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紅燈記唱段_豫劇紅燈記唱詞_豫劇紅燈記選段

豫劇紅燈記選段_豫劇紅燈記唱段_豫劇紅燈記唱詞

長治市豫劇團重塑的紅色經典劇目《紅燈記》與觀眾見面后,觀眾認為該劇是“紅燈精神”的藝術再現,其中首創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都有生動的再現和完美的詮釋,希望排戲多排這樣的戲,演戲就演這樣的戲,送戲下鄉就送這樣的“寶”!

溫故知新 歷久彌香

市豫劇團重排經典劇目《紅燈記》,對劇團來說,是一場不折不扣的考驗,對演員陣容來說,是一次貨真價實的檢驗,對戲劇演出市場來說,是一次充滿風險變數的實驗。

李玉和,《紅燈記》中的一號人物。原北京京劇團演出時,由李少春飾演,后由錢浩梁飾演,有唱腔、有舞步、有架子,是典型的武生擔綱戲。在如何塑造好這個經典代表人物的問題上,市豫劇團團長曹運福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在李玉和入獄之后,以及慷慨奔赴刑場的唱段表演之中應該加入一點須生的滄桑和沉雄,這樣就可以使李玉和的形象更加豐滿,而要加入這些要素,必須增加一點須生的內涵。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劇團針對自己演員的情況,決定用范萬珠的“武”加郭加銀的“須”,使李玉和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鐵梅,這個角色的塑造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李鐵梅從單純活潑的少女,成長為鐵骨錚錚的“鐵姑娘”,少女的純,成熟的“鐵”,如何能夠很好地體現出來,考驗著導演的智慧。劇團巧妙利用了郭麗君的“清純”和岳靜靜的“成熟”,萃取兩種表演風格的精華,使李鐵梅的藝術形象更有沖擊力。實際演出過程中,郭麗君飾演的鐵梅如銀鈴過耳,清純可掬,“我家的表叔數不清”唱段,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鮮活,令人難忘。而李鐵梅一段“提起敵寇心肺炸”,大段的唱腔,被岳靜靜演繹得完美無瑕,氣貫長虹,勢拔五岳,底氣十足,沖擊強悍,聲情并茂,可謂“纖歌凝而白云遏”。

在鳩山、李奶奶、磨刀人、王連舉等人物飾演者的調度選用上,導演也都作了科學的取舍和互補安排,不僅展示了劇團的強大陣容,而且鍛煉了演員隊伍,取得了“1+1>2”的效果。

獨具匠心 聯袂呈祥

“我們就是要以工匠的精神,精心打造我們自己塑造的每一個角色,特別是在《紅燈記》中的角色。”《紅燈記》中飾演李奶奶的閆青珍在攀談中一語道破《紅燈記》再演一炮而紅的“天機”,她的話也確實道出了豫劇團的成功之處。

范萬珠,扮相英俊瀟灑,唱腔灑脫自如,是戲曲界為數不多的文武小生。在《紅燈記》中,他主演李玉和,為了這個角色,他把幾十年對生活的參悟、對藝術的思考、對藝德的考量都傾注其中,使李玉和的形象剛而不“愣”、硬而不“僵”、有血有肉、有氣有節。在《紅燈記》的開場中,他幾個干凈的亮相動作伴隨著“手提紅燈四下看”的唱腔,一股陽剛正氣之美噴薄而出,一雙睿智深邃的大眼炯炯有神,眼隨燈動,燈隨光轉,氣定神閑,給人力量,更給人美感,確有大家風范。在豪邁之間,范萬珠寓重于輕,一段“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輕快飄靈,令人悅耳,對鐵梅的愛、對生活的愛溢于言表,使李玉和的形象更加貼近人民群眾。飾演鳩山的李雙雙也非常成功地塑造了鳩山的形象,陰鳶乖戾、惡毒狡詐,和李玉和的形象相映成輝,襯托了李玉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使李玉和的“玉碎”顯得更加鐵骨錚錚、義薄云天。

郭加銀的唱腔樸實厚重、吐字清晰、以情帶聲,韻味純正濃厚,表演瀟灑自如,融內心體驗和程式化為一體,角色的創造有較高的藝術品位和欣賞價值。他在飾演李玉和時,嘗試著在豪邁之中糅入一點滄桑的唱腔,有意在武生剛勁動作之中顯示“蹣跚”之意,特別是在唱腔之中流露出一點蒼涼,著意刻畫敵人對李玉和的殘忍摧殘,顯示其堅韌和不屈,使李玉和的形象“錦上添花”。

閆青珍在劇中飾演李奶奶,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她的本行是青衣,而劇中李奶奶屬于老旦。她憑借多年的演出經驗,反復揣摩李奶奶的人物性格,把李奶奶塑造得入情入境。“七分道白三分唱”,念白最顯功力。她在痛陳革命家史的戲中,長達十多分鐘的道白,其表演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岳靜靜,市豫劇團演員領銜主演。山西省第十二屆“杏花獎”獲得者。中央電視臺《一戰成功》欄目戲曲大賽“十佳優秀獎”“紅梅大獲”獲得者。《紅燈記》中,岳靜靜把李鐵梅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觀眾們欣賞后大呼過癮、意猶未盡。

為了演好本劇目,劇團購置了全新的服裝道具,邀請了專業的化妝師,充實了伴奏團隊,融合了一些交響樂的元素,在司鼓閆振飛、板胡劉建文的操持下,整個演出氣脈貫通、流暢自然,張弛有度、舒緩有節,加上演員們表演個個到位,整出戲高潮迭起、低沉如訴,啟承轉合、邏輯嚴密,玉振金聲、激情奔騰,長治市豫劇團重塑的紅色經典劇目《紅燈記》是名副其實的精品之作。

不忘初心激勵前行

《紅燈記》主要講述中共地下黨工作者、鐵路工人李玉和奉命將一份密電碼送往柏山抗日游擊隊。后由于叛徒王連舉的出賣,李玉和被日本憲兵隊逮捕。李玉和的母親面對李玉和留下來的鐵路號志燈(紅燈),給孫女李鐵梅講述了家庭的遭遇和革命的歷史傳統,鐵梅立志繼承父輩革命傳統,保護密電碼。李玉和被捕后,與憲兵隊長鳩山斗智斗勇,終與母親一起遭日軍殺害。李鐵梅逃脫日本憲兵追捕,將密電碼送上柏山。作品歌頌了工人李玉和一家三代前赴后繼的革命精神!

一出《紅燈記》曾經感動了幾代人,藝術的魅力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就在市豫劇團重排的紅色經典劇目《紅燈記》上演時,觀眾中雖以中老年人為主,但也不乏青年人,還有兒童。觀眾的多樣化,無疑是經典藝術再現之美的最好詮釋。

藝術的力量最感人,劇中展現的“紅燈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一頭連著永閃光芒的“紅船精神”,一頭連著光明的未來。撫今追昔,確實讓人感慨萬千。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也激勵著我們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激勵我們去做一個普通而高尚的“李玉和、李奶奶、李鐵梅”,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踐行和傳承“紅燈精神”,在推動時代的發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