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潮劇100部 光影再現潮劇“一代宗師”傳奇人生
紀錄片《先生鄭一標》播出引關注
光影再現潮劇“一代宗師”傳奇人生
▲紀錄片《先生鄭一標》劇照
日前,由汕頭市委宣傳部、廣東省潮劇發展與改革基金會、汕頭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澄海區委宣傳部、汕頭融媒集團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先生鄭一標》在汕頭電視臺播出,引發專家學者和觀眾的熱烈反響。
鄭一標是澄海籍愛國歸僑、才情卓絕的潮劇第一位導演,被譽為潮劇“一代宗師”。紀錄片以鄭一標非凡的人生經歷為主線,從獨特新穎的角度挖掘他的人生故事,展示人格魅力。
2021年是鄭一標先生誕辰百年經典潮劇100部,紀錄片適時開拍。也許,一部紀錄片不足以涵蓋所有,但該片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去走近、了解鄭一標。在時間的輪廓里,鄭老的面目神情漸漸清晰、親近。近日,記者專訪主創團隊,挖掘該紀錄片攝制的臺前幕后,帶你領略鄭一標的傳奇人生。
▲鄭一標(左一)在給演員講戲(資料圖片)
點面結合
60分鐘濃縮傳奇一生
作為潮劇藝術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物,鄭一標以優異的天賦,博采眾長和不斷革新的精神,把潮劇藝術推上又一個高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在潮劇界首創導演制,導演了《掃窗會》《陳三五娘》《蘇六娘》等眾多潮劇經典劇目,常演不衰,成為傳唱度極高的經典劇目。
因為片子長度有要求,紀錄片不可能事無巨細走傳記式的路線,主創人員采取點面結合的方法,以大寫意的方法重現了鄭一標“年幼時回澄海老家學習中文、14歲隨母親返回曼谷、西南聯大求學、攜妻兒回中國、進劇改會建立導演制、年老時澄海建陽養病”等人生經歷。故事跌宕起伏,有親人離別的傷感,也有事業上的不得志,還有傳道授業時的欣喜。
紀錄片《先生鄭一標》歷經一年多的調研、采寫與拍攝。制作過程中,主創人員風雨兼程,先后前往昆明、澄海以及汕頭市區等地采訪專家學者及鄭一標先生的后代,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貴第一手資料,為情景再現拍攝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前期工作。去年10月25日,紀錄片舉辦開機儀式,經過幾個月的拍攝和精心制作,最終以60分鐘的光影呈現了鄭一標的一生,整部紀錄片的敘事性、紀實性、藝術性極強,是到目前為止,較為完整呈現鄭一標作為潮劇“一代宗師”的紀實力作。
▲紀錄片《先生鄭一標》劇照
情景再現
還原本真的潮劇宗師
紀錄片《先生鄭一標》既是記錄和再現,更是尋找和發現。在創作之初,主創團隊也曾一度陷入“無鏡頭”的困惑。100年的歷史,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很多東西在百年之內早已白云蒼狗。除了故人們紛紛辭世之外,因為歷史的變遷,許多當年的影像資料都已難覓,而那些傳奇故事的發生地也早已物是人非。又由于疫情的原因,團隊也沒辦法前往泰國進行拍攝。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創作團隊最為遺憾的地方。
拍攝中,團隊盡量做到“還原拍”,拍不到就通過采訪相關人物代替。如果采訪還不行,就用照片、資料來代替。在片中能夠看到不少歷史場景還原,豐富的年代道具陳設,逼真的年代服飾搭配,加上惟妙惟肖的歷史人物再現經典潮劇100部,無不給人以如夢似幻之感,仿佛搭乘上奇妙的時光機,恍然間穿越回到民國的歷史空間里,見到了最接近本真的鄭一標。
當紀錄片接近尾聲,老年的鄭一標與妻子在雨中聊天,攝影機鏡頭隔著一重又一重的遮擋前景,在光影中緩緩移動,似幻似真。“歲月老去,回首處,青春褪色,壯懷消逝,只有一顆赤子心依舊”……深情的旁白聲音在耳邊回蕩,讓人陡生咫尺天涯之感,縱有一景之隔,但卻又遙不可及。
▲紀錄片《先生鄭一標》劇照
電影 · 對話
談選角:
追求神似,兼顧形似
記者:在選擇演員和塑造角色方面,劇組下了哪些功夫?有沒有擔心觀眾不認可?
