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說唱跨界融合、醒獅南拳“對話”北派武打、西方交響碰撞東方戲曲、流行唱法融入戲腔……9月12日晚,一場亮點紛呈的“潮涌大灣”戲曲晚會在廣東省友誼劇院盛大開場,拉開了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帷幕。

“潮涌大灣”晚會在廣東省友誼劇院上演,為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拉開序幕。

晚會云集了1位“梅花大獎”、6位“二度梅”、15位“梅花獎”獲得者及30位一級演員,可謂群星璀璨。來自大灣區和全國其他地區的戲曲名家悉數登場,輪番“飆戲”,戲曲瑰寶在灣區舞臺煥發時代魅力。“這場晚會既是對經典的回望、對傳統的致敬,更為戲曲藝術開啟全新的未來。”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說。

賡續文脈

詩意舞臺演活中國故事

三尺戲臺演繹千年文化,萬里山河講述中國故事。光束中,粵劇、潮劇、廣東漢劇、雷劇等灣區四大劇種演員從幕后走向臺前,一場“戲曲融合大秀”徐徐拉開帷幕。他們仿佛從時空隧道穿越而來,展現中華戲曲千年神韻。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詩意融合表演《一眼千年》中,晚會精選越劇《鳳凰臺》、粵劇《張九齡》、川劇《定風波》唱段。抒情的唱腔、優雅的步法、現代極簡美學布置的舞臺,刻畫出三位詩詞名家的文人風骨。現場觀眾也默默吟誦著膾炙人口的名句,久久沉浸在詩詞的優美意境之中。

林健梅和黃寶琪表演潮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選段3。

如果說,詩意融合表演讓戲迷領略到傳統詩詞與戲曲的雙重魅力,武戲組合《俠肝義膽》則用“真功夫”將觀眾帶進武俠世界之中。

隨著鏗鏘有力的打擊樂聲響起,燈光閃爍,武生們拳腳相加,衣袂翻飛。在粵劇《武松大鬧獅子樓》表演中,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廣東粵劇院一級演員彭慶華獨門絕技“奔騰”重出江湖。電光石火之間,兩名演員在臺腳上完成空翻和穿越,高難度的絕技讓觀眾拍案叫絕。

“南派武打反映著粵劇創新精神。我們還積極吸收南拳特色,使演出更具觀賞性。”彭慶華說。隨后登場的粵劇《鴻勝館》里,“雄獅少年”意氣風發,一招一式,帥氣十足,完美呈現粵劇、南拳、醒獅非遺“三劍合璧”的魅力。

在創意融合劇目《姹紫嫣紅》、多劇種同臺共演《金聲玉振》環節里,晚會迎來“高光時刻”。潮劇與越劇、粵劇與豫劇、粵劇與京劇演員演出同一題材、飾演同一角色,各展才藝,同臺“PK”,中華戲曲“百花園”吐艷爭芳。梁祝、程嬰救孤、唐明皇與楊貴妃……一段段流傳大江南北的千古佳話,通過名家的演繹震撼人心。

進入晚會尾聲,年逾八旬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在新創戲歌《潮涌大灣》中壓軸登場。他為灣區戲迷特意帶來京劇電影《貞觀盛事》主題曲《丹心一片民為本》。金喉一開,醇厚的京腔震撼全場,博得觀眾陣陣掌聲。

“我對粵港澳大灣區并不陌生,當年觀看紅線女進京表演的情景,讓我獲益良多,至今記憶猶新。”尚長榮向記者分享,早在1997年,他就赴港與粵劇名伶羅家英合作,為觀眾奉上“京粵混搭”的精彩演出:“我們正迎來戲曲繁榮發展的春天,希望與灣區戲曲工作者一起努力,用優秀劇目與精湛表演講好中國故事,謳歌中華盛世。”

美美與共

創意賦能古老戲曲煥新生

“一千里轉身已到位,分分秒施展我造詣,顯手眼超脫技藝,展身法威勢勁厲,聲聲入戲,灣區齊聚獻技——”

守正創新、開放包容的理念,貫穿在《潮涌灣區》整場晚會之中。開場視頻中,廣東青年粵劇演員朱建豪就以一曲活力四射的“戲曲rap”,點燃全場氣氛。

以時代之聲唱響傳統經典,用婉轉音符描繪新征程。晚會特別設置創意朗誦與歌曲串燒節目《繼往開來》,展現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理念。西裝革履的廣東新銳歌手黃智毅,“牽手”粵劇花旦梁曉瑩,帶來讓人耳目一新的流行歌《花田不見君》,粵劇唱腔與流行唱法“天衣無縫”。

