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非遺”,你了解多少?

它是延續千年的祖先智慧

它是世代相傳的古老工藝

它遵循口耳相傳,融會貫通

它源自動手實踐,用心創造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漆器髹飾技藝(濰坊嵌銀髹漆技藝)

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現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

國家級16項,省級72項

市級427項,縣級1226項

可以說是種類繁多,花樣百出

今天,先從國家級開始聊起吧~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濰坊核雕

01

八仙過海的傳說、

牛郎織女的愛情、

孟母三遷的故事

……

是屬于每一個人孩提時代的搖籃曲,

我們聽著長輩們娓娓道來

那一段段曲折的傳奇,

直至長大才了解其中真諦。

在濰坊,這些傳說你聽過嗎?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沒尾巴老李的傳說,在諸城久傳不衰,故事的起源可追溯到宋代之前。

相傳在龍都街道南三里莊有個莊稼漢叫李憨,娶桃紅為妻,20余年未生子女。這年夏天桃紅懷身孕,夫婦大喜,11個月上,桃紅生下一條小黑長蟲,李憨一怒之下,拿起把鐵锨鏟下小長蟲尾巴,小長蟲疼得蹦到屋脊,然后掉到桃紅的懷中,鮮血淋漓,眼淚直掉。桃紅驚、嚇、氣襲身去世。小長蟲在娘懷中,三個時辰長到四尺有余,向他娘點了三下頭,說:“娘,我去了。”一溜火光去了黑龍江。后與黑龍江中的惡白龍打斗三天三夜,在山東人的幫助下斗敗了白龍,從此江邊再無洪水泛濫,五谷豐登。因小長蟲姓李,又是條黑龍,所以叫沒尾巴老李,黑龍江也由此得名,而黑龍溝子村的來歷也流傳至今。

傳說5月13是沒尾巴老李的出生日,又是他娘桃紅去世的日子。自此,沒尾巴老李年年5月13日回來祭母,必有雨來,當地便有了“大旱三年忘不了5月13”的諺語。蘇軾知密州,逢諸城大旱,蘇軾便想到諺語,于是帶領屬下祈雨,很靈驗。該傳說表現了沒尾巴老李忠孝、誠信、博愛的美德以及他舍已為人的高尚品行,是當今構建和諧社會、陶冶人民的情操所必須崇尚學習的美德。

(▲上下滑動查看)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柳毅傳說故事在濰坊市寒亭區朱里街道柳毅山周邊地區流傳很廣,自唐朝至今已流傳了1000多年,形成了博大深厚的歷史民俗文化底蘊。

該柳毅傳說故事的主要內容是:柳毅的父親柳行芳命中本該無子,因其行善積德每日在河邊渡人救急,神仙感其真誠特賜生貴子柳毅。柳毅小時候曾因家貧求貸于姥娘家,姥娘家妗子待其不好,于是有了“餓殺不吃貓剩食,凍死不烤燈頭火”的故事。柳毅成年后游學天下,在山陰嶺遇雨借宿訂喜偶娶虎女。赴長安趕考,落第回家遇龍女,為之渤海傳書娶龍女。后柳毅倦于仁途,入山修道成仙,屢顯靈跡普惠眾生,禱雨輒應。因此衍生了關于柳毅顯靈的許多民間傳說,如天池祈雨說,海眼淘池說,民間祭拜說,黃河擺渡說等30余個。

(▲上下滑動查看)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諸城,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就誕生在諸城城北諸馮村。《孟子·離婁篇》中說:“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前明《職方地圖》也說:“諸城—舜生地”。清乾隆《諸城縣志、古跡考》:“縣人物以舜為冠,古跡以諸馮為首。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所著的《中國通史》記載:“舜號有虞氏、《孟子·離婁篇》說舜生于諸馮(音平ping、山東省諸城縣),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郭沫若《中國史稿》云:“舜生于諸馮(今山東諸城),卒于鳴條(今河南封丘東)”。由此可見,大舜生于諸城諸馮,史冊佐證,無可爭議。

舜是遠古社會人類明德的集大成者。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之德可謂至矣”。舜所具備的優良品德,對后人尤其對家鄉的后人產生了巨大影響。舜的治國理念、禮儀教化,在故鄉諸城演變成各種故事、傳說、詩歌、典故。這些故事、傳說流傳千年不衰。

