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河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河南曲劇發源地李洼村。
地理位置
李洼村位于登封市潁陽鎮人民政府西北3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12個村民組,600余戶,3000余人。面積4平方公里,耕地145公頃。
河南曲劇誕生地李洼村
村名由來
該地原名紫云寨、紫陽莊。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李秉從山西洪洞縣移民至此地。明初,官府重新登記戶籍,并按住戶姓氏和地理特征重新命名村莊時,根據村里李姓人多,村莊處于一片洼地,就把村名就改成了“李家洼”,后簡稱李洼。
歷史脈絡
唐代,該地形成村莊。村中建有龍王廟。龍王廟坐北向南,在廟南100米處的溝內有三個水潭,分別是黑龍潭、白龍潭、青龍潭。
三個潭水流不斷,形成一條河,往南直達安寨村注入河中。農歷六月十三是龍王廟廟會,人們就會到廟里祈雨,并年年唱戲。
曲劇《卷席筒·小倉娃我離了登封小縣》
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李秉從山西洪洞縣移民至此地。后村名稱李洼。
明朝萬歷年間,李洼村修筑寨墻,并筑三道寨門,從尊重歷史出發,李洼人把紫云寨、紫陽莊、李家洼三個村名,分別按前后順序刻在北寨門、東寨門、西寨門上端。
清代,重視文化教育,村里有貢生李天樞,后有書法家李學書、李東嘉。
河南李洼曲劇誕生九十一屆藝術節村民書畫展
1926年春,河南曲劇在這里第一次搬上了舞臺,誕生了河南曲劇,成為河南第二大劇種。河南曲劇的前身是高蹺曲子,從高蹺曲子到河南曲子,經過了兩次升華,而這兩次升華都是在李洼村完成的。
村民書畫作品
1944年9月27日,八路軍皮定均在李注村西溝打勝了豫西抗日第一仗,被稱為“李洼割尾巴戰斗”。
解放初期,李洼村一次即參加教育工作18人,在全登封縣是參加工作最多的村。
村民書畫作品
改革開放以來,李洼村除了種植小麥、玉米之外,也種植煙葉等經濟作物。
村莊檔案
李世華
字秀實,明末清初人,世稱長槍李世華。其墓碑載:“弱冠能文章,及長喜談兵略與潁上王公曉寰善。嘗言:吾輩得志,則為國家掃蕩群丑,不得志絕不可失身亂賊。蓋公之志毅然以道義為己任,而人之稱公者,但慨以勇誣矣。公生明季末葉,其時寇盜如林,大河南北,生民備受蹂躪……公奮身率先將鐵血義勇,冒矢石以捍衛鄉里,環方賴以安者不下千萬戶…”
李延唐
字延唐,少家貧,讀書未成,但性豪爽,肝膽照人,智勇兼備。時社會動亂,刀匪猖獗,危害環方。“公振臂請纓,率父老拒匪于村門之外,血染征衣,指揮若定。歷經數秋,血戰再三,屢挫匪鋒,里中前來避難者絡繹不絕。”民國九年(1920年)秋九月,為匪首王銀克所執,匪刀刺槍擊其身,公噴血罵賊,捐軀于紫云山下社爻村,英年36歲,后建祠于潁北雙林寺。
書畫名家交流
傳說故事
醒民劇團的故事
