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縣潮劇一團杜王斬子_杜王斬子福建東山潮劇唱詞_潮劇杜王斬子選段

林真羽練習《穆桂英掛帥》片段。 福建日報通訊員 殷琪 攝

東南網7月3日訊(福建日報通訊員 殷琪 文/圖)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游節上,一場四代演員同臺的潮劇專場演出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舞臺上,9歲的林真羽(右圖)和其他6名小演員的精彩演繹令人耳目一新,也讓原本屬于“老戲骨”的戲曲舞臺,博得了眾多關注。

如何在保護傳統戲曲文化的基礎上扎根本土、培養新人、創新演出內容和形式,是擺在眾多縣級院團面前的難題。日前迎來61歲生日的東山縣潮劇傳承保護中心將“戲曲進校園”活動精耕細作,成立校園潮劇社團——

挖掘后備 潮劇進校園

“春風有情臨山寨……龍騰虎躍男中魁……”6月26日,東山縣潮劇傳承保護中心的練習廳里,傳出了稚嫩的童音。趁著隊友還在化妝,林真羽在做彩排前的最后一次練習。

潮劇《穆桂英掛帥》選段《春風有情臨山寨》里的唱詞,林真羽練習了半年多,早已爛熟于心。在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游節上表演成功,讓她和小伙伴平日練習更加信心十足。

61年前的7月1日,東山縣潮劇團由時任東山縣委書記谷文昌發起創辦。2013年,因國有院團改革,劇團劃轉為潮劇傳承保護中心,以傳承、保護和搶救當地潮劇文化為主要任務。但,用中心黨支部書記、潮劇團團長朱清輝的話說,那時的東山潮劇正在遭遇“寒冬”。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山縣潮劇團曾創作改編《海上鴻雁》《杜王斬子》《白蓮之戀》等300多個精彩劇目,有《秦香蓮》《李元霸》《妲己亂紂》等30多個大型劇目被電臺、電視臺選播,并錄制成音像制品在海內外發行。此外,劇團還曾受邀赴香港及東南亞商演。“當時在閩港粵東一帶,潮劇團是東山的一張閃亮名片。”朱清輝說。

電視普及后,看戲的人便少了。2003年前后,東山潮劇團開始入不敷出,演員們紛紛轉行。“在我們這行,有一句老話——三年學習,可出一個狀元;十年學戲,卻難出一個演員。”朱清輝嘆息,因為戲曲成才難度高,隨著“老戲骨”們黯然離場,潮劇團里青黃不接、后繼乏人。

去年11月,為扎實推進東山縣戲曲進校園活動,由東山縣教育局、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縣文聯主辦,縣潮劇傳承保護中心承辦的2018“潮劇進校園”活動走進文昌小學。在經典劇目選段的表演中,演員們清脆響亮的嗓音、活靈活現的臺步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通過現場教學環節,潮劇傳承保護中心的老師生動講述了潮劇的歷史及各行當的特點,讓師生們得以近距離感受潮劇魅力。這次活動,為東山潮劇擴大了民間影響力,宛如冬夜里的一陣春風。

潮劇杜王斬子選段_東山縣潮劇一團杜王斬子_杜王斬子福建東山潮劇唱詞

文昌學校7位潮劇小演員。福建日報通訊員 殷琪 攝

傳承戲曲 從娃娃抓起

趁熱打鐵,東山縣潮劇傳承保護中心在文昌小學成立了潮劇社團,林真羽便是其中的第一批學員。據了解,目前該社團已有40多名小學生加入,在校園里掀起了一股“唱戲熱”。

“每周一傍晚抽出1小時,在學校里練習基本功。到了周末,孩子們就會集中去潮劇團。”縣潮劇傳承保護中心演員兼授課教師林思茵說。

在社團里,林真羽是老師們公認“有靈性”的小苗子。對于潮劇,她學得不亦樂乎。“第一次聽到老師們在臺上唱曲,我就深深迷上了潮劇。通過老師們的講解,我才真正了解到這些美麗歌詞背后,都有著動人的故事。”林真羽說,她喜歡扮演故事中人物的奇妙感覺。戲曲精致的妝容,樣式繁多的戲服和頭飾,都讓她十分向往。

“學習戲曲并不像看上去那么輕松、好玩。”林思茵說,剛開始的新奇感會很快被高強度的疲憊取代。在教唱腔時,她會將劇目中的唱詞轉化成“道白”,一字一句地傳授,待孩子們練熟后再帶入音樂節奏。而站姿、臺步、手勢等基本功,也是學生入門的關鍵,畢竟孩子天性活潑好動,讓他們定住造型是個挑戰。

雖然孩子們“火候”遠未到家,但林思茵打心眼里欣賞這群小學員。“他們進步很快,在臺上也很有臺風。”每每看到孩子們身穿厚重戲服苦練基本功,林思茵就會情不自禁地鼓掌,鼓勵他們堅持、再堅持。

民間力量 助潮劇光大

想在當今紛繁絢爛的藝術舞臺上立足,圈更多的“戲粉”,東山潮劇還需要不斷創新,嫁接“新枝丫”。

現在,東山縣潮劇傳承保護中心下設2個傳習所,廣泛吸納民間對潮劇感興趣的人。在學習戲曲技藝的同時,他們也為潮劇傳承和保護工作建言獻策。“目前,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年齡層的潮劇迷已多達100余人。”朱清輝說,潮劇傳承保護中心里共有10余位專業老師負責日常教學。

據介紹,中心成立6年來一直扎根本土,深入基層,創作不少作品弘揚谷文昌精神。2015年1月,東山縣被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曲藝之鄉”稱號,中心創排表演的漁鼓漁歌說唱《谷文昌住店》,在第三屆“岳池杯”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大賽中榮獲三等獎;2016年2月,東山潮劇《緬懷谷文昌》參加漳州市“向人民匯報漳州獲獎音樂類作品展演”中獲得好評;去年,一出《借車》潮劇現代戲在縣里首次登臺上演,獲得觀眾點贊。

“立足大情懷,挖掘出具有正能量的好故事,以宣傳先進的思想文化,才能適應新時代要求。”朱清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