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五大劇種指的是哪五種,代表作分別是什么,如何評價?

按歷史來看應當把昆曲丶徽劇和秦腔排進來。

如果按現在流行的情況,此三劇種就剔出去了,秦腔只有陜西和甘肅還流行,昆曲只有北京的北昆和上海的京昆還存在,徽劇只在皖南,觀眾亦寡矣。

按目前能進入前五的只有京劇丶評劇丶河南梆子丶越劇和黃梅戲。

京劇是吾國第一大劇種,歷史從清乾隆年計快二百年了(一八四O年)京劇是徽調丶漢劇丶秦腔的結合發展起來的,如高撥子沅于徽調丶南梆子自源于梆子丶二簧源自漢劇等等。

京劇不但流行國內已到國際了,可以說是國劇。

京劇代表劇目有幾百個,如《貴妃醉酒》丶《長板坡》丶《空城計》丶《龍鳳呈祥》丶《三岔口》丶《鬧天宮》等等。

京劇腔調分為西皮丶二簧,內又分導丶原丶慢丶快丶流水…等京劇代表人物太多了,國內外知名度高的如梅蘭芳丶李少春丶程硯秋…。

二是評戲,原叫蓮花落和崩崩,原在民國初期產地唐山地區灤縣一帶后下關東唱紅李金順,后又聚到天津如白玉霜丶愛蓮君等再后新鳳霞丶小白玉霜丶筱俊亭…五十年代評劇名角支援京丶東北丶西北丶河南等,長江以北幾乎評劇占了半邊天。

評劇過去主要是以才子佳人和近現代社會題材為主,如《王少安趕船》丶《珍珠衫》丶《打狗勸夫》丶《楊三姐告狀》…等。

三是河南梆子現叫豫劇,是秦腔流入中原結合河南鄉土風氣,歷史久遠可能遠于清代在明代時期,劇目多是歷史題材和社會動態,如《葉含嫣》丶《花打朝》、《卷席筒。

主要分豫東和豫西調,代表人物陳素貞丶常香玉丶馬金風丶崔蘭田丶閆立品等等。

四是越劇,民國初產自浙江嵊縣,原主要流行在浙滬一帶后越劇名角支援外地,福建去了尹桂芳,江蘇去了竺水招,天津去了裘愛花,蘭州去了…等等,劇目多是才子佳人兒女情長,越劇過去無男主角一律是坤生坤旦。

代表物越劇十姐妹如袁雪芬丶徐玉蘭丶王文娟丶尹桂芳等等。

五是黃梅調現叫黃梅戲,也是民國后產生,有說是湖北黃崗有說是安徽的安慶,劇目如《割豬草》丶《觀燈》丶《天仙配》、《女附馬》等,代表人物嚴鳳英丶王少舫丶潘景莉等。

豫劇是唯一的全國性劇種,被稱為國粹的京劇也做不到全國各省區都有演出劇團,豫劇做到了。

豫劇擁有及其龐大的專業演出團隊和更大的群眾基礎,除了國營的院團,其民營劇團的規模也是別的劇種無法企及的。

代表劇目和名家名段太多了,河南衛視的梨園春不夠下沉,不接地氣,對河南戲曲的發展幫助不大。

評劇是流行于京津唐的地方劇種,前些年靠小白玉霜和趙麗蓉,這段時間靠張云雷和德云女孩。

二人轉的拉場戲在東北應該算大劇種了,可能。

黃梅戲,我知道的,天仙配和女駙馬。

昆曲和越劇漢劇,我很少聽,只在央視戲曲頻道見過。

川劇在電視電影里只剩下變臉了。

粵劇在以前的香港電影里能見到,因為洪金寶成龍劉德華都是學過粵劇的。

秦腔,被陜西人稱為劇母的劇種。

說梨園行得名是因為唐明皇,就有了秦腔,呵呵,你們是忘了唐朝是誰建的了嗎?李淵,梨園,會陜西話的念念。

再說秦腔的唱法,粗曠荒涼,根本不適合在室內演出,我就不信會有皇帝喜歡這種唱腔。

戲曲的源頭是巫儺,是宗教的衍生品。

現在仍有古老的劇種還有這種功能,比如藏戲羌戲和目連戲。

戲曲發于鄉間長在土里。

秦腔和大弦戲都一樣是戲曲的原始形態,奉勸陜西人正確看待戲曲的發展,不要貶損別人,也別再自吹劇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