大舜的傳說自秦朝以來就在古城諸城廣為流傳,傳說的故事大致分為:曲折傳奇的人生童年;科學種田,舜耕歷山;一生為善孝感動天;先人后己,天下為公;“明德”彰顯、孝悌治家等。故事里所體現的大舜美德,忠孝雙全的感人情節,千百年來為諸城人所傳頌。

大舜,號有虞氏,所以也稱虞舜,姚姓,生卒于原始社會末期,因目生雙瞳,故又名重華。舜是中國古代五帝之一,父系氏族社會晚期部落聯盟首領。史傳他仁義孝道、溫良謙讓,終因四岳推舉,輔堯王攝政。攝政期間,忠于職守,深得民心,堯王禪讓位于他。舜是我國原始社會文明的代表,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奠基人。

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三次東巡瑯琊臺(今屬山東膠南市),每次都路經諸城,去諸城北鄉諸馮村祭拜舜帝,并在舜耕過的歷山腳下建起了第一座舜帝廟。始皇帝為何每次東巡都要來諸城祭舜帝呢?相傳他是看了孟子一篇文章受到啟發,孟子在《離婁篇·下》中說:“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秦始皇經多方調查了解,知道諸馮就在諸城北鄉。舜耕歷山怎么耕種收獲,怎么訓牛為人類服務,為何愛牛如人等傳說,早已耳聞目睹。同時,舜二十孝聞,三十堯舉,五十攝政,六十一踐帝位三十九年。稱帝后,區分地域置州,正歷法,勤政為民的傳說也婦幼皆知。秦始皇要治理國家,先帝大舜的理念,大舜的治國方略對他是先師,所以他要祭拜舜帝。自秦始皇來諸城祭舜后,大舜帝的傳說在諸城普遍傳開,故事越來越多。

宋朝大學士蘇軾知密州(今諸城)時,留下著名詩篇“西望穆陵關,東望瑯琊臺。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飛埃。相將呼虞舜,遂欲歸蓬來……”并在每年的古歷六月十一日這天(傳說大舜出生日),帶領府衙人員去諸馮祭舜,以彰顯大舜的美德,使舜帝的傳說又出現了一個新的階段。

“千地洪荒虞帝出,千年人說諸馮村。”在大舜帝的出生地諸城,千百年來,人們把大舜帝的故事加以發揮、充實、演繹、細化,故事越加完善,傳說的情節曲折動人,多數故事是善不是惡;是美不是丑;是公不是私;是摧人向上,不是拉人下水。因此,大舜帝的傳說越傳越廣,越傳越奇,越傳越深,久傳不衰,一直延續到今天。

大舜的傳說在諸城流傳甚廣,大多數是口頭傳承,尤其諸馮村人口耳相傳,老幼皆會,大舜留下的風俗至今延用,如耕地時喊的“咧咧啦啦”,只要一喊,牛就知道向左或向右,一喊“哈、吁”,牛就知道是走還是住下,這些風俗都是大舜發明留下的。

自古有忠孝不能雙全的諺語,唯大舜做到忠孝雙全。孝,被元代大作家郭居敬編的《二十四孝》列位之首。忠,受辱不怨,稱帝后不專橫,廣納賢,天下為公。“大舜的傳說”,其故事具體分類如下:一是披虹而生。重點介紹大舜出生時的天象,四面出現四道彩虹,七色鮮艷,霞光四射,祥云繚繞,四虹相接,預示大吉大兆,這時舜降生人間;二是孝感動天。主要說大舜五歲喪母,后娘壬女及異母生弟象三次陷害舜,一次叫舜修糧倉,舜上到倉頂,后娘叫象抽掉梯子點上火,想把舜燒死。第二次叫舜去淘井,舜下到井下,后娘叫象提上繩子,并向井里扔石頭。第三次假請舜喝酒,想在舜唱醉時殺死他。每次都想治舜于死地,但舜都巧妙的化險為夷,但舜稱帝后,仍對其后娘孝敬有加;三是堯王訪舜。大舜之德廣為流傳,堯王聽后親赴諸馮訪舜,看到舜在歷山耕地,打栲栳(類似梆子)不打牛,堯王問為啥?舜說牛拉犁,我打栲栳時,黃牛認為我打黑牛,黑牛認為打黃牛,兩牛就會同時使勁,這體現了人畜和諧。堯很受感動,但仍不放心,又對舜考驗三次,第一個考驗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內觀察舜的治家理事才能;第二個考驗是讓舜通過一個雷雨將至的大山林,看舜有沒有勇氣和智慧走出密林;第三次先試舜司徒之職,看是否服從任命。舜一一過關,堯把帝位讓賢于舜;四是千古賢德。舜稱帝后,第一個工作就是回家拜見父母,使糊涂爹瞽瞍和后娘知錯改錯,重做新人,并把弟弟惡象教育后,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其自食其力。還有瞽瞍量地,教育爹公平處事,同等對人,聽說最早的度量衡初形,就從舜開始。傳說舜死后靈歸故里,是大舜死后回故里殯葬的傳說。

