單些,演戲復雜些。”“徐派”名家錢惠麗對記者表示:“她在生活中沒有這么多精力考慮人際關系這些復雜的事,而是把戲中的人物都研究透了,她的每一個角色都不雷同。”

《春香傳》中的春香、《孟麗君》中的孟麗君、《追魚》中的鯉魚精、《西園記》中王玉珍、《忠魂曲》中的楊開慧、《則天皇帝》中的武則天……除了林黛玉外,王文娟還塑造了一大批經典舞臺形象,至上世紀60年代初期,她在藝術上日臻成熟,在行內被譽為善于塑造人物的“性格演員”,但她從不自滿于自己在舞臺上的表現,曾表示“我喜歡嘗試不同類型的角色,創作過程本身充滿了樂趣,對自己的表演也是一種突破”。

她的藝術人生與家國情懷緊緊相連

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抗美援朝二等功獎章、朝鮮三級國旗勛章,王文娟的家中珍藏著這三枚沉甸甸的獎章,記錄著她藝術人生中“跨過鴨綠江,送戲到前線”那濃墨重彩的一筆。

1952年,王文娟參加了總政文工團,第二年4月,她和越劇姐妹們帶著《梁山伯與祝英臺》和《西廂記》跟隨大部隊前往一線慰問那群“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火紛飛中,愛國熱情和榮耀信仰感沖淡了對死亡的恐懼。“這段經歷對我來講終身難忘,讓我懂得了人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在王文娟家中的電視機柜的一角,擺放著她與丈夫孫道臨的合影。1962年,王文娟與著名電影演員孫道臨喜結良緣,成就40余年的伉儷情深。

王文娟曾回憶道,二人的約會大多時候只能在晚上僻靜的馬路散散步。我送你,你送我,繞著武康路、華山路、湖南路、淮海路兜兜轉轉,最后還是孫道臨將王文娟送回了家,“十八相送”成了戀愛時常見的“保留節目”。王文娟70歲那年,這對神仙眷屬又在工作中攜手,一起拍攝了戲曲電視劇《孟麗君》。

越劇徐玉蘭簡介_越劇名段徐玉蘭唱段_越劇徐玉蘭的個人資料

越劇誕生百余年,王文娟親身參與了其中的一大部分,見證了越劇發展的起起伏伏。即便因為年紀大了不再常常登臺后,她的人生與越劇也片刻不曾分離。

年過花甲之時,王文娟和徐玉蘭自建了自負盈虧、藝術獨立、人事權獨立的改革性劇團——紅樓劇團,為越劇尋找新的活力。九旬時的王派專場演出,她特別關注“老腔老調”,親自挑選了過去最受追捧、最具代表性卻也最少公演的劇本,還復排了包括《拜月亭·踏傘》在內的折子戲。她希望借此演出除了梳理回顧個人藝術生涯外,更能挖掘出一批失傳劇目,以豐富越劇舞臺。

從1957年8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算起,黨員的身份陪伴了王文娟60多年,而她對黨、對事業、對社會都永葆本色、永存熱情。近年來,只要身體允許,她都親自到上海越劇院繳納黨費、給年輕一代上黨課。今年住院期間,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她還創作了越歌《蝶戀花·答李淑一》,交由學生們演唱。

斯人已去,風范長存。舞臺上永遠的“林妹妹”雖已如落花而去,但王文娟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將永遠存留在人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