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園驚夢昆曲 由《鏘鏘行天下》游園驚夢談昆曲
《鏘鏘行天下》第12期游園驚夢,主要講的就是昆曲。這一期請的幾位嘉賓:周秦、徐累、沈豐英、裴[péi]金寶、黃曉丹,這幾個人都很牛,可以說是在各自領域鳳毛麟角般的存在。而主持人竇文濤,也是談話節目的翹楚,他的談話節目總給人一種行云流水的感覺,可能因為現在年紀大了,也開始追尋質樸的東西,以前鏘鏘三人行更多的是娛樂、熱鬧,現在更多的是自己的志趣追尋,追求的是哲思與安靜。
昆曲(Kun ),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昆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明代音樂以戲曲音樂為主。明代時稱南戲為《傳奇》。明以后,雜劇形漸衰落,《傳奇》音樂獨主劇壇,兼收雜劇音樂,改名“昆曲”。
昆曲發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顧堅草創。到明代嘉靖年間,杰出的昆曲音樂家、改革家魏良輔對昆山腔進行大膽改革,吸收了當時流行的余姚腔、弋[yì]陽腔、海鹽腔的特點,形成了新的聲腔,廣受歡迎。因為這種腔調軟糯、細膩,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湯團,因此起了個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調”,這就是今天的昆曲。
昆曲集合了歌、舞、詩、戲種種精致優美的表演形式,是一種抒情、寫意、象征、詩化的藝術。
昆曲中的許多劇本,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曲牌則有許多與宋詞元曲相同。這為昆曲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樂家,這其中梁辰魚、湯顯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漁、葉崖等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杰出代表。
昆曲的代表作《牡丹亭》,是一出愛得死去活來的愛情悲喜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
昆曲就像一件精心雕琢的珍寶一樣,因為太美了,讓你望而卻步,又因為太美了,讓你流連忘返。
白先勇先生曾這樣評價昆曲:“昆曲無他,唯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詞藻美,集音樂、舞蹈及文學之美于一身。千錘百煉,爐火純青,早已達到化境,成為中國表演藝術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種形式。”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首批“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共19項,昆曲名列第一,超過了日本能劇、印度梵劇。
看過這一期節目之后,我有以下幾點認識和感悟:
文化是一種倔強。是對生活本身的不妥協。
文化代表了一種性格。一種堅持,對于個性與美的堅持。
戲曲代表著一種理想的人生狀態,才子佳人,可以說是一種最理想的搭配。這是一種對理想的寄寓。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完美的矛盾體,也宣示了生命的本真之美。
橄欖腔,正如人生,漸漸的開始,直到最濃烈的中年,然后漸漸的淡去。一板三眼的吟唱,就如起起伏伏園林的墻、曲曲折折園林的橋,絕不是直來直去,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入聲短促急收藏,這也是昆曲的一個特點。漢語聲調有四聲,即入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入聲字源于蘇州方言,它的唱法是出口即斷,前代曲律家沈寵綏[suí]說道:“……凡遇入聲字面,毋連腔,出口即需唱斷”。
水磨昆曲,軟語醉人:文字和聲音通過水磨而有了柔滑的音韻,音韻讓文字活了起來。
水袖翩然六百年,昆曲里充滿詩意的水袖寫意,代表了很多的動作寓意,水袖將俗世的動作如水墨山水般美化,這符合中國人的詩意審美,無論是詞曲、書法、繪畫,都是如此。
園林與昆曲就像人的皮膚骨骼與靈魂情感,有了園林游園驚夢昆曲,漸漸的孕育催生出昆山腔,并在園林的滋養下形成昆曲,有了昆曲,使園林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樹木石頭,最終相互成就,相互依存。
“原來姹紫嫣[yān]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yuán]。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lè]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tuī]看的這韶光賤!”這幾句包含了最重要的人生哲理,當你韶光在姹紫嫣紅之時,就不要付與斷井頹垣,辜負了美韶華,留下多少遺憾。人生要敢作敢為、敢愛敢恨那,在你姹紫嫣紅的年紀就要努力綻放啊,不要怕,不要多想,不要猶豫,因為這個時間很短暫,錯過就是一生。
昆曲是文人的藝術,文人的吟唱,文人的感悟,文人的哲思,文人的夢。典型的代表就是“臨川四夢”(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四劇合稱臨川四夢)。
人生既要雅又要俗,既要俗又要雅,要雅就要像《紅樓夢》、《牡丹亭》、《霍亂時期的愛情》,要俗就要像《金瓶梅》、《紅高粱》、《百年孤獨》。
