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風格箏曲研究_胡彤彤.pdf
箏源于秦地,故而又稱為“秦箏”。但因秦代“退彈箏”,致使秦地反20世紀50年代后期,西安音樂學院周延甲先生在編訂的《古箏迷胡曲集前言》中提出了“秦箏歸秦”說。經過陜西箏人幾十年的努力,箏在陜西逐漸繁興起來,形成了有別于其它各流派的獨特的地方風格。陜西箏人通過對陜西地方戲曲音樂的精思細究,以民間音樂和傳統戲曲為基本素材,整理、編訂了大量的陜西箏曲,如《凄涼曲》、《道情》、《繡金匾》、《迷胡調》等,形成了以周延甲先生為代表的陜西流派和演奏風格,受到國內外諸多音樂家的高度贊譽。隨著陜西箏樂的廣泛流傳,陜西箏曲濃郁的地方風格深入人心。這些樂曲以秦腔、碗碗腔、迷胡等戲曲音樂和西安鼓樂等民間音樂為基本素材,使作品從旋律形態以及韻味等方面保留陜西傳統音樂的本原,與陜西傳統審美中講究意境、抒情的風格相符合。陜西箏曲的風格中國民族器樂的曲目,無不與當地的民間戲曲、說唱、民歌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就如同血和肉、魚和水的關系,各派傳統箏曲也不例外。正是因為有豐富、深厚的民間音樂為土壤,才培育出了箏樂這朵中國民樂的奇葩。陜西的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種類繁多,如“秦郿鄠”、“碗碗腔”及大型器樂演奏形式“西安鼓樂”、“榆林小曲”等。
陜西箏曲就是承襲了這些民間音樂豐富的旋法、調式、音階,依附于這些民間音樂整理、編訂、創作而成。其箏曲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樂曲的音調有的大起大落、慷慨激昂,頗有英雄曲般的悲壯氣勢;有的如泣如訴、細語纏綿、委婉酸楚;還有的脫俗出世、虛無飄渺,使人如入仙境。陜西箏曲的調式音階主要是沿用于迷胡中的“歡音”和“苦音”兩大類,其主要特點在于二變音“4”“7”的游移性與音律的特殊性,即音樂中“歡音”、“苦音”的調式色彩。1.“二變音”的特點陜西箏曲保留了古老的燕樂傳統調式,最典型的音樂特征就是由二變之音產生的微升“4”和微降“7”。所謂的“二變”就是“變宮”、“變徵”,它是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秦地音樂的這一“二變”特點,顯示出它濃郁的地方色彩與民族風格。“二變音”的主要特點在于“4”、“7”的音階與音值的“可變性”和“游移性”。其變的領域不能用一個固定的位置或音階確定下來,而是在原音與上、下處將音高微升、微降,也就是說其音高是界于“4”、升“4”之間和界”和降“7”之間的。根據演奏和演唱及旋律的進行,它們會隨著樂曲變動游移,既有規律又具有不穩定性。這種由不穩定到穩定的游移過渡,使樂曲風格增添了濃烈的韻味。
如《秦桑曲》,是周延甲教授以陜西關中一帶的戲曲音樂“碗碗腔”(亦稱時腔,曾用名華劇。是流行于陜西東部華陰、華縣、大荔(包括原朝邑)、蒲城、渭南、臨潼、澄縣、白水、富平、及陜北、陜南、晉南一帶的皮影為音樂素材,加工提煉后創作的一首具有濃郁陜西地方韻味的古箏曲。樂曲中采用的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曲調旋法,在當地戲曲秦腔、郿鄠、碗碗腔音樂中,隨處可見。上行跳進表達出活躍與激動的情緒,而兩個具有風格性的“二變音”則使樂曲產生委婉、哀怨的情緒,上下行的交錯使用,表現出既激動又悲憤,既委婉又哀怨的情緒,形成了陜西地方音樂獨特的韻味美?!皻g音”、“苦音”的調式音階特點陜西箏曲的風格色彩繁復,其關鍵在于樂曲的調式和音階。秦聲音樂中主要包含兩種不同情感色彩的調性,由于調式及音階的變化而產生了腔調色彩的變化。一種被陜西民間戲曲藝人稱做“歡音”(又稱花音、硬音)音階,這種曲調多以“6”、“3”為基本音階構成。還有一種就是“苦音”(又稱哭音、軟音階,這種曲調是以“4”、“7”為基本音階構成的。陜西戲曲中“苦音”多于“歡音”,因此說“秦聲多悲音”。但是,當“歡音”音階中也使用“4”、“7”兩音時,卻不會改變它固有的調性色彩。
