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種 優秀傳統文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梆子戲曲
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又名“高調梆子”,主要分布于山東省的濟寧市、菏澤市、泰安市及周邊地區。山東梆子以木梆擊節,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動作粗獷,架式夸張,長于表現山東人民純樸正直、豪爽豁達的性格,是山東最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
嘉祥縣是山東梆子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對山東梆子的形成、傳承、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清時期,山東梆子形成之后,便在嘉祥這片藝術的沃土上扎根并茁壯成長。解放前,嘉祥全縣有各類玩具、戲班或劇社幾十個,多數演唱山東梆子。建國后,各類戲班、劇社的演出非常活躍,許多停演多年的“玩局”和梨園弟子又重操舊業,登臺亮相,新班主、新藝人層出不窮。1950年,山東梆子著名演員姚月芝帶領一班演員成立了第一個縣辦的山東梆子劇團,演員近六十人。1956年縣辦山東梆子劇團達到三個,專業演員近200人,同時還有大量的業余劇團。這時,嘉祥縣山東梆子劇團陣容整齊,各行當都有名角,成為名震魯西南,響遍數省的專業劇團。文革期間,古裝戲演出受到了影響,嘉祥縣山東梆子劇團排演了《沙家浜》等樣板戲。1978年以后,傳統戲恢復上演,縣劇團上演的《花打朝》、《血手印》、《兩狼山》和連臺本戲《三省莊》以及新改編的《岳飛傳》、《小包公》等劇目,唱紅了魯西南,名聲響到北京、豫東、安徽等地。嘉祥縣山東梆子劇團于1980年創辦戲校,先后培養演員新秀90名。
嘉祥山東梆子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竇朝榮、姚月芝、李玉苓。竇朝榮,主工老生,兼演大生、花臉。他嗓音洪亮,唱腔渾厚圓潤,高亢激昂,表演感情真切,樸質無華,極具地方特色。1954年他以山東梆子優秀傳統劇目《兩狼山》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獲表演一等獎,并由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流行全國。代表劇目有《兩狼山》、《摔琴》、《太白醉酒》、《臨潼山》等。其小傳已編入《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及《中國戲曲志》(山東卷)。姚月芝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種,主工青衣、花旦。她唱腔優美獨特,吐字清晰真切,表演入情入理,做戲聲情并茂,深受魯西南廣大觀眾的喜愛。她在潛心研究山東梆子演唱技巧的同時,還涉足豫劇、京劇、河北梆子,拜京劇表演藝術家尚小云為師,博采眾長,富于創造,豐富完善了山東梆子劇種的藝術風格。1954年山東省第一屆文藝匯演中,她與竇玉謙合演的《對花槍》榮獲二等獎,并由上海百代公司灌制了唱片,流行全國。她的小傳已錄入《中國當代文藝名人辭典》。李玉苓,主工花旦,擅長閨門旦,兼演刀馬旦和彩旦。她的唱腔音色純正,圓潤悅耳。她的發聲灑脫自如,高亢明亮,從不倒嗓,有“金嗓子”之稱。她主演的《三省莊》中黑景芝一大段叫做《夸將》的慢板戲,集中體現了山東梆子的精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觀眾百聽不厭。1960年參加山東省文藝界群英會文藝匯演,獲演員表演二等獎。主要代表劇目:《雙槍緣》、《女中魁》、《白蛇傳》、《三省莊》等,其中優秀唱段灌制了唱片,曾流行全國。她與著名工生演員卜令文聯袂演出現代戲《不是小問題》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種,參加省級展演,獲得廣泛好評,錄音由山東省廣播電臺多次播放。2008年,山東梆子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后,開瑞寶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杜玉珍、李福全被評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嘉祥縣的戲劇創作,也取得令人贊嘆的成就。現代戲《不是小問題》和兒童戲《量肥記》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20世紀80年代山東半島地方戲曲劇種,孟令河連續創作了《鳳落桐》、《牽牛花》、《老老少少》和《情禍》四部大型現代戲,對山東梆子的改革作出了有效嘗試。《鳳落桐》和《情禍》分別參加了首屆山東戲劇月和第二屆山東省文化藝術節的演出并雙獲金獎。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受電影、電視、網絡的沖擊,戲劇演出走向低谷。但是嘉祥縣山東梆子工作者自強不息,一直千方百計地保持著戲劇事業的延續和生機。自20世紀50年代始,豫劇大幅度擴張,與豫劇有著深厚親緣關系的山東梆子出現被同化的趨勢,許多山東梆子劇團的演出加入了豫劇的成分,有的甚至改唱豫劇。而嘉祥縣的山東梆子劇團非常注意劇種在音樂、唱腔等方面的獨特性和純正性,在對山東梆子的傳承中,又有所創新和發展,一直到現在仍然保持著山東梆子鮮明的表演風格和藝術特色。
近年來,嘉祥縣成立了山東梆子藝術研究會,開展山東梆子的挖掘、保護與研究工作。創辦《山東梆子藝術研究》雜志,對山東梆子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名家流派、伴奏音樂、劇本劇目等深入挖掘,成為山東梆子藝術研究的主陣地,匯集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先后舉辦了四屆山東梆子名家名段演唱會暨戲劇票友聯誼會,薈萃全省山東梆子名家和著名中青年演員,成為一年一度的山東梆子盛會。舉辦了兩屆山東梆子戲曲周、兩屆嘉祥縣地方戲曲匯演,促進了傳統戲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改編傳統歷史劇《反陽河》,遴選全省山東梆子骨干演員集中排演,并在省內公演,引起較大反響。今年又新創作傳統劇《闖幽州》,近期將排練并公演,再次為廣大山東梆子愛好者奉上一場藝術盛宴。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