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廣東粵劇院時,到北京各地參加匯演,當時,很多外省劇種在一起交流,其它劇種的人問及:“你們是那個劇種的?”我們回答:“是廣東粵劇”。對方則很開心地說:“啊!?!币痪洹啊本偷扔谖覀兓泟〉腫梆子滾花]:“工六尺工上”的起序。很多外省劇的同仁都用“”的簡譜,來代表粵劇的特式之一。當然,粵劇的曲牌很多,粵劇是以梆子和二黃為主,[梆子滾花],亦即[正線滾花],通常簡單寫法為[滾花]或[花]。要把它唱得好,并不容易。很多前輩都說:[滾花]唱得好不容易,唱得好不好?就看你的功力了,但唱好[粵曲味]是與曲牌有很大關系。

雖然是簡單一句[滾花]粵劇經典曲目,沒有叮板,但有句逗,正因為沒有叮板,可心中要有節奏,要有板眼,特別是[長句滾花]沒有音樂伴奏,靠自己清唱更考功夫。[長句滾花]是著名粵劇前輩上海妹創作的,她在《胡不歸·逼媳》里的長句滾花,唱得十分動聽,雖然,上海妹的聲音不是很響亮,但她唱來頗有味道。所以,唱曲不是單憑聲好就得,更重要的是唱得好聽,有味道,就是我所講的“粵曲味”了。

8代表什么音符_粵劇經典曲目_寫歌時音符代表什么

上海妹(照片由朱伯銓提供)

唱粵曲是用廣州白話,廣州話的字音,有幾種讀法,有平聲,有仄聲。分平、上、去、入,上海妹在《胡不歸》的[長句滾花]里唱到“聲嘶淚盡也徒然”這句時,“淚”字是用平聲去唱,而“徒”字則用仄聲去唱,唱成:

尺尺合工士乙士合

聲嘶淚盡也徒然

這樣經過特別處理后,味道不同了,使趙顰娘的委屈情緒更顯現出來。顯見,每個名劇,每首名曲都是藝術家經過反復研究,精心處理,名不虛傳的,我們應細意品賞,虛心學習。

又如:紅線女在《香君守樓》的南音中,唱到“夜夜思君紅淚”時,“夜夜”兩字,是用平聲和去聲唱,這比一般唱的處理,感情上的渲染更貼切,思君味更濃。

8代表什么音符_粵劇經典曲目_寫歌時音符代表什么

紅線女飾演的李香君(照片由朱伯銓提供)

粵曲是以“梆、黃”為主,要唱好粵曲,打好基礎,一定要把“梆、黃”學好,除了經常吊嗓、練工尺、練叮板外,最好能抽時間學梆子與二黃的不同板式、結構。有了這些基礎知識,唱起來便得心應手,很多老倌在這方面都是典范。萬能泰斗薛覺先在《胡不歸·慰妻》里唱的那段“相對凄涼,相看愁愴……怨句天意茫茫”的【長句二王】,唱得非常好,咬字清楚,行腔干凈,沒有半點矯扭造作,直到今天,《胡不歸》這部名劇仍廣泛流傳,歷演不衰,《慰妻》這首名曲更成了“國際歌”,婦孺皆曉粵劇經典曲目,凡有華人的地方都有人識唱。整首《慰妻》均以“梆、黃”為主,沒有半句小曲,可見打好“梆、黃”基礎很重要。

另又見薛覺先徒弟羅家寶在《柳毅傳書》中一段【長句二王】:“知你愛我心堅,我不怕言明一遍,有個牧羊龍女,托我柳毅把書傳……個個龍女三娘,還重向我含情將酒獻”。這段【長句二王】,既有其師風范,吐字清楚,行腔動聽,一板一眼,一字一句干凈利落,還加上自己有“蝦腔”特色,自成一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廣州,《柳毅傳書》一劇風靡五羊城;羅家寶、林小群無人不曉,場場爆滿,座無虛席。《柳毅傳書之洞房》一曲朗朗上口。當然,名曲不少,流派很多,老倌們的唱腔都各有風格,各有專長,各有各的“粵曲味”。

8代表什么音符_粵劇經典曲目_寫歌時音符代表什么

羅家寶與李寶瑩演出《栁毅傳書》(照片由朱伯銓提供)

要注意:“發口”

唱粵曲,也講“發口”,何謂“發口”?就是一開腔就要準確,一開腔就要把觀眾吸引住,也就是說一開口吐出的字,音量大小氣度要掌握好,氣度不夠不成,氣太大、太沖也不成,要恰如其分,一吞一吐發出的聲音位置要準確,節奏的快慢寸度也要“食”得準。記得粵劇紅伶鄭幗寶在唱《一把存忠劍》里的【士工慢板】一句“一陣陣叮當環佩響,且待我輕移連步”時,一開口就唱得很引人入耳,先聲奪人,發出的聲音像環珮一樣叮當響,像風鈴一般清脆,吸引著你要往下追著聽。所以說“發口”很重要,一開腔,就像是整首曲的引子,引發出聽眾的共嗚,引動你對整首曲的信心。

8代表什么音符_粵劇經典曲目_寫歌時音符代表什么

鄭幗寶與筆者(照片由朱伯銓提供)

唱粵曲,也要注重發音位置,唱粵曲的發音位置比較靠前,以字帶腔,不像西洋發聲粵劇經典曲目,發出的聲音比較靠后,以腔帶字。而粵曲的吐字和拉腔均要根據不同音韻去取其共鳴位置,有胸腔共鳴、口腔共鳴、鼻腔共鳴、腦腔共鳴,還有齒音的配合,口鉗的訓練等等技巧,結合起來,使人聽清唱什么字,運用得當。才能唱出“粵曲味”。有時講和寫都未必說得清楚,好像很玄妙,是聽得到,摸不著的東西。

一句話;粵劇曲藝,不是一下子三言兩語說得清,學得好,必須要日子去浸、去體會、去摸索、去領悟、去發揮。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