離開的遠了,看這個東西反而清楚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于中國文化,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有很多人崇拜西方文化,然后去西方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反觀中國文化,才覺得原來中國文化是那么的深邃可愛,博大精深,意味深遠。對于愛情也是這樣,這也是戲曲《長生殿》的意義,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可謂曲曲折折,直到安史之亂,唐明皇被迫賜死楊貴妃,到失去了才發現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是那么的可貴,這正是《長生殿》要宣示的哲理,所以才有了長生殿,讓愛情在長生殿中得到延續,這也是一種美好的寄寓。
蘇州最多的是橋,而橋是人與人、此岸與彼岸的連接,昆曲也如同一座橋,連接了古人與現代人,現代人與現代人之間情思。
竇文濤(1967年8月21日-),出生于河北石家莊,畢業于武漢大學,中國男主持人。他曾供職于廣東人民廣播電臺,后加入鳳凰衛視,主持過節目《鏘鏘三人行》《文濤拍案》等。其善于將娛樂元素注入時事節目,開辟了另類新聞漫話節目路線,曾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被評選為全國廣播電視十佳節目主持人。2021年2月21日,主持深度文化體驗脫口秀節目《鏘鏘行天下》定檔在優酷視頻播出。
周秦,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昆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青春版《牡丹亭》首席唱念指導,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昆曲藝術》主講人。2004年獲蘇州市政府頒發“昆曲評彈傳承榮譽獎”,2009年獲文化部授予“昆曲優秀理論研究人員”榮譽稱號。著有《寸心書屋曲譜》、《蘇州昆曲》、《昆戲集存》、《紫釵記評注》、《蓬瀛五弄》、《湘昆:復興與傳承》等。
徐累,1963年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1984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現工作于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曾參加古根海姆博物館“中華文明藝術五千年大展”、“中國現代藝術展”、“龍族之夢——中國當代藝術展”、“改造歷史——中國新藝術展”、“12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館”等展事。并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館以及紐約、倫敦、香港等地舉辦過個人展覽活動。著有《中國名畫家精品集——徐累》、《徐累——虛幻之秘》,《秘響》等。主編有《經典》系列主題文化叢書。
徐累是中國當代藝術中“新水墨”的重要開拓者,他的筆墨很從容,一刻不停地游走于東方,同時也不忘走向西方,東海西海,此心攸同。古與今之間的馳騁,看似舉重若輕,其實是很難的,起初怕放不開,一旦放開,又恐回不來。讓人深感藝術本身力量的強大,如行巨船,浮巨川,搏巨浪,起航時的助力,可能就是覆舟的推手。徐累對此操控很得法,在借宋元遺韻,烘染當代情感的同時,又以現代立意游園驚夢昆曲,返照美學的傳統游園驚夢昆曲,通達融會,淵源活水,所以給人耳目一新的同時,又讓你靜靜地想起古人的水墨。
自2013年的《霓石》起,畫家徐累的創作邁入了一個新階段:自然的光輝降臨了,傳統山水畫中常見的元素——山、海、石、樹,開始成為畫面的主體,囿于帷幔或囚籠中的馬兒亦漸有奔行之態;圖像空間開始由密室走至陽光下,暖色系的亮色也一同加入到畫家的顏料盤中。如詩人宋琳所言,徐累這一時期的作品宛若“從幽暗的迷樓過渡到了明媚的蜃樓,畫面彌漫著氤氳之氣,湛然壯美。”(《述作與反觀——徐累的圖像修辭》)盡管如此,源于巴洛克復調音樂的“賦格”——一種對位、遁走、追逐的游戲,卻是他作品中一以貫之的思維模式,新作中更有所加強。他一如既往地徘徊于復調與復像之中,而且“天地”更大,籠罩著“自我”,又低迴于“眾生”,由此,若能對流淌于畫間的思想意涵管窺一二,當是一次智趣的同程。
沈豐英,江蘇省蘇州市吳縣(今蘇州市)人,昆曲演員,主工閨門旦,國家一級演員,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碩士。曾主演《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玉簪記》中的陳妙常。2007年獲第23屆戲劇梅花獎(中國戲劇最高獎項) 。2008年5月22日,參加奧運火炬在蘇州的接力。
裴金寶,1954年4月生于蘇州望亭鎮,自小酷愛江南絲竹,對昆曲、園林等亦頗有研究。裴先生師承吳門琴派吳兆基,曾一起創辦吳門琴社,后為吳門琴社社長,是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兼樂器制作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琴會常務理事。先生精于斫琴和古琴修復,所斫之琴受到琴界的好評。先生不以斫琴為生,但可稱得上超級發燒友。其興致之作音色有如天籟之聲,聽者無不陶醉。裴先生所藏古琴之一明代蕉葉式古琴被稱為“蕉葉之王”位列天下名琴之中。
裴先生對陰陽十分有造詣,并將其研究應用到古琴斫制上。琴著包括《中國古琴文化漫談》、《陰陽學說與古琴》、《古琴修復》等。另外,他還創辦了網上論壇--“中國古琴”,先生為現代吳門琴家,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有著深的造詣。先后應邀在北京大學、蘇州圖書館、蘇州博物館、蘇州大學等作古琴講演活動,其事跡屢被報刊、電視臺報道。