“大舜的傳說”,其故事的基本特征就是超越傳統觀念忠孝不能雙全,大舜不僅孝感動天,而且精忠為國,一心為民。舜自幼喪母,視后娘為親娘,視異母弟弟象為親骨肉,他們雖多次設計陷害舜,但舜稱帝后,還是不失做兒的身份,使后母壬女大受感動,改過自新。堯王三次考驗舜,把兩個女兒嫁給舜,目的監督舜的德和能力;又將舜放進森林,看舜有無膽量和智慧走出森林;最后送給舜精糧萬石,看舜是否貪心,舜都一一過關。后堯禪讓舜后,舜一心為公,一心為民,大公無私,孝悌治家,開帝王楷模,公認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奠基人。

在大舜的故里諸馮,千百年來祭舜活動延續不斷,直至今日。自秦始皇祭舜始,至蘇軾主密州祭舜,規模逐步擴大,直至今日大舜苑中每年都要舉行的萬人以上的祭舜大典。

(▲上下滑動查看)

02

傳統音樂,綿延幾千年,

包含諸多審美品格,

它是一定音樂思想

特殊本質的集中體現,

是音樂思想意識的結晶,

在濰坊就有來自三千年以前的聲音。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聞弦歌而知雅意”,古琴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圖騰,蘊含著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諸城派古琴是中國古琴藝術諸多流派中影響較大的流派之一。早在4300多年前,出生于諸城諸馮村的虞舜就善于制琴、彈琴。虞舜是諸城歷史上第一位琴家,他曾作琴曲《歷山吟》、《南熏歌》、《簫韶》、《九成》等,他也是最早提倡琴樂的人,文獻記載“舜作五弦”,以歌南風,而天下治。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諸城既是“諸城琴派”的故鄉,又是中國古琴的發源地。諸城古琴稱“山東諸城派古琴”,又稱“瑯琊派古琴”,形成于19世紀中葉。歷經幾代琴家的不斷探索、交流、吸收、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個具有諸城特點、風格、技巧和特有曲目傳譜的古琴流派,是我國近代琴壇上一支融古開今,別具一格的古琴藝術流派,被譽為中國著名琴派之一。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諸城派古琴歷史悠久,名家輩出,代不乏人,足以輝映史冊。經千百年流傳,諸城派古琴歷代琴人不斷探索交流和發展,逐漸形成了以諸城王氏古琴為中心,其具有特有的立調體系。即以三弦為宮,以律呂命調,藝術風格細致、含蓄、質樸、流暢、緩急有變、剛柔兼備,有獨有的曲操,琴譜及代表人物和代表曲目的古琴流派—諸城派。王溥長(既甫)、王雩門(冷泉)、王作禎(心源)、王露(心葵)、王賓魯(燕卿),人稱“諸城琴史五杰”。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03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

劇種繁多有趣

表演形式載歌載舞

有說有唱,有文有武

集“唱、念、做、打”于一體

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

濰坊的地方戲你聽過嗎?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茂腔是山東百余年來興起的地方戲之一,在膠東半島久負盛名,屬山東地方戲四大系統中的肘鼓子系。茂腔唱腔委婉幽怨、質樸自然,以純樸感人、通俗易懂的唱詞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群眾喜愛,被譽為“膠東之花”,俗稱“拴老婆橛子戲”,在廣大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著名高密籍作家、諾獎獲得者莫言曾說過,一聽到熟悉的家鄉戲那哀婉凄切的調子,就禁不住熱淚盈眶。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茂腔是流行于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地方戲曲,它最初是民間哼唱的小調,大約在清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于山東半島一帶。它在流傳過程中,吸收了本地花鼓秧歌、蘇北柳琴戲等唱腔和形式,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這種唱腔,當地群眾稱之為“打冒”或“打鳴”。后又取其諧音“茂肘鼓”,最后定名茂腔。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04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修身”