1926年春末夏初,正是青黃不接時,朱萬明(臨汝縣鄭鐵樓村人)一行幾人(有汝州的、汝陽的,也有南陽的)到李洼村賣藝謀生。保長李祖白就把他們安排在本村李家祠堂里住,吃飯就到各戶家里。誰知剛踩著高蹺唱了半天,天就下起了大雨,一連就下了五六天,天晴了,地上污泥沒過腳脖,仍然無法演出。這時候,李祖白感到無法給群眾交待,就和朱萬明一行人商量,干脆去掉高蹺站著唱吧。一行人聽了大吃一驚,又很難為情,不答應吧,在人家這里白吃了幾天飯;要是答應吧,去掉高蹺站著唱,就成了唱戲的,下九流,名聲不好聽,死后不準葬入祖墳。他們思考再三,最終決定只在這里登臺唱一次。于是,就跪地插香賭咒:“蒼天在上,誰也不許把登臺唱戲的事情說出去!如果誰走漏風聲,叫他遭天打雷轟的報應……”1926年農歷四月初七,在村里人的幫助下,把他們拉道具的鐵角車拉過來做為平臺,上邊同時能站上兩三個人,他們去掉了綁在腿上的高蹺木棍,站在平臺上唱了《祭塔》《楊八姐鬧店》等。
登封市首屆曲劇核桃藝術節
而這就是曲劇的第一次搬上了舞臺,李洼村遂成河南曲劇的誕生地。這一點,《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河南戲曲音樂集成》《洛陽戲劇史話》《登封縣志》《臨汝文化志》等都有記載。
曲劇《丁郎認父》
兩個月過去,到了六月十三日龍王廟會。過去都是踩高蹺,撐旱船,唱越調,說大鼓書,唱尖板詞,但村民都認為唱臺子曲子很新鮮,也免得到外地找劇團,于是就在龍王廟前用磚壘起了一個長8米、寬2.5米、高0.5米方臺子,買了紅布加工成一塊大布掛在龍王廟門口墻上做底幕,當時叫遮堂布,唱戲的在上場前站在后邊,臺子下看不到,大家又兌白布做個棚,掛在臺子頂上。這次登上舞臺演唱的都是本村人和周圍幾縣的名人,如李洼村會踩高蹺唱曲子的李疙瘩、李小央、李文卓、李老虎、李大川,李七林,李銀祥,李老戴,還有李洼鄰村人如伊川的陳長安、郭太超(郭圪垃)、孔海東、劉金水、耿更辰、李長水,登封的王天水,范隨林、王寬、白黑旦等。這次演唱了《二進宮》《書館會》《丁郎認父》《丁生掃雪》《天河記》《劉全進瓜》《哭紅堂》《武松殺嫂》等劇目。這次唱戲轟動了方圓近百里,附近縣鄉廟會時來邀請去為他們叫戲助興的不斷,李祖白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又在紅遮堂布上寫了“醒民劇團”四個大字,這就是中國第一曲劇團--李洼“醒民劇團"。后來魯山的李香水,宜陽的楊四,汝陽的肖福、陸蘭,伊川杜二庫等,也加入了醒民劇團。
曲劇《寇準背靴》
1927年,醒民劇團從潁陽出發,到伊川江左、汝陽大安、臨汝夏店、平頂山、南陽、許昌、安徽亳州等地演出。這次外出演出,還隨團辦起了曲劇學習班,培養后人,還可配補頂角。李洼曲劇戲班、培養了很多新學員,充實擴大了自己的演唱隊伍,使劇團名聲越來越大,很多學員學成后成為曲劇界的骨干,如河南省曲劇團的耿更辰,曾在中南海演出,受到周總理接見并合影留念;新鄉市曲劇團的主演李長青,主演武生;開封地區曲劇團的耿長海;洛陽地區曲劇團的王富有,飾演電影《寇準背靴》中的八賢王;臨汝曲劇團的杜二庫;登封縣曲劇團的李顯功,外人送號三不服;邯鄲曲劇團的范隨林;伊川曲劇團的郭太超(郭圪垃)、劉金水,劉金水曾與王秀玲合演《扳干柴》,為王秀玲的義父;鄭州市曲劇團的李發強;李秀倫在2001年奪得123期梨園春擂主。從李洼醒民劇團走上工作崗位的還有王延如、李玉彩、呂發魁等。在李洼醒民劇團的影響下,方圓縣鄉先后出現了多個曲劇團,如潁陽村、夏莊村、常寨村、劉寨村、龐窯村等。醒民曲劇團的成員,分散全國各地,把曲劇推向全國,也把曲劇團辦到全國,縣級以上的劇團就有九個,幫助組建鄉村級的曲劇團就更多了。耿更辰在大金店組織的新生曲劇團,后更名為鄭州曲劇團,又升為河南省曲劇團。
曲劇《寇準背靴》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