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等,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傳于湖北省和安徽省,在其他省區也有流傳。黃梅戲約形成于清代嘉慶年間,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在海外亦有較高聲譽。

黃梅戲唱腔醇美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其聲腔分主腔、花腔、三腔三類,主腔是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音樂伴奏在發展過程中,經過了“人聲幫腔”“三打七唱”等階段,1949年后正式確立為以高胡為主奏樂器的伴奏體系。黃梅戲的表演具有質樸細致、清新自然、富于生活氣息的藝術風格。行當由“三小戲”發展而來,分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臉、刀馬旦、武二花等,雖有分工,但演員可兼扮他行。黃梅戲劇目豐富、題材廣泛,舊時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當代流傳的劇目約有300余出(折),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紡棉紗》等具代表性。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黃梅采茶戲》載:“湖北黃梅采茶歌與高蹺、道情等民間歌舞相結合,長期發展演變,約于清嘉慶年間形成黃梅采茶戲。”黃梅戲于清道光年間盛行鄂東地區,在向周邊地域流播中不斷吸收、融合,經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4個階段,成為影響較大的劇種。湖北省黃梅戲主要通過師徒傳承和院校教育方式,依托演出實踐得以傳承。傳承群體分為國有專業院團、私營劇團和鄉村業余班社三類。其中,9個國有專業院團是傳承的主力,共計擁有演職人員500余人,創作了大批優秀黃梅戲劇目,其中,《雙下山》《未了情》《妹娃要過河》等在全國影響較大。專業院團每年開展各類演出活動約2000場,觀演人數數百萬。

作為高度綜合的傳統戲劇藝術形態,黃梅戲既具有中國戲曲表演虛擬化、程式化的特征,又承載著鄂皖地域的人文歷史、民俗風情、藝術風味,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歌舞故事,反映他們的理想追求、生活愿景,揭示善惡、寓教于樂,寓情于理,具有較高的社會文化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