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新四小名旦_京劇新八大名旦_京劇四大名旦是哪四個

京劇四大名旦是哪四個_京劇新八大名旦_京劇新四小名旦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京劇中的“旦角”,也就是女主角,通常由男人擔綱,而民國時期由北京《順天時報》評選出的“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更是代表了京劇旦行藝術的最高成就,他們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旦角藝術流派。

京劇新四小名旦_京劇新八大名旦_京劇四大名旦是哪四個

當時梨園界的“通天教主”王瑤卿有一句概括四大名旦的話:“梅蘭芳的樣,程硯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也就是說,程的唱腔、尚的武功、荀的表演是他們最突出的特征,而梅蘭芳的“樣”并不僅僅指他的扮相、外貌,而是一種整體觀感。

京劇新四小名旦_京劇四大名旦是哪四個_京劇新八大名旦

梅蘭芳49年后自我噤聲 兒子梅葆玖被批斗

作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京劇四大名旦是哪四個,文武兼長;臺風優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創造了為數眾多、姿態各異的古代婦女的典型形象,世稱“梅派”。代表作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穆桂英掛帥》等。

本來,京劇的旦角戲不如老生戲 “吃香”。旦角演員一般唱不了壓軸戲。可自從梅蘭芳出現之后,旦角戲能唱壓軸了。許多人到戲園子看戲,就是沖著他來的。梅蘭芳的聲望超過了前輩人。

1930年,梅蘭芳和其劇團在美國巡演72天,演出受到了空前的歡迎。其最好座位在演出10天前就售罄,他的活動安排、歡迎宴會每天都會見諸報端,他的演出服裝在百貨商店里展出,一種花卉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梅蘭芳還被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和波摩拿學院授予文學博士學位。

此后,梅蘭芳還應邀去日本、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等國演出,亦轟動一時。

如果說梅蘭芳1949年的藝術人生精彩紛呈,那么1949年后則暗淡模糊。1949年正是中共建政之年。梅蘭芳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1961年,梅蘭芳因心臟病去世,京城萬人空巷為他送行。

文革爆發后,京劇界人人自危,不少京劇名家被批斗。梅派傳人、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也被造反派揪出來批斗,并被迫和另一位京劇大師張君秋互剪“黑幫頭”。根據中共“男不演旦,女不演生”的規定,專唱男旦的梅葆玖和專唱老生的梅蘭芳的女兒梅葆玥都被迫改行,梅葆玥改唱老旦,梅葆玖則轉到舞工隊,管理音響,14年沒有再唱。

而梅蘭芳雖然早逝,但紀念他的郵票還是因為其身份受到牽連,被打成了“修正主義大毒草”,遭到嚴厲批判。該套郵票不但禁止發行使用,而且就連與其有關的設計資料、設計原稿及印樣等也全部銷毀無存。

十年文革也耽誤了梅家后人對家業的繼承。梅葆玖的子侄輩里再無一人從事京劇事業,雖然梅派未絕,但梅家卻再無后來人了。

京劇新八大名旦_京劇新四小名旦_京劇四大名旦是哪四個

程硯秋劇碼多被禁演

程硯秋曾師從于梅蘭芳,他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世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代表作有《鴛鴦塚》、《英臺抗婚》、《竇娥冤》等。

中共建政后,程硯秋出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與梅蘭芳的自我噤聲不同,程硯秋對于中共提出的戲曲改革最初是熱情高漲,而他所理解的戲曲改革與中共的差之千里。

1950年2月9日,程硯秋致函意識形態主管周揚,信中的第一句話,就是“改進中國戲曲,據我個人的見解,總以為要把全國各地的戲曲作一普遍而詳細的調查,記錄整理,綜合研究。這樣……一定還可以打破了固步自封的舊見而發生的一種新的動向”。他接連給周揚寫了3封信,里面談的都是戲。而要的戲曲改革是要進行戲曲審查,要重新發展。

很快,四大名旦的諸多劇碼都被禁演,這其中就包括程硯秋的上百個劇碼。到1953年,準許上演的194個劇碼里,程派戲只有《文姬歸漢》、《朱痕記》、《竇娥冤》、《審頭刺湯》四個,連新排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也未納入上演計劃。自己交給戲曲研究院的修改本也是遲遲不復。程硯秋極為不滿,并委屈的說:“我是一直擁護戲曲改革的呀!”

1958年3月,在程硯秋疾病纏身、去世的前兩天,中國戲曲研究院的黨支部書記到病房探視。極其衰弱的程硯秋又提到了程派代表作《鎖麟囊》,面對著滿臉的病容和滿心的懇切,黨支部書記一點沒客氣,斬釘截鐵道:“《鎖麟囊》這出戲是不能再唱了。”如此慰問無異于催命。

1958年3月,程硯秋因心臟病突發離世,終年55歲。

尚小云荀慧生文革慘死

尚小云初習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

荀慧生多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于一爐,世稱“荀派”。他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荀灌娘》等劇著名。

中共建政后,荀慧生任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河北省梆子劇院院長等,而尚小云則擔任陜西省京劇院院長。

與梅蘭芳、程硯秋兩位沒有遭遇文革的名旦相比京劇四大名旦是哪四個,荀慧生和尚小云的命運要凄慘的多。

1966年文革爆發后,京劇《海瑞罷官》率先受到批判,扮演海瑞的一南一北兩位演員周信芳、馬連良,也最先挨整,并最終都死于非命。就連梅蘭芳的紀念郵票被打成了“修正主義大毒草”,遭到嚴厲批判。

此時的京劇也早已轉向了要表現工農兵形象的舞臺形式,八億人民只剩八臺戲,即所謂的 “八大樣板戲”。

由于傳統京劇被看成都是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樹碑立傳,因此傳統京劇皆被批判,京劇名伶自然也逃不過此劫。活著的兩大名旦則被活活折磨而死。

1966年8月23日,北京戲曲學校的學生,將京劇院抄出的龍袍戲衣、鳳冠、玉帶、朝靴等戲裝和各式道具集中到孔廟大院中,堆成一座大山。荀慧生被押往北京孔廟,與老舍、蕭軍等作家一起被罰跪著焚燒戲服,并被紅衛兵們用皮帶、棍棒痛打。

當他被釋放回家的時候,脊背上血跡斑斑,襯衣已經被打得破爛不堪,與血痂粘在一起,揭下來都十分困難。此時京劇四大名旦是哪四個,對他而言,揪斗和毒打是家常便飯。其后,他被解往京郊的沙河農場,從事重體力體力勞動。

1968年12月下旬的一天,荀慧生實在支撐不住,倒臥在冰天雪地中,無人理會“達4小時之久”。12月26日,荀慧生氣絕,終年68歲。

尚小云在文革爆發后,連連挨斗,并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藝術權威。有一次,他被4個人揪往四肢,像扔件東西一樣的扔上大卡車游街示眾。回來時又被人一腳從車上踢下來。他一人每天要用小車清除八棟樓的垃圾。

這個時期,尚家被查封,只帶出三口人的碗筷,每月領得總共36塊人民幣,可謂是度日如年。而挨斗是家常便飯。據說,挨斗時,因為造反派知道他功夫好,就讓他站到三張壘起的桌子上,胸前掛一張沉甸甸的大牌子。

1976年4月19日因心臟病發作去世,終年76歲。只有家人和一個跟隨了他多年的秘書送他走完了最后一程,真可謂“獨自走,踏成道,空走了千遭萬遭”。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