黃曉丹(1982年1月-),博士研究生學歷,現任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黃曉丹研究方向為明清女性文學及詩學,其主講課程是中國古代文學、兒童文學。
說起昆曲,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白先勇。
白先勇(Pai -yung,1937年7月11日-),又名郁金、白黎、蕭雷,出生于廣西南寧,籍貫廣西桂林,畢業于美國愛荷華大學,中國臺灣當代著名作家,著名文化學者,歷任美國加州大學圣塔巴巴拉分校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刊登于《文學雜志》;1960年,與同學歐陽子、王文興、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并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2004年,擔任策劃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國內地首映;2018年,獲得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終身成就獎和第五屆郁達夫小說獎“短篇小說獎”。他的前期作品,作者的個人色彩和受西方文學影響較重;后期作品的現實性較強,藝術上日臻成熟。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臺北人》《寂寞的十七歲》《紐約客》等,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第六只手指》《樹猶如此》等,以及舞臺劇《游園驚夢》。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是中國國民黨桂系將領,母親是馬佩璋,他在家排行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電臺名人白韻琴是他的堂妹。
白先勇從小就喜愛中國的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閱讀了大量的中國民間故事和古典作品。如《薛仁貴征東》、《樊梨花征西》、《說唐》、《蜀山劍俠傳》、《啼笑姻緣》;巴金的《家》、《春》、《秋》;《三國》、《水滸》、《西游記》,特別是《紅樓夢》,都是他所喜愛熟讀的作品。在大學時代,由于受西方現代文學思潮的影響,白先勇開始閱讀和介紹西方現代派作家的作品,在創作上也開始模仿西方文學。但是畢業后入美國愛荷華創作班學習班,作者又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文學的研究。對中國民間故事和中國古典文學的喜愛,使他具有比較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學的素養,這就是為什么白先勇長期生活在臺灣和美國,沐浴在歐風美雨之中,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卻仍能保持著比較鮮明的民族風格的原因。白先勇從小熱愛祖國的錦繡山河,對祖國和民族有較深厚的感情。
昆曲是一種集合歌、舞、詩、戲的精致優美表演形式,一種抒情、寫意、象征、詩化的藝術,昆曲《牡丹亭》是一出愛得死去活來的愛情悲喜劇,白先勇先生集合兩岸三地一流的創意設計家,聯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臺灣、香港和蘇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場場爆滿,而且吸引了許多年輕人,被稱為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盛事。
《牡丹亭》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峰。其以曲調優雅,唱腔悠揚,唱詞華麗,四百年來一直是昆曲傳統經典曲目。《牡丹亭》的火熱,使久已低迷的昆曲舞臺驟然升溫,這和白先勇的努力密不可分。曾笑稱自己是昆曲義工的白先勇,為了昆曲的發展,為了讓更多的人欣賞昆曲的魅力,不惜暫停自己的本行,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精心打造《牡丹亭》,并在校園進行公益演出,為昆曲爭取了更多的年輕觀眾,這是昆曲藝術存續的肥沃土壤。白先勇說,"希望看過這些(昆曲)的年輕人,在他們心中播下那么一個種子,有一天他們可能也來制作昆曲,也成為昆曲的推廣人,或者是至少成為昆曲的忠實觀眾"。自小與昆劇結下不解緣,其小說《游園驚夢》即受昆劇《牡丹亭》啟發。他對昆劇藝術一往情深,作了二十年推廣昆劇的'義工'。更熱心向年輕一代介紹昆劇,經常在港、臺地區與昆劇藝術家合作,做公開演講。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是他多年的夢想,這個夢想終于在2004年得以實現。
網師園是蘇州園林中極具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園代表作品。網師園始建于宋淳熙初年,始稱“漁隱”,幾經滄桑變更,定名為“網師園”,并形成現狀布局。幾易其主,園主多為文人雅士,且各有詩文碑刻遺于園內,歷經修葺整理,最終形成了這一古古典園林中的精品杰作。
網師園為典型的宅園合一的私家園林。住宅部分共三進,自大門至轎廳、萬卷堂、撒秀樓沿中軸線依次展開,主廳“萬卷堂”屋宇高敞,裝飾雅致。
網師,就是漁父、釣叟,又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潮的意思,是以漁釣精神立意的水園。
我們繼續奮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歲月。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