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老舍先生,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所創作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話劇《茶館》《龍須溝》等作品,他是一位深受民眾喜愛的現代小說家和人民藝術家。

老舍的一生創作種類極其豐富,除了小說、散文、詩歌與劇本外,還創作相聲、曲藝等作品,塑造了許許多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其中,作為北京唯一的地方戲——北京曲劇的命名,也與老舍先生有著密切的聯系。70年前,“北京曲劇”由老舍先生命名而問世,開山劇目正是他創作的《柳樹井》。這個中國戲曲舞臺上獨一無二的劇種,以“京腔京韻、京弦京鼓”演繹“京人京事”而見長。2022年正值北京曲劇命名70周年,與京劇、昆曲相比,北京曲劇這個年輕的地方劇種,在70年前是如何誕生的?老舍先生又是如何看待北京曲劇這門藝術?

老舍回國后創作大量曲藝作品

北京有著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六十多年建都史,在中國歷史上,元明清三朝,都將其作為首都,因此這里也是北方的戲曲中心,地方戲班都以能進京演出為榮。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乾隆五十五年,為慶祝皇帝八旬壽辰,四大徽班陸續開赴北京演出,史稱“徽班進京”,后來演變成“京戲”,在北京生根發芽,得以發展壯大。但北京卻從來沒有一種像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等,在本土孕育出來的地方曲種。

舒乙先生曾對此做過研究,他認為曲劇是哪個省的地方戲,或許岔曲、八角鼓、單弦還能沾上點邊,這些土生土長的曲藝形式誕生在乾隆年間,在征服大、小金川之后,先在滿族八旗軍人中流行起來,并逐漸傳播到社會上。經過藝人們的揣摩,單弦的曲牌變得相當豐富,成了曲藝形式中的重頭戲,在社會上很有影響,是一種雅俗共賞、很受歡迎的藝術表演形式。

據單弦八角鼓表演藝術家曹寶祿回憶,1949年8月,北平市戲曲、曲藝“講習班”正式成立。講習結束后,北平市成立了“北平市京劇、評劇、曲藝聯合會”,曹寶祿與魏喜奎、顧榮甫等人組織了“群藝社”,在前門箭樓“大眾游藝社”演唱曲藝。為了使節目豐富多彩,他們在“拆唱八角鼓”的基礎上,以單弦、琴書、大鼓、京劇、評劇等唱腔演唱了反映現實生活的《探親家》《新打灶》《四勸》等“解放新戲”,此后經戲曲理論家馬少波建議,易名為“曲藝劇”。“曲藝劇”的音樂和唱腔以演員各自熟悉的曲種曲調為主,評劇、單弦、大鼓混用,唱腔雜亂。也是在這一時期,1949年10月,老舍先生從美國回到了久別的故鄉。

老舍先生回到北京后,當時住在北京飯店,新中國成立后的新氣象激勵著他奮筆疾書,寫出大批歌頌新中國、新社會的作品。他創作的第一批作品并非自己所擅長的小說,而是大量曲藝作品,如太平歌詞、大鼓、單弦、相聲等,也做過許多次講演,題目幾乎全是有關大眾文藝創作。老舍認為,當時社會上文盲居多,要鼓動群眾,發動群眾,建設新社會,最方便的藝術形式便是曲藝,排在曲藝之后的就應該是話劇和戲劇,它們都可以面對不識字的觀眾,直截了當,立竿見影,馬上收到宣傳效果。

創作曲劇劇本,為劇種定名

黃梅戲柳樹井電影_西柳樹井幼兒園怎么樣_曲劇是哪個省的地方戲

北京曲劇《龍須溝》是北京市曲劇團經典劇目之一。

1950年的夏天,老舍開始寫話劇劇本,四幕話劇劇本《方珍珠》給了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三幕話劇劇本《龍須溝》給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1950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正式頒布,在第二年秋冬之際,老舍開始創作劇本《柳樹井》。三部作品中,話劇《龍須溝》語言通俗易懂,貼近百姓生活,富于生活氣息,老舍被授予了“人民藝術家”稱號。

