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鄉間生活時,最尋常最熟悉的植物莎(suō)草。草地里拔幾根莎草的莖,成了我們玩“挑棍兒”游戲的材料。像羊糞蛋兒似的莎草塊莖,更是不可或缺的中草藥。不僅僅這些,莎草帶給我生活的驚喜多著呢~

兒童黃梅戲對花打豬草_兒童版打豬草黃梅戲對花伴奏_幼兒黃梅戲打豬草

麗鹿丨文

兒童版打豬草黃梅戲對花伴奏_幼兒黃梅戲打豬草_兒童黃梅戲對花打豬草

莎草不僅填充了我們的童年游戲,治病還有奇效

周末早上起床后,照例去樓前操場晨練。

暑假的校園,早晚依舊熱鬧。操場邊樹蔭下,手捧著書或坐或站、口中念念有詞的,是備戰司考的大學生;操場上東一堆西一群的小學生,是跟著教練學打籃球的;跑道中間還有一些練習田徑的中學生。

我喜歡沿著跑道散步,邊走邊感受身邊或靜或動、或文或武的蓬勃朝氣。

走著走著,注意到操場北邊單杠旁綠化帶的草坪,因暑期無人打理,混雜著的幾叢莎草在晨風中挺立,細細長長的三棱形草莖冒出來好高,每根草莖的頂端,盛開著一蓬褐色碎米花穗。

莎草是小時候鄉間生活時,最尋常最熟悉的植物,這些年卻被我疏遠得幾乎忘記。

遙想從前,每逢百草豐茂的夏天,綠茵如毯的田野,便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在村外山坡或河灘里放牛放羊、薅豬草、看守瓜田或谷子地時,我喜歡和小伙伴們聚在一起,玩一種“挑棍兒”游戲。

幼兒黃梅戲打豬草_兒童黃梅戲對花打豬草_兒童版打豬草黃梅戲對花伴奏

游戲的材質就地采取。拔出莎草的莖,折斷成二寸長短的草棍兒,每人手里握一把。

游戲規則也很簡單。撿塊小石頭,在地上畫個鍋蓋大小的圓圈,一人先將手中的草棍兒垂直地面撒在圓圈內,然后讓對方用一根草棍兒,將混雜于地的一堆草棍兒,逐一挑起并收歸自己手里。

每次只能挑起來一根草棍兒,且挑的時候不能觸動或碰及別的草棍兒,否則即為犯規,換由對方挑取。

游戲結束時,清點雙方手中挑回來的草棍兒,誰的數量多誰就是贏家。

就是這樣不需要花費一分錢的簡陋游戲,卻能吸引我們蹲伏在地上,玩得出神癡迷。

稍大些隨媽媽離開農村來到縣城讀書,我發現這里的孩子們也玩挑棍兒游戲,不過玩家中男孩居多,所用的棍棒也比草棍兒高級,是令人羨慕的冰糕棍兒。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冰糕,里面串著一根小竹棍,有的形狀細而圓,有的寬而扁。那時候的孩子,不是天天都可以吃到冰糕,雖然一支冰糕只要三分錢或五分錢,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吃得起。

所以,如果誰收集有一大把冰糕棍兒,絕對是同學們仰慕的高富帥。有的還讓媽媽縫一個像錢包大小的布袋,頂端穿根布繩,不玩的時候,將冰糕棍兒裝進去束口系緊,當寶物一樣收藏在書包里。

收集不到足夠冰糕棍兒的孩子,會打家里竹簾子的主意。

那時夏天,家家戶戶屋門上,都愛掛一領竹門簾避暑擋蚊蟲。

編織門簾的竹條和冰糕棍粗細差不多,淘氣包們就趁大人不在家時,折斷竹條或抽取一整根,比著冰糕棍的長短折成小竹棍。

不過這種事不能常干,因為抽多了,簾子上會出現漏洞,被家里大人發現后,免不了屁股上吃頓“掃帚疙瘩”的疼。

挑棍兒游戲看似簡單卻很有益,玩時需屏氣凝神,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但可鍛煉孩子們的觀察力、判斷力、運算力和分析思考能力,還有助于手眼協調,增加手指靈活性。

除了玩挑棍兒,莎草還能被鄉下孩子們玩出其他花樣來,比如“劈豆腐塊”。

抽取一根莎草莖,兩人各持一端,劈為兩半,至中心點后再向兩邊撕拉,若劈成“H”形,預示將來生男孩;若劈成菱形,預示生女孩;若不成形,則預示男孩女孩都沒有。

長大后看到西方文學書籍和影視劇里,女孩子用雛菊花瓣占卜愛情的橋段,采一枝雛菊,撕下一瓣花瓣,問卜一聲“他愛我”,再撕下一瓣花瓣,問卜一聲“他不愛我”,最后手中殘留的那瓣花瓣是什么,就預測自己的愛情是個什么結果。