新創戲曲舞蹈《花團錦簇》也在晚會驚艷登場。粵劇演員們將傳統戲曲的“手眼身法步”與舞蹈完美融合,通過以物喻志的手法,創意展現象征全國的牡丹花、香港的紫荊花、澳門的蓮花等“花團錦簇”的盛景,傳遞灣區民眾的愛國之心與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曾小敏表演新創粵劇戲歌《天下一心》。

高科技手段也為晚會的創新演繹注入時代光彩。新創粵劇戲歌《天下一心》依托數字多媒體手段,還原粵劇電影《譙國夫人》獨具東方審美的經典瞬間。在氣勢恢宏的交響樂襯托下,曾小敏以跨越時空的古今對話,講述“巾幗英雄”冼夫人的傳奇人生。

晚會融合交響樂和傳統戲曲的音樂編配,也讓戲曲經典越聽越“潮”。在來自澳門的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一級演員曾慧創新演繹下,粵劇選段《洛神》盡顯柔美。

《天女散花》是黃梅戲的代表作。“二度梅”獲得者、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告訴記者,晚會對新版音樂進行不少時尚化處理,以迎合灣區青年的“國風”審美。

“當年,香港戲曲電影引發了黃梅調熱潮,粵港澳大灣區可謂我們黃梅戲的‘福地’,我們也希望與灣區形成更廣泛的交流。”不久前,韓再芬還將黃梅戲經典《女駙馬》引進廣東高校,深受師生歡迎。“來自全國的各大劇種在灣區各展風騷,也將推動戲曲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她補充道。

“全國藝術名家匯聚于此,回望經典、歌頌時代、對話交流,相信也將會在大灣區這塊豐厚的藝術文化土壤中枝繁葉茂。”曾小敏對晚會成果充滿期待。

生生不息

共融共創傳遞中華戲曲火種

晚會結束后,廣東省友誼劇院余音繞梁,戲迷們流連忘返,回味著當晚一幕幕精彩的唱段。

汪明荃在晚會上表演。

“臺上全是名角兒,太過癮了!”傳統戲曲的創意演繹,讓首次進場觀看粵劇的市民張小姐直呼過癮。“今天的演出讓我深深感受到:我們有太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去傳承和傳播,觀眾也需要有更多渠道和形式,來了解戲曲藝術與傳統文化之美。”觀眾李先生激動地說。

粵港澳三地語言相通、地緣相近、文脈相親。不少來自香港的戲迷也專程來到廣州觀看演出。“各大劇種的創新合作非常精彩,《張九齡》等嶺南文化題材的演繹同樣令人著迷。”從晚會的精彩演出中,來自香港的謝小姐感受到了戲曲的青春活力。在大灣區看到三地粵劇界乃至粵劇與其他劇種的跨界合作,讓她倍感期待。

戲曲晚會的共融共創,也為灣區戲曲新秀提供不少新思路。晚會上,來自香港靈宵劇團的著名演員謝曉瑩與李嘉宜、陳振江、康健等廣東青年粵劇演員共同演繹粵劇戲寶《紫釵記》。

越劇《追魚》,表演者王濱梅、鄭國鳳。

“香港粵劇受電影影響大,表演較為生活化,而廣東院團的唱腔十分規范,各有所長,獲益良多。”謝曉瑩對粵港兩地的合作交流頗有心得。借著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合作良機,她也向來自全國不同劇種的名家取經:“我很希望能夠吸收不同劇種的優點,為自己創作所用。”

作為新生代的粵劇演員,謝曉瑩在香港也積累不少創新經驗。為提升不同年齡層觀眾觀劇興趣,謝曉瑩自編自演粵劇《重生趙飛燕》,并于今年7月底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上演。謝曉瑩期待以文化藝術節為平臺,將自己的創新作品帶到灣區城市與更多戲迷分享,戲迷們的反饋對今后創作也起到提升作用。

“潮涌大灣”晚會在廣東省友誼劇院上演。

晚會現場設置了一座特別的“水舞臺”,在多面屏的環繞下波光粼粼,盡顯浪漫意境。“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一衣帶水、同根同源,因此我們特意在舞臺上加入水的元素,更加貼合大灣區的主題,也寓意著嶺南文脈緊密相連,傳統文化代代傳承。”晚會導演組負責人介紹。

晚會圓滿收官,“好戲”才剛剛開場。未來一個月,百余場文藝活動將在大灣區11座城市陸續開展,共同唱響一首面向世界、面向明天的“灣區之歌”。

南方+記者楊逸徐子茗王涵琦黃堃媛

見習記者戴雪晴實習生張柏林李潤鈺

攝影:南方+記者仇敏業 姚志豪

統籌:李賀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