導演梁衛群:肯定有這樣的擔心。鄭一標是潮劇“一代宗師”,他的許多學生是當今的潮劇大師,如果我們的角色塑造得有偏差,觀眾可能不會認可。
選演員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我們秉持了一個原則:追求神似,兼顧形似。當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們盡量挑選形象比較接近的演員。本次出演的演員全部為素人,其中出演鄭一標中年和老年妻子的,是一對母女。毫不夸張地說,這部紀錄片就是一幫沒有受過任何表演訓練的老百姓撐起來的。
紀錄片《先生鄭一標》劇照
談拍攝:
寫實寫意結合,展現精神世界
記者:片中有一些細節、片段給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有觀眾注意到,這部片子的鏡頭語言和旁白都很有新意,在增強視覺藝術性方面,團隊有哪些新的探索?
導演梁衛群:在還原角色方面,我們翻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希望在視聽語言上不僅真實還原,還有所拓展,將寫實與寫意相結合,在豐富鏡頭語言的同時,也希望在審美層面帶給觀眾多維度的感受。
拍攝時,我們十分注意“本土化”。比如林檎是樟林特產,但拍攝時已過季。后來,我們開了十幾公里的車程到山上果園找到幾個林檎做道具,就為了鏡頭中一兩秒的畫面。又比如,團隊選取了多處潮汕老厝取景拍攝,或園林或私宅,不僅展示了潮汕建筑,且真實還原當年潮汕本土的市井生活。
為了打破時空界限,帶領觀眾重回歷史現場,團隊每次都很用心地搭景,通過真實記錄、情景再現和語言相融合的表達方式,展現鄭一標先生富有家國情懷、勇于擔當的形象,展現鄭一標先生德藝雙馨的人生價值追求。
▲紀錄片《先生鄭一標》劇照
電影 · 人物
才情卓絕鄭一標
鄭一標是愛國歸僑、才情卓絕的潮劇第一導演。他兼有中泰的血統,作為鄭家長子,父親希望他延續中華文化根脈,幼年送回澄海樟林學中文,曾與秦牧同學。從此,無論戰火紛飛、山水跋涉,他一直在中國典籍里成長。國難當頭的年份,他在西南聯大追求真理和光明,深受聞一多先生影響,積極參與各種抗日救亡活動,特別是話劇。1946年,他攜妻兒回泰國,父親要他繼承家業。他在自家鋪頭坐了11天后,帶著妻兒搬出大家庭,去復辦的中華中學任教職。
隨后,他以妻子的名義,出版刊物《影劇春秋》,開展進步劇社活動。后遭當局關注,攜妻兒回中國。1950年初,他甫抵潮汕,正逢全國開展土地改革的熱潮,他改變去北京的主意,加入潮汕文工團。年底,他參與主創的大型方言歌劇《赤葉河》在揭陽初次亮相,之后一年內,在潮汕大地公演89場,觀眾70萬,驚艷全潮汕?!冻嗳~河》是第一部潮汕方言歌劇,即代表該劇種的高峰。
1952年潮汕文工團解散,這些寶貴的火種轉移到潮劇界。鄭一標進了劇改會,并很快著手以現代導演的手法加諸潮劇這個古老的劇種,《掃窗會》是鄭一標的第一次嘗試,即大獲成功,亮相廣州,受到專家高度贊賞。此后,執導《陳三五娘》《蘇六娘》《辯本》《鬧釵》《辭郎洲》《鬧開封》《蘆林會》……這些劇目經過鄭一標的金手指,都大煥異彩。經過鄭一標等人的努力,潮劇上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進入中原文化視野,不卑不亢,自信自若,大獲好感。隨后赴港、赴柬埔寨,傳播優秀的中華文化,為國家增色。
潮劇從此建立了導演制經典潮劇100部,導演使綜合藝術的各種力量緊緊扭成一股繩,表現力大大提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名的一批藝人,均得益于導演制的建立。鄭一標先生70年代在澄海建陽養病期間,受當地建陽文化室所請,為這個業余劇團排練了現代戲《杜鵑山》,一代宗師的風范,至今仍流傳在建陽人的文章和口中。
汕頭融媒集團融媒編發中心編審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