我在那一刻覺得,全世界的女孩,不分人種地域和文化差異,心里對愛情的期待和迷茫,其實是一樣一樣滴。

幼兒黃梅戲打豬草_兒童版打豬草黃梅戲對花伴奏_兒童黃梅戲對花打豬草

小時候的我,并不知道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莎草,還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味中草藥。

在豫西老家,莎草發音為“xue”草,俗稱“咩咩胡子”,“咩咩”是山羊的叫聲,所以它也被叫做“山羊胡子”。

莎草的地下塊莖,很像一粒粒褐色的羊糞蛋兒,中藥名叫“香附子”,能疏肝理氣、解郁止痛,對經行腹痛、月經不調等婦科病有奇效,李時珍稱它是“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

禹州出的一種中成藥叫“七制香附丸”,是女生姨媽痛時的救命神丹;用香附子加艾葉煎湯漱口,或用香附子末擦牙,可治牙痛;若在田間被蜈蚣咬傷,挖幾顆香附子嚼碎涂搽,解毒效果立竿見影。

幼兒黃梅戲打豬草_兒童版打豬草黃梅戲對花伴奏_兒童黃梅戲對花打豬草

已不可考的古人斗草玩法

小時候的我,更不知道平凡無奇的莎草身上,還蘊藏著悠久深厚的文化內涵。

被我誤念了近四十年的詞牌“踏莎行”里的莎,發音不是“shā”,而是莎草的“suō”。

踏草是唐宋時廣為流行的活動,又叫踏青,北方一般在清明前后。因此“踏莎行”詞牌本意,即是古代文人雅士吟詠春日踏青。

當然小時候的我,也絕對想不到,采折莎草莖桿玩的“挑棍兒”、“劈豆腐塊”等,很可能就是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卻漸趨衰亡的“斗草”之戲。

“斗草”最早見于文獻記載大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中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荊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p>

唐詩里也不乏關于斗草的名句,如白居易《觀兒戲》中的"弄塵或斗草,盡日樂嬉嬉",貫休《春野作》“牛兒小,牛女少。拋牛沙上斗百草”,李商隱《代應二首》中有“昨夜雙溝敗,今朝百草輸。關西狂小吏,唯喝繞床聲”。

看來那時斗草不僅是兒童最愛,成年人也樂此不疲,在李白的《清平樂》“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賭珠璣滿斗”中,斗草儼然已演變成了賭戲。

到了宋代,斗草更為盛行。

柳永《木蘭花慢》中寫道:“盈盈,斗草青青”,晏幾道《臨江仙》有“斗草階前初見,穿針樓上曾逢”,李清照《浣溪沙》也有“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p>

傳世最廣的當屬晏殊的《破陣子》:“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但古人的斗草究竟是何斗法,到了今天,已經頗多分歧,難以搞清。

幼兒黃梅戲打豬草_兒童黃梅戲對花打豬草_兒童版打豬草黃梅戲對花伴奏

還有人說,小時候玩的“打官司草”更接近古人的斗草玩法。

每人采一兜兒車前草或莎草,各自拿出一根,互相勾扯,使勁牽拉比斗,斷者為輸,不斷者為贏,直到將滿兜“打官司草”扯光為止,這種斗法也稱武斗。

文斗則是對花草名。將百草千花的名字,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誰知道的草種花名多,對仗水平高,誰便贏。

這種玩法,在《紅樓夢》和《鏡花緣》中都寫到過,黃梅戲《打豬草》里的唱詞也有這么一段: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

無論斗草游戲的玩法怎樣變化,作為一種民俗相傳,一直到上世紀末,“挑棍兒”、“打官司草”等都還是70后的童年最愛。

隨著長大后遠離鄉村,我也漸漸忽視遺忘了大自然賜予的很多快樂。

假如這些民間游戲不能繼續傳給孩子們,就這樣放任它們在我們這代人的記憶中淡忘消失,若干年后說起來,不知道后人會不會責怪我們。

這樣想著的時候,我放慢腳步,走近那片草地,蹲下想采幾枝莎草草莖玩,卻發現貼著草地,長出來好多馬齒菜,于是就采了一大把,哈哈,早餐的青菜有了,還是純天然無污染的。

所以你看,只要我們愿意親近土地,土地便總會給予我們回饋和驚喜。

回到家我把馬齒菜放進廚房水盆里,又將幾枝青色的莖桿,插在書桌上的小瓷花瓶里,似乎將一片田間生機和野趣,帶回了圍于高樓中的家里。

雖然過不了幾天,新鮮的草莖枯干后就會被我丟棄,但它們在易逝的時光里,帶給我的快樂和慰藉,將會永存心底,正如每個人生命最初短暫懵懂的童年,卻總會留下來一生無盡的追憶和懷念。

(圖片來自網絡)

?

作者簡介

麗鹿,生活在鄭州,業余碼字,只為留住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記憶。

豫記·甄選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添加小秘書微信

進入“豫記·河南好物群”,獲取更多豫地風物。

(添加時請備注“豫地風物”)

THE END

歡 迎 投 稿

郵箱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