當時剛剛回到故土的老舍,常常前往前門箭樓上的“大眾游藝社”觀看“群藝社”的曲藝表演,見臺上演員,誰想唱什么就唱什么、誰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而且曲藝節目中還摻雜著評戲和京戲,在臺下看戲的老舍,腦中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改善分散和無序的表演狀態。不久,大眾游藝社的演出地點搬離古建筑前門箭樓,進駐西單“進康劇場”,老舍依舊來看表演,每來必然要與曹寶祿、顧榮甫、尹福來、魏喜奎等曲藝人探討曲藝劇的特點。直到有一天,老舍將自己新創作的劇本《柳樹井》帶到了這些曲藝人的面前。

這部小戲僅三場,為了便于人民群眾理解,情節直白,上場人員也不到十個。主角是個叫“招弟”的小媳婦,13歲被賣給王家做童養媳,而王家的兒子不幸夭亡,招弟被婆婆和大姑子折磨,險些跳了井。村長本來認為“清官不給斷家常”而不肯管王家的事,但經過普法宣傳,在事實面前他支持召開公審大會,懲治了虐待招弟的婆婆和大姑子,還成了《婚姻法》的宣傳者曲劇是哪個省的地方戲,支持養女自由戀愛結婚、共同進步。而招弟則決定和鄰居小伙、勞動委員結婚,一起轟轟烈烈搞生產,真正實現了自身的理想和價值。

隨著宣傳婚姻法的《柳樹井》誕生,老舍認為,北京是曲藝的發祥地。曲藝里數單弦牌子曲最為通俗、最能代表北京的韻味,老舍建議不如拿單弦牌子曲作基調,也就是說,用拆唱八角鼓做底子,往里面加東西,例如京韻、梅花、奉調大鼓的音樂都可以加進去。《柳樹井》成功在京公演后,在老舍的建議下,“曲藝劇”中的“藝”去掉,定名為曲劇,為了突出地域特色,老舍又建議在“曲劇”前面加上“北京”二字。

當年《柳樹井》的上演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老舍曾激動地對曲劇團的演員們說,“你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填補了北京沒有地方劇種的歷史空白。”老舍先生滿懷期望地為曲劇設想未來——用北京的語言,北京的音樂素材創造中國式的民族歌劇。自此,作為北京地方戲,北京曲劇劇種正式開啟了藝術建設。

移植名著多,擅演老舍作品

北京曲劇《駱駝祥子》。

老舍曾在當年撰寫的《北京的曲劇》一文中,對北京曲劇進行過解釋,他認為,“曲劇”是個新名字。北京在新中國成立后才有了“曲劇”。“曲劇”是用民間曲藝的各種曲牌子與腔調來表演歌劇的。有的歌劇劇本附有樂譜,有的歌劇劇本只有歌詞沒有樂譜。北京的曲藝人對上述的兩種歌劇劇本都用自己唱慣了的牌子與腔調去表演。他們管這種劇叫作“曲劇”。

在《柳樹井》里,被老舍譽為北京曲劇創始人的魏喜奎、顧榮甫等曲藝人,選用了十四個不同的曲牌子,除了因牌子格式的限制非把原詞增減字數不可,其余的他們都很忠誠地按照原詞歌唱,老舍認為,總的來說“曲劇”的試驗基本上是成功的。舒乙曾在由其撰寫的文章《老舍先生和曲劇》的結尾處,總結了北京曲劇有以下七大特點:通俗易懂,字正腔圓,非常大眾化;地道京味,以普通音為語言基礎,既有地域性,又有普遍性;擅表演,強過西洋歌劇;好聽,曲牌種類多,既動情又震撼;民族形式強烈,是繼承和發展巧妙結合的典型產物;很現代,每個劇目都是新鮮的和原創的;移植名著多,尤其是擅演老舍作品。

自從1952年老舍先生為北京市曲劇團寫下第一個劇本《柳樹井》,并將此劇種定名為北京曲劇之后曲劇是哪個省的地方戲,北京市曲劇團先后演出了十二部由老舍的小說、劇本改編而成的北京曲劇,創造了世界上同一劇團搬演同一作家劇目僅次于莎士比亞的紀錄。如今已經走過了70年發展歷程的北京市曲劇團,至今創作推出200余臺劇目,作為北京地區唯一的地方曲種,北京曲劇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也為北京的文化建設做出了特別的歷史貢獻。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翟永軍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