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果仙:嘔心瀝血地培養后人,晉劇傳承史上
丁果仙(1909-1972)是山西晉劇史上第一位須生女伶。她幼年學藝刻苦,少年時便揚名中原,中年之后技藝更加精湛,塑造了一大批帝王將相和蒼公院頭的經典戲曲人物形象,代表劇目有《四進士》《打金枝》《雙羅衫》《捉放曹》《走雪山》《空城計》等。在新中國成立后,丁果仙先后擔任太原市晉劇團團長、山西省晉劇院副院長、太原市戲曲學校校長、山西省戲曲學校校長、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等職務。她開辟了晉劇須生表演藝術的新局面,創造了“丁派”表演流派,在晉劇人才培養方面做出的杰出貢獻,她的入門弟子有:馬玉樓、武忠、劉漢銀、張鳴琴、閻惠貞、白桂英、劉寶俊等,再傳弟子有孫紅麗、謝濤、楊志淮、郝翠香、武凌云、榮愛梅、陳改萍等,她是晉劇傳承史上的一座豐碑,筆者從丁派藝術傳承的角度,對丁果仙的教育成就、教育主張細致分析,試論述她提出的藝術傳承觀點對現今晉劇事業的啟發,為現今晉劇事業傳承發展帶來的影響,以及為當今晉劇提供改革發展的理論基礎。
創辦戲校育人才
在侵華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摧殘下,紅極一時的晉劇藝人流離失所。晉劇藝術由盛轉衰面臨后繼無人的處境。1945年丁果仙開始思考為晉劇培養藝術人才,1945年至1948年丁果仙的多場演出都是為教育事業募集資金,在頻繁的演出活動中,她萌生了創辦晉劇專業戲曲訓練班的想法。
1949年新中國建立,新生的人民政權聚集藝人,組織劇團,晉劇演出逐步恢復。此時少數有名望的藝人多已年過半百,劇團行當不全,演出力量非常薄弱,培養后繼人才迫在眉睫。以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冀美蓮為首的四大藝術家率先收授徒弟,于1954年創辦了新新劇團訓練班。辦學伊始,丁果仙將五千萬元(舊幣)的個人積蓄捐獻出來用于日常開支,后續開銷則來源于新新劇團公積金和每周增演日場的收入。訓練班招收了李守義、薛維藝、高翠英、苗秀茂、秦銀環、田翠蘭等三十多名學員,由丁果仙、牛桂英分別兼任訓練班領導,宋萬春負責訓練工作,基本功教師由孫竹林、王少樓擔任,其余授課教師均為本團主要演員。
訓練班學員隨團住在校尉營鳴盛樓(亦稱二院)后院的舊樓上(即今長風劇院前址),學員們通過四年的訓練和排練(訓練基本功和排練劇目各兩年),在最后一年參加劇團演出。丁果仙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因材施教,全面發展,聯系實際,穩步前進,重點加強”的教育方針,在經驗豐富的老演員的嚴格要求與新文藝工作者的參與下,戲校教育與舊時科班教育相比有較大的變革和進步。1955年3月,新新劇團和人民劇團分別改名為太原市晉劇一、二分團,丁果仙與張寶魁分別擔任一、二團團長,隨即將兩個晉劇團的訓練班(新新劇團三十一名,人民劇團二十五名)合并為太原市晉劇團戲劇訓練班,實行生活、文化、訓練三統一,校址設在大濮府乙字十六號。師生共同動手將毗鄰的灰渣坡改造成一個平臺,并用微薄的收入購買了竹竿和葦席,建成了俗稱的“竹蔭舞臺”,作為學員練功和實習演出的場地。冬季,市人民委員會撥款加丁果仙個人捐資共十萬元(舊幣),修建了一處四合院共有練功室七間,學生宿舍和辦公室十七間。
丁果仙為弟子傳藝