這是因音階中的實際音高是不同的,由此引起某些音程關系等的不同,而形成兩種不同的旋律形態??嘁舻摹?”較原位“7”稍低,較降“7”稍高;“3”在苦音音階中多為經過音。而歡音基本上使用本位的“7”,而“4”往往比苦音的“4”高,有時接近于升“4”。苦音調式音階的旋律深沉、委婉、細膩、纏綿,用于抒發表現悲痛、懷念、凄涼、憂愁等情緒;歡音音階的旋律比較明快、爽朗,表現輕松、活潑、歡快喜悅之情,兩種旋律的色彩截然不同。但在實際應用中,兩種調式不是絕對分開的,根據樂曲情感思路的內在變化,有時歡音、苦音會交替混合使用,往往用于表達更為豐富的情感。可見在陜西箏樂中,“歡音”、“苦音”音階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經常交替共存。這種交替共存往往能夠起到豐富音樂情緒的明顯作用,以強化音樂色彩的變化。在陜西箏樂的實際演奏過程中,音階的交替變更并不需要“移柱”,而是通過左手按壓琴弦(改變其音來實現的。正是這些豐富的音階、陜西風格箏曲研究胡彤彤(武漢音樂學院)um4720122調式等音樂元素的并存和交替,形成了陜西箏樂豐富而多變的典型風格特征。陜西箏曲的演奏技法陜西箏樂的音調既有大起大落、激昂慷慨的悲壯,又有如泣如訴、委婉酸楚的纏綿。
所有這些特點在演奏中,都是通過左手的按、揉、滑等作韻技法來完成的。箏的演奏技法在樂器條件的制約下,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演奏技術系統。傳統演奏技法以琴碼為界,分為左右兩個演奏區域,形成了古箏左右手演奏技法的區別。從整體音樂風格來看,由于箏曲的地域性差異與音樂環境的不同,各流派箏曲在旋律、音階、調式方面也各不相同,這也使各派的箏曲帶有顯著的地方性特征。陜西箏樂的演奏技法是通過長期的對其他流派箏藝的學習、繼承和借鑒,根據陜西地方音樂風格表現的特點,采諸派箏技法之所長而形成的。在右手技挑外,結合陜西派獨有的地方風格,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演奏技法。1.大指連續托劈這種技法在樂曲的快板中運用較多,往往配合左手的吟揉按顫,來表現陜西箏樂特有的音階調式。這種大指連續托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右手大指在一根弦上作連續托劈,特點在于大關節發力,音色飽滿結實。如:弦上做連續托劈,這種情況則強調手臂帶動手腕的運動,腕的靈活擺動使得樂曲的節奏更富有變化,適合表現激昂、歡快、悲憤等情緒。如:掛搖是指右手中指在大指搖前,在其低八度位置撥彈八度音的技法。這種技法是在右手大指搖的基礎上產生的。這種掛搖技法在陜西風格箏曲中運用較多。
演奏者在樂曲演奏過程中,可以根據旋律需要,自行在大指搖前加以低八度撥弦,給旋律增添深沉的韻味。陜西箏樂非常注重傳統演奏技法的運用與創新?!耙皂嵮a聲”的左手技法是古箏最主要的藝術特點之一,就是右手撥弦后左手對音加以潤色的技巧,使右手彈出的音在音高上產生變化,形成“顫、滑、按”的效果。除此之外,陜西著名箏家周延甲教授為陜西箏樂各發展作出了諸多創新。在技法表現方面,另辟其徑,采用左手大指與其它三指的頻繁按弦,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悠揚連綿的秦聲風韻,為增強箏的藝術感染力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使左手大指壓按琴弦這種技法成為陜西箏獨特的演奏技法。在陜西箏曲的演奏中,有以下幾種特殊的左手作韻技法:滑音,分為上滑音,下滑音等,是“以韻補聲”的主要手段。在陜西箏 曲中,下滑音有一種特殊的演奏規律, 就是在樂曲的旋律進行中,只要出現 “二變音”向正音解決的下行級進,不管 樂譜上有無標記,都要用下滑來修飾, 3”一定要演奏成“776”、“4 43”。這種技巧在陜西箏曲中 出現很多,能很好地表現出陜西地方風 格,使得樂曲回味無窮。 顫音:顫音是指左手將弦下壓使其升高隨即放松使其恢復,如此反復 進行,使音產生“波動”的演奏方式。