而“修身”既要健體,更要修心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形成了許多有關強身健體

陶冶心性的文化傳統

濰坊就有2個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項目

一起學起來吧~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孫臏拳是以戰國軍事家孫臏的名字命名的中華古拳。孫臏拳又稱“大架拳”,又有“二節腿”“長袖拳”之稱,是我國武術中起源較早的拳術之一,流傳于山東各地。山東省安丘市是孫臏拳的主要流傳地,在安丘的傳承可推至光緒年間。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孫臏拳具有完整的技術和理論體系,以孫臏智慧為文化內涵,吸收了兵法思想。孫臏拳共計三百六十手,有三套拳路,為三十二手;六十四手(小架),九十六手(大架),另一百六十八手為散手,也是大部分由以上三套拳路中拆化而來。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青州花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臨淄是齊國首都,為青州治所,蹴鞠在青州非常盛行。漢代時,由蹴鞠又演化出蹴毛丸。蹴毛丸和今天的踢毽相似,逐漸盛行于齊魯大地傳承至今。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青州花毽花樣有108種,即天罡36式和地煞72式。天罡36式是將青州風土民情、山川景物等與花毽名稱、花樣等緊密結合,是青州花毽的代表;地煞72式是我國傳統花毽花樣。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青州花毽不僅毽子色澤艷麗,制作完美精良,而且花毽的花樣也非常豐富,其中既包含了武術的陽剛之氣,又吸取了舞蹈的柔美之姿,靈巧多變、剛柔相繼、扣人心弦,有極強的震撼和感染力,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05

濰坊大地上流傳至今的傳統美術

凝聚了濰坊人民的傳統文化和審美價值

悄然無息地滲透在

人們的服飾、生活、生產、慶典等活動中

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是最真誠、自由,又個性的美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于明初,盛于清代的乾隆、嘉慶年間,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楊家埠木版年畫是全國三大木版年畫之一,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年畫史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楊家埠木版年畫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獨有的基本特征:一是不受自然的約束,以豐富的想象力,用概括、浪漫主義、象征和寓意的手法表現主題。二是構圖完整、飽滿、勻稱。三是造型夸張、簡練、粗獷、樸實,形象俊美、鮮明,易接受。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高密撲灰年畫是世界上獨特的畫種,被譽為“中國一絕”,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和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美學特征感受。反映了民間巨大的創造力、審美觀和對未來生活的向往追求,是我國獨有的年畫畫種,僅存于山東高密一地。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撲灰年畫作為一種獨特的畫種,它能反映當地社會文化及風土人情,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畫時,先用燒得炭化的柳枝打好草稿,然后用手筆描下來,再用白紙拓掉,一稿可拓撲多張,“撲灰”由此得名。

畫面夸張樸拙,線條勾描粗獷豪放,著色板塊鮮明艷麗,人物造型簡單舒暢,畫面寓意深刻感人,人、景、物陪襯逼真適當,細膩點一絲不茍,粗放處大筆涂狂,蘿卜磕花裝飾好看,明油罩蓋富麗堂皇。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高密剪紙構思精巧,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善用陰剪和陽剪手法,巧用黑塊和細線,善使鋸齒紋和光滑面,有定規而不拘束,剪出粗獷而精巧、簡約而不單調、質樸而靈秀、生動又傳神的藝術效果,自成“粗中有細的金石味”,這是高密剪紙區別于其它地區剪紙的重要特征。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高密剪紙的題材以廣泛著稱,凡與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從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到古代的神話傳說,還有流傳千古的歷史故事、文學人物和情節均進入了剪紙藝術的視角。從構思到技法,從內容到形式,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美學形神兼備、以神為主、形意結合、以意為主的特征,酷似中國畫中的大寫意。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聶家莊泥塑,粗獷夸張、簡練概括,格調大紅大綠,具有漢唐文化富麗堂皇、豐盈憨實和青銅文化粗獷放達、種類豐富的特征。它以生活中的具體形象為基礎,表現出人的力量、聰明和智慧,充分體現出高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與民俗文化,有著漢唐凝練明快渾沉之遺風。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是全國泥塑藝術中獨具型、色、聲、動四大特點的泥塑品種,以造型大膽夸張,稚拙憨樸,著色鮮艷醒目,表神寫意,加之能動、會叫的獨特技藝,賦予了中國傳統泥塑藝術別具一格的東方神韻。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聶家莊泥塑的色彩追求鮮明醒目而又柔和動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紅和大綠兩種基本色為主,卻能把動物和人的神情襯托得恰到好處,又不失濃郁的民間情調,在全國泥塑中別具一格。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濰坊核雕屬于微雕范疇,主要以以桃核、橄欖核等果核為原料,施刀雕刻而成的各種藝術作品。它以其古樸典雅、雋秀精巧、工藝精細、高難度的雕刻工藝,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特色成為北派核雕的重要代表。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濰坊核雕真正有序傳承始于清末,在民國形成一定規模,在建國初期進入發展的黃金期。鼎盛時期,濰坊核雕多次獲得國家工藝美術方面的獎項,并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友人。建國后到上世紀末,涌現出了多位核雕藝術大師。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90年代濰坊核雕逐漸式微,傳承鏈條幾近斷裂。自非遺保護工作開展以來,濰坊核雕藝術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年青一代的藝術家為濰坊核雕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06