為晉劇培養人才,丁果仙的眼光卻不單獨聚焦于晉劇,她提倡開門辦學,曾先后邀請川劇大師陽友鶴、黃開華和曾榮華來校授課傳藝;請蒲劇名演員張慶奎(藝名十三紅)為學員排演《觀陣》;請在太原演出的天津河北梆子劇團演員傳授《擋馬》和《殺廟》的表演身段;請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民間歌劇一團的姚世英排演《放風箏》、《打秋千》等二人臺節目;請晉東南上黨梆子劇團演員傳授“舞劍”“舞扇”“水袖”“女架子”等基本功;請太原市京劇團彭英杰排演《三岔口》等,至1956年,在三年左右的時間里共教學和演出了48個節目,其中傳統劇目25個,移植劇目12個,現代戲1個,音樂舞蹈節目6個,民族獨唱節目4個。1957年,太原市在晉劇訓練班基礎上創建了太原市戲劇學校,丁果仙任校長。這是晉劇史上第一所由政府主管的正規中等專業戲劇學校,建校至1959年學生由最初的56名增加到210名,除練功、排戲外,開設了包括歷史、語文和古典文學等文化課。在丁果仙的組織下,先后聘請京劇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周信芳、尚小云、川劇大師楊友鶴、黃開文、易征祥等戲曲名伶來校講學指導。當年的畢業生后來大多成為晉劇藝術的骨干力量。自1954年至1963年近十年間,丁果仙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培養晉劇表演人才上。
嘔心瀝血傳技藝
舊時梨園界流傳一句話“寧給十畝地,不教一出戲”,誠心實意給徒弟傳藝授技者少之又少。丁果仙無論是授徒還是戲校任教,對每一個學生盡其心力,從不保守,主張德藝不分家,學藝先學做人,基本功訓練要扎實,更重視體驗和實踐。縱觀丁果仙的教學育人,有以下幾方面特色:
一、關愛學生,視如己出。丁果仙童年艱辛,且一生無子,除師父外很少感受過他人溫暖。正是因為這樣的成長經歷,她對學生非常體貼。物質貧乏的年代,她常把憑號供應的奶糖發給學生,自己也舍不得吃一塊。新新劇團訓練班開辦之初,丁果仙出錢為每個學員縫制了一身嶄新的訓練服,排練完畢,丁果仙看到學生累,就要丈夫雇上三輪買來水果等零食獎勵給孩子們。學員演出歸來,她必親自去接站。學生中有農村來的孤兒,假期無家可歸,放假時丁果仙就把這些孩子們帶回家細心呵護。丁果仙以慈母的情懷善待學生,給他們開辟了一塊學習的凈土,成就了一大批晉劇藝術家。
二、因材施教,各揚所長。丁果仙認為人稟賦各異,自然應用不同的方法來開發學生的潛能。閻惠貞17歲中學畢業才開始學戲,練功的最佳時期已過。丁果仙認為她自身嗓子亮、個子高、有文化,對劇本領悟能力強,經過悉心調教,閻惠貞唱出了名氣。白桂枝起初想學旦角,但丁果仙覺得她臉盤大,嗓子寬,是學須生的好料子,后來她成為晉劇須生行當的佼佼者。劉漢銀是孟縣人,所說方言不屬于晉語并州片,前后鼻音、撮口音合口音不分,但嗓音洪亮,唱腔委婉動聽。丁果仙著意栽培,在劉漢銀的念白上下功夫,將他念不準的字詞都標注出來,一字一句糾正,使劉漢銀成為晉劇舞臺上杰出的男須生。
三、堅持理念,革新教學。舊時戲班流傳“打戲打戲,不打不成器”,認為角兒都是打出來的,采用的是以體罰為主的教育方法。丁果仙為人師長后,首先在生活上關心學生,盡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她教授學生一段念白或唱腔,都從家庭、社會背景、劇情、人物去分析、理解,要求他們帶著感情地去念、去唱,培養他們較早地進入角色情感意識,一招一式甚至連鑼鼓點都不放過。在學生容易忽略的細節問題認真教授,反復示范。正式演出中,她要求學生做戲一絲不茍,若是誰粗心丟了戲,她也會很嚴厲地責罰。劉漢銀回憶,1961年8月在京匯報演出《賣畫劈門》,底下坐的全是中央首長,他一出場心里就緊張得很,白茂林開門看到來人是自己外甥時,本該藏在身后的刀子卻握在手中。下了臺后,師傅甩手打了他,嚴厲地說:記住了!上了臺你是你,你也非是你,你是劇中人物,臺下觀眾在你心中是觀眾也非是觀眾,要讓他們一起與你創造角色,只有達到了這樣的藝術境界,你將來才會有出息,才會唱主角兒,否則你趁早改行干別的去吧!恩師的教誨劉漢銀再也不敢忘記。
