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等。分布區域以湖北、安徽為主,遍及全國,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山西、廣東等省以及香港、臺灣等地區亦有黃梅戲專業或業余演出團體,因廣受歡迎,在海外也有較大影響。2016年7月,入選湖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0年12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推薦名單。

歷史淵源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黃梅采茶戲》述:“湖北黃梅采茶歌與高蹺、道情等民間歌舞相結合,長期發展演變,約于清嘉慶年間形成黃梅采茶戲。”

清道光年間,別霽林所著《問花水謝詩集·黃梅竹枝詞》(1829年)有云:“多云山下稻蓀多黃梅戲起源于哪里,太白湖中魚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采茶歌。”可證黃梅戲起源和盛行之況。

黃梅戲得“吳頭楚尾”區位之利和江湖之便,向鄂、皖、贛、蘇等地流播,與當地民間說唱和語言結合,漸向大劇種發展。1920年《宿松縣志》始稱“黃梅戲”,后漸被認同。

黃梅戲起源于哪里

《梁山伯與祝英臺》

發展階段

清乾隆末期至辛亥革命時期。經歷“獨角戲”“三小戲”,向“三打七唱”衍進,積累大小劇目約200余出。邢秀娘、余海先等優秀藝人推動了劇種形成。

辛亥革命至1949年。班社走向職業化,進入城市,與諸多劇種交流并受影響,劇目不斷豐富,聲腔有所改革。

1949年至今。公立專業劇團建立,確立以高胡為主奏樂器的伴奏體系,整理創編大批優秀劇目。特別是《天仙配》等劇大獲成功黃梅戲起源于哪里,推動黃梅戲成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嚴鳳英、王少舫等藝術家為該時期的杰出代表。1980年代,馬蘭、吳瓊、楊俊、吳亞玲、袁玫“五朵金花”脫穎而出,與黃新德、韓再芬一并成為新時期黃梅戲優秀代表。

湖北黃梅戲崛起,源于1980年代湖北省委決定“把黃梅戲請回娘家”,省市縣級院團相繼建立。楊俊、張輝扎根湖北,是湖北黃梅戲傳承發展領軍人物。30余年奮進,鄂皖黃梅戲已成鼎立之勢。

黃梅戲起源于哪里

《女駙馬》

藝術特點

黃梅戲具有優美動聽、歡快活潑、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

其音樂淳美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表現力豐富。聲腔分主腔、花腔、三腔三類。主腔是黃梅戲傳統唱腔中最具戲劇表現力的腔系,是正本大戲常用唱腔,屬板式變化體。花腔色彩豐富、生活氣息濃郁,屬曲牌聯綴體。三腔是“彩腔”“仙腔”“陰司腔”的統稱,其來源不同、情感色彩不同。

其語言以安慶方言為基礎,屬北方方言語系的江淮方言。本戲中,以接近普通話的安慶官話唱念。小戲說白則用安慶地方鄉音土語,唱腔仍用官話。

黃梅戲表演質樸細致,清新自然、富于生活氣息。角色行當由“三小戲”發展而來,分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臉、刀馬旦、武二花等行,雖有分工,但無嚴格限制,演員常可兼扮他行。

其伴奏最初只有打擊樂器伴奏,即“三打七唱”。新中國建國初期,才逐漸確立起以高胡作主奏樂器的管弦樂伴奏體系,并視劇目需要而增加西洋樂器。

黃梅戲起源于哪里

《羅帕記》

代表性劇目

黃梅戲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紡棉紗》等最具代表性。

傳承情況

湖北省黃梅戲傳承群體可分為三類黃梅戲起源于哪里,即:國有專業院團、私營劇團和鄉村業余班社。其中,國有專業院團共計9個,是傳承主力,共計擁有黃梅戲演職人員約500余人,先后創作了大批優秀黃梅戲劇目。

專業劇團傳播范圍以鄂東南區域為主體,輻射周邊和全國。業余劇團經營手段靈活,民間演出相對活躍。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供圖)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