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課年級:高一年級

任課教師:劉老師

課題:《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

教材分析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由何占豪、陳鋼作曲。1959年寫成并首演。當時作者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他們為了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選擇了這一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吸取了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樂曲的結構為奏鳴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組成。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呈示部、展開部及再現部的內容。運用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并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

教學目的

1、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全曲

2、初步認識奏鳴曲式的結構,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

3、欣賞過程中音樂的表現手段與故事內容相融合,理性分析與情感抒發相結合,情感在音樂中獲得體驗梁山伯與祝英臺戲曲,并能展開一定的聯想空間。

教學重點: 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獲得音樂情感的體驗。

教學時數: 一課時(40分鐘)

教具: 音響、錄音帶、投影片、鋼琴、小提琴

教學過程

一、導入(回憶式)(5分鐘)

“一個千古傳頌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動了多少愛樂人的心。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樣一首令欣賞者為之傾倒的我國的音樂作品之一。下面請一位同學,用她那把心愛的小提琴來為我們演奏這首《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主題。”(表演)

提問:“你在多次演出中都演奏了這首樂曲,你是不是非常喜歡這首作品?為什么呢?”(學生回答)

今天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

二、作品創作背景簡析(3分鐘)這是一部以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為題材,以越劇音樂為素材而寫成的單樂章小提琴協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蝴蝶的愛情》)。

作品中的兩位主人公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歷史上是否真有這兩個人物呢?(討論)

這一民間傳說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謂是千年等一回。據史冊記載,梁山伯是明朝的一個縣官,因秉公辦案,有“梁青天”的美稱。梁山伯死后,人們為了紀念他梁山伯與祝英臺戲曲,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橋鎮。可是在挖掘墓地時,發現一墓穴梁山伯與祝英臺戲曲,穴中有一塊刻著“祝英臺女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記載著祝英臺的身世:“祝英臺乃是南北朝時代的陳國人,一生行俠仗義,后來遭貪官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當地人們偷偷將其安葬于胡橋鎮。由于梁祝二人都是為百姓辦好事的人,人們便把他倆合葬在一起。從那以后,在民間就產生了各種各樣關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三、樂曲的結構采用了歐洲古典傳統的奏鳴曲式(見分析圖)

梁山伯與祝英臺(奏鳴曲式)

引子 呈示部 展開部 再現部 結束部

春 鳥 主部 連 副部主題

景 語 A B A 接 A B A C A 十 長 英 樓 哭 化 人

花 愛 草 主 部 同 共 八 亭 臺 臺 靈 民

香 情 橋 題 窗 讀 相 惜 抗 相 蝶 的

主 結 再 華 三 共 送 別 婚 會 控 同

題 拜 現 彩 載 玩 訴 情 樂 段 投 墳

下面依結構圖欣賞作品(30分鐘)

引子:樂曲一開始由長笛奏出了華彩的旋律,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

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

呈示部:主部主題──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譯出純樸而美麗的“愛情主題。”

(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少人聽了段旋律都為之陶醉。作者在選取這段主題時可是費了一番苦心。當年他們還是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劇團當演員,他對越劇音樂既熟悉又喜愛。在創作《梁祝》時,故事流傳在浙江一帶,越劇是浙江的代表劇種,他決心從越劇音樂中取材。據平時的觀察,許多越劇名演員,不論他們演出任何劇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時, 澳門賭場臺下都會博得熱烈地掌聲為之呼應。作者抓住了這段唱腔作為《梁祝》中“愛情主題”的基本音調。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

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回旋曲。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傳說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去讀書,在途中與梁山伯相識后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這段音樂主題就是表現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時的情景。)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