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流傳于中國北方,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后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京劇所在地區_京劇是哪個省的地方戲_京劇屬于哪個省份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于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后,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評劇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但最終以“評劇”之名聞名全國?!霸u劇”名稱的由來,說法不盡統一,一種說法是,該名稱由早期的著名女演員李金順所起。

另一種說法是,該名稱由李大釗所起。因當時作為小劇種的評劇剛走進城市舞臺時,與國家大戲京劇均稱為“平劇”,引起京劇班主的忌妒,他們便挑撥武戲演員鬧事。后來,時在報界工作的李大釗出面調解。他出了一個主意,給平劇在“平"字邊加了一個“言”宇。他說,京劇是國家大戲,代表北平就叫平?。辉u劇是民間小戲,它反映社會現實快,演唱形式簡單,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上一個“言"宇就成了“評”,這是以評論社會,評書說唱為重的意思。

也有觀點認為,當成兆才等人把蓮花落演變成“唐山落子”時,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他們給這個新劇種命名為“京東第一平腔梆子戲”,簡稱“平劇”,演唱時用本嗓。當時的代表性演員有月明珠、金開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隨之稱為平劇。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經發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歭之勢。于是就定名為評劇,寓“評古論今”之意。

還有觀點認為,是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采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于《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于全國。

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唐山師范學院為評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上,評劇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