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舞臺上的角色根據(jù)其性別、性格、年齡、職業(yè)及社會地位的不同,劃分為生、旦、凈、丑四種類型,在京劇專門名詞里稱作“行當(dāng)”。但在初期,京劇的行當(dāng)仍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大類,近代以來京劇四大行當(dāng),由于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dāng)?shù)乃姆N基本類型。

京劇打金磚天津行_京劇四大行當(dāng)_京劇梨園行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dāng)分類,按傳統(tǒng)習(xí)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于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dāng)?shù)乃姆N基本類型。每個行當(dāng)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tǒng)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分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四種。

老生有文老生和武老生之分。文老生分唱工(如《碰碑》之楊繼業(yè))和做派(如《四進(jìn)士》之宋士杰)兩類;武老生分長靠(如《定軍山》之黃忠)和短打(如俐陸潼山)之秦瓊)兩類。小生分扇子、雉尾、官衣、窮生、武小生五類。扇子小生如《西廂記》之張珙,雉尾小生如《群英會》的周瑜,官衣小生如《玉堂春》的王金龍,窮生如《評雪辨蹤》的呂蒙正,武小生如《八大錘》的陸文龍。武生分長靠(如《長坂坡》之趙云)和短打(如《三岔口》之任堂惠)兩類。紅生是勾紅臉的人物,如三國戲中的關(guān)羽,《風(fēng)云會》中的趙匡胤。從紅生的扮相、涂面看,它應(yīng)屬“凈”行,但其唱念則與老生戲同。初期京劇擅長關(guān)羽戲之程長庚、汪桂芬都屬老生行,故紅生戲也歸并為“生”類。

“旦”分青衣、花旦、花衫、刀馬旦、武旦、閨門旦、玩笑旦、潑辣旦、貼旦、老旦等。

青衣因演員穿青衫子而得名,偏重唱工與念白,如《武家坡》的王寶釧,花旦以穿裙襖、褲襖為特征,偏重做工與說白,多扮演年輕活潑之女性,如《鐵弓緣》的陳秀英;青衣和花旦在念白上也有區(qū)別,前者念韻白,后者念京白。花衫是京劇前輩藝術(shù)家王瑤卿、梅蘭芳熔青衣、花旦于一爐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玉堂春》的蘇三,刀馬旦扮演女性中嫻熟武藝者,但只有工架式的武工,不大開打,如《穆柯寨》之穆桂英,武旦偏重武工,應(yīng)會“打出手”,如《十字坡》的孫二娘;閨門旦多飾未婚少女,表演活潑但有節(jié)制,如《拾玉鐲》之孫玉姣;玩笑旦重做工、說白,扮演風(fēng)騷俏皮一類女性,如《打面缸》的周臘梅;潑辣旦顧名思義,多扮演性格潑辣之女性,如《坐樓殺惜》之閻惜姣;貼旦是從明清傳奇中“貼”角演化來的,有補(bǔ)貼、襯托之意,是劇中次要女角,如《西廂記》之紅娘,老旦飾年老婦女,如《轅門斬子》的佘太君。除老旦用本嗓演唱外,其余旦角一律唱小嗓。

凈俗稱大花臉,分銅錘、架子、武花、摔打和二花臉等類。

銅錘花臉因《二進(jìn)宮》中徐延昭懷抱銅錘而得名,表演上偏重唱工,《鍘美案》中的包拯也屬這一類;架子花臉偏重工架與做工,如《群英會》的曹操;武花臉偏重武工與工架,如《定軍山》的夏侯淵;摔打花臉與武花之重工架不同,偏重?fù)涞ご?strong>京劇四大行當(dāng),如《惡虎村》之郝文,二花臉是次要的凈角,如《四進(jìn)士》的姚廷椿。

丑俗稱小花臉,分文丑、武丑兩類。

文丑有袍帶丑、方巾丑、氈帽丑、巾子丑、彩旦等。袍帶丑扮演官吏,多用京白,有時也用韻白,如《打面缸》中的大老爺,方巾丑是戴方巾的自命風(fēng)流儒雅的讀書人,念白用韻白,如《群英會》之蔣干,氈帽丑多飾市井小人物,又名茶衣丑,如《一匹布》的張古董;巾子丑也飾小人物,表演風(fēng)格較氈帽丑含蓄些京劇四大行當(dāng),如《蘇三起解》的崇公道;彩旦即女丑,是丑角中唯一的女性,如《拾玉鐲》的劉婆。武丑又名開口跳,重說白、武技與做工,如水滸戲中的時遷。

免責(zé)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biāo)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