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戲曲之一——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等,起源于湖北黃梅,發展壯大于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
起源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黃梅戲前身即采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后稱黃梅戲。
黃梅戲發源于黃梅,發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后,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
唱腔
一、唱腔
黃梅戲唱腔有三種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陰司腔”三種腔體的統稱)。
二、語言
黃梅戲語言以安慶地方語言為基礎,屬北方方言語系的江淮官話。其特點為——唱詞結構在整本戲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結構,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結構。整本戲中用韻母念、官話唱,小戲說白則用安慶地方的鄉音土語,唱腔仍用江淮官話唱。
行當
黃梅戲角色行當的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當分工被歸納為上四腳和下四腳。上四腳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須)、正生(黑須)、花臉;下四腳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當雖有分工,但很少有人專工一行。由于演出劇目的需要,又出現了刀馬旦、武二花行當,但未固定下來。當時的黃梅戲班多為半職業性質,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裝道具)、箱下(負責燒茶做飯)十二人。
優秀曲目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
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和《玉堂春》、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
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等。
黃梅戲是我國國家級傳統曲目
小伙伴們有時間一定要去聽一聽呦
“
每周問答
中國五大戲曲是哪五種你知道嗎?
”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