“臺上表演千古事,座中常有劇中人”,丁果仙傳藝的同時總不忘教育學生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只有留心觀察、細心品位生活才能更準確把握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弟子武忠回憶恩師在教授《賣畫劈門》時,總要對白茂林進行一番詳細的分析,白乃一介寒儒,他不是殺人的人,甚至氣急了都不知道該怎么對付眼前的惡人,萬般無奈之下方才做出劈門之舉,講明白后讓學生仔細體悟,如何運用戲曲程式來表現物性格。她教育學生學藝一靠基本功,二靠創造性,最終目的要在舞臺上靠成功的表演塑造好人物。
丁果仙與弟子合影
四、重視德育,德藝并行。教育者“為人師表”,首先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丁果仙知恩圖報,重情重義,她侍奉啟蒙恩師孫竹林十余年,為他養老送終。劉寶俊多年后還常想起恩師教導:“不要看人家穿好的,不要看人家吃好的,要看人家舞臺上表演的好藝術。”弟子武忠提起恩師就感慨,自己幼年家貧,為此非常沮喪。丁老師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咱人窮志不短,不能有傲氣,但要有傲骨。”
舊社會藝人提倡敬業,要求演員牢記“戲比天大”。在新社會丁果仙經常提醒學生:“時刻要想著為人民服務,為老百姓演戲,淡泊名利,人民群眾才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丁果仙為群眾演出從來都是不遺余力。一次,她從長治演出完畢返回太原途中,由于山路坎坷顛簸磕破了額頭,路經太谷又有部隊臨時要求演出,丁果仙在傷口上貼了膠布反復化妝,在臺上沒有半點倦怠。她常說;“觀眾是愛惜演員的,演員首先要尊重觀眾,在臺上要敬事,把戲演好。”對舞臺演戲中的互相配合,丁果仙反復教育學生:“紅花還得綠葉配,不可橫行霸道,要不就是干枝梅。這是一個藝德問題,也是一個人品問題。”這些樸實的語言、平凡的行為,影響和塑造了學生的價值觀,使他們終身受益。
五、注重實踐,形成流派。從收徒授藝到任戲校校長,丁果仙既注重繼承傳統科班的好方法,又注重吸取其他戲校的先進經驗,請中央戲曲研究院附屬戲曲學校、河北省戲劇學校等兄弟戲校來傳經送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條件予以創新,摸索出了一條培養人才的新路子。她常說:“沒有虛心的先生,就沒有虛心的學生,不能給群眾當學生,就不能給學生當先生。”她要求徒弟不要拘泥于自己的舞臺表演及經驗一隅,多觀摩兄弟劇種藝術家的表演,向不同的名師大家取經。山西省內的四大梆子中,蒲劇歷史悠久,藝術積淀深厚,表演上人才多、玩意多,組織徒弟多次向閻逢春、王秀蘭、張慶奎、楊虎山、筱月蘭等拜謁求教,她帶領師生參加戲曲觀摩會演,率團赴臨汾、運城、西安、洛陽、鄭州、邯鄲、石家莊等地巡回演出,在不斷的實習演出實踐中,在與兄弟劇種的藝術交流中,讓學生借鑒他人的表演精華和表演經驗,增強自身的藝術才干。丁果仙說:
從前,我不識字,學戲時,不懂劇詞,只好拼命地死記。為了知道戲中人的歷史,花上錢買煙買酒,請別人給講三國、列國、楊家將和武俠小說。到各地演出的時候,就盡量參觀古代名遺跡。到西安,我喝過“太白酒”,到洛陽、參觀過龍門石窟,看過白居易的讀書山,到洪洞縣看過蘇三坐過的監獄。為了把戲演好,不怕跋山涉水到各處學習歷史知識,觀察窮人、富人、工農兵學商各種人的生活。從老藝人創造的舞臺形象里吸取養料,這些都幫助了我理解劇情和表現人物的性格,提高表演藝術。
丁果仙盡力為學生創造好的學藝條件,毫無保留地將自身成功的經驗傳授給他們,為的是少走彎路,早日成才。嘔心瀝血培育下,她創辦的訓練班成為山西歷史上成材率最高的訓練班,她的弟子、學生謹遵恩師教誨,終于成為在三晉甚至全國廣為人知的“丁派”代表人物。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