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亞芬在越劇《碧玉簪》中李秀英的扮相

方亞芬與恩師袁雪芬(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曾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

她曾兩次獲得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

她是“越劇皇后”袁雪芬的弟子;

她是越劇界的明星大腕,被戲迷們親切地稱為“女王”;

她不僅擅長花旦、閨門旦、青衣,也能應工刀馬旦、武旦,還能勝任潑辣旦和老旦;

她是阿拉寧波人,著名越劇演員方亞芬。

近日,由方亞芬主演的越劇《碧玉簪》在寧波大劇院演出。劇終的大幕還沒拉上,瘋狂的戲迷按捺不住地飛奔到臺上,想要近距離地看看這位“方女王”的真容。

舞臺上,她是《碧玉簪》里忍辱負重的名門閨秀李秀英,是《西廂記》里內冷外熱的崔鶯鶯,是《玉卿嫂》里至情至性的玉卿嫂,是《紅樓夢》里冰雪聰明的薛寶釵,是《祥林嫂》中悲苦慘痛的祥林嫂……

當余音繞梁的越音漸漸迂回靜止,雍容華貴的戲裝褪去,明艷嬌媚的妝容卸下后,她才是真正的方亞芬。

記 者 陳也喆 文

1.像極了袁雪芬年輕時候的樣子

上世紀80年代,鎮海中學的禮堂里,全校師生人頭攢動。一個小女孩俏皮地走上舞臺,她一開嗓,甜潤明亮,底下安靜了:

“月亮在白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就那一次,大家都認識了這個剛上初一的女孩,她就是方亞芬。

第二學期時,鎮海舉行全縣中小學文藝匯演,她的獨唱得了一等獎。后來,方亞芬就成為了聲樂老師重點培養的對象。

因為這副好嗓子,方亞芬被老師推薦到鎮海越劇團。當時考劇團的氛圍很濃,考上的幾率很小,可謂千里挑一。拿到錄取通知書后,方亞芬反而有些茫然:“我連越劇是什么都不清楚,真的可以嗎?”

進入越劇團后,她每天5點起床練功,唱、念、做、打,進步神速。很快,她便迎來自己越劇生涯中第一部大戲《柳毅傳書》。方亞芬在里面飾演龍女三娘。恰恰是這部處女作,為她帶來意想不到的師生情緣。

1983年,鎮海越劇團帶著這部戲到上海大東戲院演出。那天,與袁雪芬同為“越劇十姐妹”的徐天紅在觀眾席上看戲。

方亞芬出場的時候,徐天紅只覺得眼前一亮。這個年紀輕輕的演員,扮相俏麗俊美,聲音清麗嘹亮,臺步端莊穩重。

最后一場送別戲,只見方亞芬袖子一甩,一個漂亮的轉身。徐天紅幾乎要喊出聲來:“哎呀,怎么那么像袁雪芬年輕時候的樣子!”

徐天紅回去就跟袁雪芬說起這個好苗子:“雪芬,她的背影真像你年輕時候呀!你快來看看,這個花旦要好好培養。”

就這樣,師生之間有了第一次照面,方亞芬被袁雪芬記在了心頭。后來方亞芬越劇經典唱段欣賞20首,恩師把愛徒帶到上海,領她走了一條更為寬闊的路子。

1984年的夏天,酷暑炎炎。方亞芬考上了上海戲曲學校越劇班,攻花旦。她與母親坐上了從鎮海到上海的火車。沒有座位,到處都是人擠人,只有車廂中間還留有一小塊空地。母女倆互相推讓,誰也不肯坐下休息。最終母親用報紙鋪在地上,把女兒摁下去:“考到上海很不容易,到了那里,你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

2.那一點“味道”究竟在哪里

方亞芬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每天凌晨便起來練功。周末,同學們都回家了,她常常觀摩其他專業學生排的戲。畢業時,她更是拿到了全年級總分第一的成績單。

在學校里,她聽到老師最多的評價是:“小方嗓子是蠻好的,就是缺了點味道”。她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很努力,可自己的戲里究竟缺了點什么呢?

有一天,她聽了傅全香的《李娃傳》里的一句唱段,多年的困惑終于迎刃而解,猶如靈光一現。原來欠缺的這種“味道”,是對戲中角色的深刻揣摩,以情帶聲,戲才有生命力。

從那以后,方亞芬忽然覺得自己會唱戲了方亞芬越劇經典唱段欣賞20首,而不是能唱戲。

3.流派傳承不追求“像”

方亞芬雖然是袁派的傳承人,但她并不囿于袁派,《碧玉簪》的金派,《王老虎搶親·寄閨》中的戚派、傅派也唱得好,京劇滬劇也能來兩下子。

范瑞娟的唱腔,方亞芬也喜歡,“有一種男性的陽剛在里面。”工作中與范派小生接觸得多了,不自覺地,就會哼上幾句。有一次唱完戲,方亞芬送范瑞娟回家。一邊散步,一邊聊天,方亞芬有些“獻殷勤”地說:“我會唱范派呢!”