由于力度、幅度和時值上的差異,有吟 弦、揉弦、滑顫、重顫等不同形式。 使用最為常見。一般來說,在變化音“4”、“7”后面的“3”、“6”兩音都會加上重 顫,使音樂更富有凄婉、哀怨的色彩。 按音,就是左手向下壓弦,改變其音高,彈出的音不屬于古箏弦列的 自然定音。這其中包括微升“4”,微降 兩個特殊音。在陜西秦箏樂派中有一種獨特的演奏技法,就是大指和二三 四指綜合使用的按弦技巧。 陜西地方音樂風格獨具特色,其表 現為旋律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無論演 唱時還是演奏中都要求旋律的連貫性, 這樣才能生動地刻畫音樂形象。為了不 使旋律停頓,在演奏中,強調運用左手 拇指、中指、食指頻繁在“4”、“7”兩 音程間連續滑按,使旋律連貫流暢,更 好地表達音樂的進行,把秦箏的韻味展 現得淋漓盡致。 陜西箏派的發展過程非常曲折,經歷了幾度沉浮與坎坷。直到20 世紀5 代,在陜西秦箏流派代表人物周延甲先生提出的“秦箏歸秦”思想下,經過陜西箏 人幾十年的努力,箏在陜西才不斷地振 興、發展起來,其濃郁獨特的風格在全國 各地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和喜愛。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越來 越多的古箏演奏家和專業作曲家運用陜 西地方傳統音樂中的元素,結合創新技 法,創作出一批優秀箏曲,為箏樂的發 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時代在前進,藝術 在發展,箏曲的創新也將對于我們民族 音樂文化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在今后箏曲發展創新的的道路上, 應該繼續研究挖掘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 寶庫,注重民族化,充分運用各地的民 間音樂元素,使創作箏曲更具有中國傳 統文化的內涵。只有源于傳統、推陳出 新,廣集博采、融貫中西,才能不斷推 動、繁榮我國的箏樂藝術,為古箏藝術 的發展創造更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曲云.陜西箏曲及其調式音階.交響-西 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1996 的特性色彩音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季刊) 3閻愛華當代古箏藝術發展之軌跡藝術百家,2002 4楊紅對古箏藝術發展的思考天津音樂學院2002 屆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陜西箏曲〉的藝術特色 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02 21-26邱玥箏與陜西地方戲曲樂天地2005 7曾玉珍格古箏曲教學芻議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05 (12):24-4 8偉滁索陜西箏曲音樂形態的美學意蘊 州學院學報,2006 (4):8-2 9汪莎古箏藝術的傳統與創新 湖南師 范大學,2006 屆碩士學位論文 10劉 藝西箏派與河南箏派的藝術對比 研究 美與時代,2006 (12) um48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