傳統技藝是民間傳承下來的技藝,

每一門技藝都烙著民族的印記。

沉浸在手工藝的世界里

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藝

用堅持回報時光與歲月

這是一份幸運,更是一種選擇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濰坊風箏興于明初,盛于清代的乾隆年間,至清乾隆年間,風箏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手工業之一。風箏種類由以明代板子為主,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風箏為主,長串“蜈蚣”為最,軟翅風箏為巧,筒子風箏為奇的體系。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濰坊與北京、天津、南通并稱為我國四大風箏產地。濰坊風箏以造型合理、色彩鮮艷、起飛平穩、富有民間鄉土氣息自成一家。它所反映的內容、表現形式、繪制技法、色彩運用以及放飛等方面都有它鮮明的地方藝術特征。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嵌銀,顧名思義,就是在器物上鑲嵌銀飾。濰坊嵌銀髹漆技藝,創始于距今180余年前的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特種工藝品。它以名貴紅木、天然漆和金銀絲為主要原料,將傳統的雕刻、嵌銀、木工技藝有機地融為一體,經精工雕刻、鑲嵌而成。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作品造型古樸典雅,珍重高貴,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嵌銀藝術采用中國畫的白描形式,有山水、花鳥、古裝人物和漢代青銅器花紋,其作品灑脫簡練、秀美飄逸、流光溢彩。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壽光鹵水制鹽技藝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中國鹽業志》述“世界制鹽莫先于中國,中國制鹽莫先于山東。”據歷史文獻記載和全國十大考古之一“雙王城水庫鹽遺址”發現證明,壽光鹵水制鹽技藝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歷經商周時期的煮鹽、漢代的煎鹽、元明時期的熬鹽、清初至今的曬鹽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壽光鹵水制鹽技藝是以地下鹵水為原料,或利用灘涂草木灰汲鹵,或利用日光和風力曝曬、蒸發,制取飽和鹵水,進而結晶制取原鹽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工序包括“修灘、取鹵、制鹵、結晶、收鹽”等技藝工序。目前,技藝推行新、深、長制鹽工藝,結晶池由平曬改為塑膜苫蓋,原鹽生產由季節性產鹽轉變為一年四季產鹽,壽光市鹽田面積達190萬公畝,年產原鹽500萬噸。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

07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

許多民間習俗

不再適應人們的生活方式,

趨于消亡或被后人忘記,

但文脈并沒有決然斷裂,

于是,在今天便成為了一種表演形式,

或者演變成新的樣式加以傳承著。

東鎮沂山祭祀禮儀,是歷代帝王對東鎮沂山的“望秩之禮”。商周之前,祭祀時間為陰歷二月,隋唐以后為陰歷的“立春”,民國以后的民間祭祀為陰歷四月初八。

沂山又名東泰山,古稱“海岳”“神岳”,素享“五鎮之首”之譽。它是泰沂山脈的東主峰,位于山東省臨朐縣南部。是沂河、汶河、沭河、彌河的發源地,也是“龍山文化”的發源地。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

據《史記·封禪書》載,黃帝最先登封沂山。舜時定沂山為重鎮,禹時即祭祀沂山。漢、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對沂山屢有增封,祀典不廢。

凡遇大典,如皇帝登基,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或親率眾臣,或派遣重臣祭祀東方神祗,對東岳泰山、東鎮沂山、東海依次致祭。沂山遺歷代御碑16幢。

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

沂山祭祀經歷了圖騰崇拜、山形祭祀、山鎮祭祀、封禪行典、岳鎮海瀆祭祀五個階段。每個發展階段都透露出不同的文化信息,對傳承、豐富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每年的5月,都會舉行東鎮沂山祀山大典,真實再現歷代帝王祀山的恢宏場面,讓人們寄托國泰民安的美好祈愿,感受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的獨特魅力。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_流傳于山東半島的地方戲曲種類_流傳于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