范瑞娟驚訝地看了她一眼:“哦,你會唱范派?”

方亞芬愈發得意了:“我的范派唱得不錯呢!”

“那你唱幾句給我聽聽。”

“那一日錢塘道上送你歸方亞芬越劇經典唱段欣賞20首,你說家有小九妹。長亭上面做的媒,愚兄是特地登門求親來哎哎哎哎……”

方亞芬特意把范派的尾音拖得一唱三嘆,滿以為會得到范老師的嘉許。誰知,范老師聽完后,伸出顫顫巍巍的手,指著她:“方亞芬,你……你你在摧毀我們范派。”

方亞芬一臉茫然。

后來,她才明白,自己為了追求范派的“像”,把尾音拖得過長,卻沒有抓住范派真正的精髓。

在當今越壇,似乎有個不成文的標準:誰將老師的聲音模仿得像,誰就唱得好。這就造成了每個流派的演員幾乎是清一色的鶯聲嚦嚦。方亞芬打破了這個怪圈,她根據人物與劇情,選擇不同的聲音表達方式。比如演崔鶯鶯時聲音清脆明亮,演祥林嫂時音色沉渾蒼老,不拘于流派,直抵角色內心。

4.救場救出“白玉蘭獎”與“梅花獎”

方亞芬的戲路很寬,閨閣女子、風韻少婦、垂死老嫗、倜儻公子,都被她演繹得有血有肉。無論花衫、青衣、小旦、武旦,都能挑得起梁,拿得出手。更令人驚嘆的是,她演過越劇《紅樓夢》中的6個角色: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司棋、妙玉、藥官。

這些角色的背后,是方亞芬多年的韌性與付出。

上海越劇院導演孫虹江說,方亞芬有一個特點,其他的演員排戲的時候,排完自己的戲就離開了。她卻不同,別人排戲的時候,她也在底下看著。等戲排完后,她所有角色的唱詞都能背下來。所以,如果有演員請假,她二話不說就能上臺頂替。

2006年,由白先勇同名小說改編的越劇《玉卿嫂》進入最后的排練階段。然而,離正式演出只有20天時,主演何賽飛因為過度勞累,身體不適退出劇組。導演聯系方亞芬時,她正在杭州主演《祥林嫂》。正當方亞芬躊躇猶疑時,袁雪芬讓她即刻進入排練場:“救場如救火,戲比天大。”

聽了恩師這番話,方亞芬凌晨三點驅車趕回上海,一刻也不容懈怠。僅僅幾天時間,她就把所有唱詞背熟。

20天后,方亞芬在舞臺上展現了一個癡情隱忍又孤傲清高的玉卿嫂形象。這部救駕之作,后來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

如若不是深厚的藝術功底,怎能做到厚積薄發?

5.與學生亦師亦友

袁雪芬是新越劇的創始者與踐行者,一生為越劇鞠躬盡瘁。

上海淮海中路1273弄,有一處老宅。紅色筒瓦,螺旋形柱的花園洋房。袁雪芬生前曾在那里住了50年,方亞芬常常去那里登門拜訪老師。

“亞芬,最近在唱什么,唱一段給我聽聽。”于是,方亞芬便扯開嗓子唱起來。師徒二人的鶯語俏音常在老房子里盤旋。

回想起來,袁老師是嚴厲的,從來沒有夸過她唱得好,永遠只指出她的不足之處。后來,方亞芬才明白,袁老師想讓她知道,藝無止境,學無止境,永遠不要停滯不前。

其實,袁雪芬一直對她關愛有加。早年,特地安排方亞芬跟川劇演員學水袖,這是其他弟子沒有的待遇。每次排練,袁雪芬都會帶吃的給她,以至于一起排戲的人都知道,只要方亞芬在,就有東西吃。

走上戲曲這條道路,是清苦而寂寞的,很多人改行,退出了戲曲舞臺,這對演員的心理沖擊巨大。對方亞芬來說,她之所以堅持到現在,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袁雪芬。

“如果我也不唱越劇了,袁老師會很傷心。她當年無私地教我,培養我,今天我也應該責無旁貸地把這份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如今,方亞芬接過衣缽,成為袁派藝術的非遺傳承人。她與學生亦師亦友,只要有人愿意來學,她就愿意教。

方亞芬的生命里,臺上臺下,都是越劇。“父母給了我生命,越劇給予我靈魂,我無法想象,離開越劇會是怎樣的失魂落魄。”

■人物名片

方亞芬,1965年2月生于寧波鎮海。國家一級演員,當代越劇表演藝術家,著名“袁派”花旦。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第十屆政協委員。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現任上海越劇院一團團長。曾獲首屆戲劇獎·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上海市第四屆、第十六屆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第四屆中日戲劇友誼獎,第五屆巴黎中國戲曲節最佳女演員獎,二度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