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拾趣 | 北京海淀本土非遺——西路評劇
西路評劇由西路蓮花落和十不閑演變而來,形成于1900年前后,被稱為西路蹦蹦,始盛行于玉田、豐潤(西部)、三河、寶坻、香河、平谷和薊縣一帶,并流動演出于京、津以及京西、京南、東北遼沈一帶。西路評劇帶有濃郁的京東特色,唱腔曲調奔放明朗并富有喜劇性,與唐山一帶的東路評劇有著鮮明的區別。自20世紀30年代東路評劇進入北京后,西路評劇就日漸式微,后來無專業表演團體,只流傳有大悲調、小悲調、蛤蟆調等十幾種唱腔,且傳承人已經屈指可數。
西路評劇簡介
西路評劇的歷史初步可劃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蓮花落;第二階段彩旦蓮花落;第三階段北京蹦蹦(當時觀眾特別喜歡);第四階段蹦蹦戲的衰敗與消亡;第五階段西路評劇。
西路評劇興起時,以“打地攤”或在茶園演出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西路評劇在藝術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挑簾紅即為當時赴滬演出的主角。但后來由于一些客觀原因曾一度消沉。1958年,在中國評劇院挖掘傳統“西路蹦蹦”時,正式定名為“西路評劇”。
藝術特色
西路評劇以河北民歌為基礎,唱腔高,甩腔長,多用“依喲嗬,依呀哈”為裝飾音和襯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
西路評劇的唱腔火爆、熱烈、激昂、婉轉、瀟灑、痛快。演員的演唱,調門高亢、激昂、奔放、跳躍、舒展、傳情,在板頭、氣口、潤腔及嘴皮子功夫上頗見功力。
西路評劇的樂隊伴奏只有大弦、橫笛、鼓,镲、鈸、手鑼、梆子。其音樂激昂高亢,跳躍性大,鄉土氣息濃厚,約有十五種板式:如慢板、快板、二六板、流水板、散板、安板等。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挖掘、改革,西路評劇藝術上又有新的發展。如過去由男演員飾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轉由女演員演旦角,唱腔、表演、對白等方面均有較大變化。
代表人物
1958年,中國評劇院挖掘恢復西路評劇后,張淑桂、劉淑萍等藝術家成為西路評劇的代表人物。張淑桂是全面、系統、長期運用、并有所建樹的西路評劇傳承人,她汲取各流派之長,巧妙地將傳統評劇與西路評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
代表劇目
西路評劇劇目多是生活小戲,如《賣水》《雙招親》《秦家花園》《花亭會》《小王打鳥》《楊二舍化緣》《劉公案》等。代表劇目有《夜宿花亭》《谷存打鳥》《孫繼皋賣水》《馮奎賣妻》等。
西路評劇是評劇劇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寶,2012年12月,西路評劇被收錄到北京市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請欣賞西路評劇《孫繼皋賣水》
文稿:趙 煥
審核:岳昌濤
文旅海淀
縱觀創新之城,品味人文海淀!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