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戲曲藝術的基本特征:虛擬性、程式性
戲曲藝術的基本特征
1、虛擬性
定義:又叫寫意性。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后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虛實相生”“以形寫神”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積淀的產物。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臺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象力。
分類:
①戲曲舞臺的時空具有虛擬性。
戲曲舞臺對時間和空間的處理非常靈活。就時間上而言,如《文昭關》中伍子胥的幾段唱,臺上十幾分鐘,而代表的卻是漫漫長夜。戲曲的空飼更為靈活,演員跑個圓場,已從一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戲諺云“三五步行遍天下”是也。
②戲曲演員表演時多用虛擬動作,不用實物或只用部分實物,依靠某些特定的表演動作來暗示出舞臺上并不存在的實物或情境。所有虛掉的一切,都是由演員用動作引導、在觀眾的想象中出現的。如《打漁殺家》這出戲,蕭恩和桂英這父女倆一出場,每人手里只各自拿了一件船具,可是觀眾立即知道他們是在船上。再如《穆桂英掛帥》戲臺上表演騎馬只是用一根馬鞭子,這種鞭子跟真正的馬鞭也差得很遠,可是觀眾卻能被它吸引住,把它看成一匹真馬的代表。小至騎馬、坐轎、行舟、開門、關門、上樓、下樓,大至山岳河流、下雨刮風、千里行軍、沙場鏖兵,都可以有意識地化為“符號”,象征性地虛擬出來。
③場景、環境的虛擬。
傳統的舞臺上常常是空無一物,有時也只擺放意義不固定的“一桌二椅”。雖然簡單,但是運用廣泛,既可作為不同場合的桌椅,也可作為山、樓、床、門等的代用物。戲曲要把表演場所轉化為劇情發生的地點,但這種轉化主要靠表演。
2、程式性
定義:戲曲藝術從表演身段,到劇本結構、音樂設計、服裝穿扮等,都要求遵守一定的程式。程式是一種規范。它來源于生活。表演程式是生活動作的規范化,是一種可以使人理解的相對固定的格式,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表演語匯,如騎馬、關門等。表演程式又是生活活動作的美化和節奏化,也就是生活動作的舞蹈化。
分類:
①腳色行當具有程式化的特點。戲曲一般都劃分為生、旦、凈、丑等四種基本類型。
②戲曲演員的表演動作也具有程式化的特點。例如“起霸”表現的是氣吞山河、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出征垓下之前,整盔束甲,檢查自己上陣前的準備情況。例如“走邊”:表現武士俠客、綠林好漢輕裝夜行或潛行疾走的表演程式。例如“趟馬”:是用虛擬手法以鞭當馬,來表現人騎馬飛奔急馳的情景。
程式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來自藝人在舞臺實踐中的生動創造,并且不斷地豐富和創新。例如,京劇表演藝術家茍素生,根據自己扮演的人物多為中下層社會妙齡少女的實際,把傳統旦角只用“蘭花指”的程式,改成用單指;把旦角傳統的腳挨腳走碎步的程式,改為“大步流星”式的臺步。這樣的改動,更符合他扮演的紅娘等人天真活潑的本性,使這些人物生活化了。
我知道你在看喲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