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京劇的資料 京劇表演藝術家葉盛蘭簡介資料介紹 葉盛蘭杜近芳關系恩怨|脾氣大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零時十五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盛蘭,因病在北京逝世。
這一不幸的消息傳開,四面八方的生前友好,以及素不相識的國內、海外的一些觀眾,紛紛發來唁電關于京劇的資料,對這位藝術巨匠深表哀悼。
一九七八年七月的一天下午,我國各界著名人士及戲劇界各單位的代表,一千七百余人,悲痛地聚集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里,隆重追悼葉盛蘭。
追悼會由中央文化部副部長周巍峙主持,戲曲藝術家阿甲致悼詞。臨會的還有周揚、沈雁冰、以及年近九十歲高齡的侯喜瑞,和各界人士的心情一樣,都為京劇界失去這樣一位忠誠而頑強的藝術勇將而悲痛。
人們瞻仰著葉盛蘭的遺像,心底里發出了感嘆: 京劇舞臺上的“活周瑜”,走了……
葉盛蘭的一生,是忠實于京劇事業的一生,是為京劇小生行當的舞臺藝術不斷完善而孜孜探求的一生。
葉盛蘭,原名葉端章,別名葉芝如。一九一四年十二月十日生于一個京劇世家,父親葉春善是著名京劇演員。祖籍安徽省太湖縣。六歲即在家刻苦練功,父親管教甚嚴。一九二四年(十歲)入北京“富連成” 科班學藝,在小四科“盛”字輩學青衣、花旦,后改學文武小生。曾先后向蕭長華、曹心泉、蕭連芳等前輩學戲,又得其姐夫茹富蘭的精心指點,在科期間就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一九二五年(十一歲)開始登臺演出。一九二七年(十三歲)即在北京以小生行初露頭角。一九二九年(十五歲)在科班既演小生重頭戲,又與人配演小生角色,并較有名聲。一九三○年(十六歲)即隨班演出,獨擋一面,頗得觀眾贊賞。一九三一年(十七歲)出科后,即被北平各大班社、劇團爭相邀請,曾與馬連良、尚小云、于連泉、葉盛章、章遏云、楊寶森、奚嘯伯、張君秋等名演員合作演出,并以小生行當之“絕品上乘” 的表演藝術享譽全國。出名之后,仍拜著名小生程繼先為師,進一步在藝術上精益求精。
20歲的葉盛蘭,已開始搭班馬連良
葉盛蘭受藝多師,又得其父葉春善的嚴格規訓和指導,他自己除天賦條件(嗓子好、扮相好)以外,更有能吃苦、肯用功、勤于磨煉的毅力和精神,因此,他初露鋒芒,即名聲大震。
一九四五年(三十一歲)自組班社,開創京劇小生演員 “挑班”唱大軸兒戲的先例,并形成了 “葉派”小生藝術,聲高譽滿。一九四六年以后,他領班巡回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長沙、漢口、濟南、青島等地演出,頗得贊譽。他經常演出的代表劇目有《群英會》、《臨江會》、《呂布》、《羅成》,《岳云》、《探莊》、《雅觀樓》、《南界關》、《奇雙會》等。并有“活周瑜”之譽。
葉盛蘭的表演藝術,絕無僅有,妙不可言。他文武兼擅,唱做俱佳; 技藝嫻熟,得心應手; 昆亂不擋,基礎雄厚; 多才多藝; 并且嗓音清亮關于京劇的資料,運用自如; 扮相英俊,雍容典雅。
他一生忠于藝術,熱愛京劇事業。他在藝術上,不泥師古,自出機杼,堪為京劇舞臺上的一代巨擘。他創始的京劇 “葉派” 藝術,是京劇小生“流派”的一個里程碑。
幾十年來,他演的劇目多達百十出。不論角色的主次,情節的繁簡,人物的類別關于京劇的資料,只要經他一演,就妙趣橫生。按葉盛蘭自己講,就是: “多疊疊‘褶兒’,就能把戲演好。多勾勒勾勒劇中人物的心理,就能把戲演活”。這就是演戲的“絕招兒”。但沒有雄厚扎實的基礎,何談“多疊疊‘褶兒’”,演好戲;沒有精辟獨到的藝術見解,何談挖掘人物心靈,把戲演活呢?
葉盛蘭一生創造了幾十個不同類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在他創造的眾多的藝術人物中,首推《群英會》的周瑜,是他一生中的杰作。葉盛蘭演周瑜的出場,是出奇制勝,神妙入微的。出場前的一剎那,即有千軍萬馬之首將要出現的威嚴肅穆的氣氛了。用什么樣的節奏,在那個時間里出場,這是人物給觀眾第一個印象是否深刻、準確的關鍵問題。所以,葉盛蘭把踩著 “四擊頭”出場的常規,改為放過“四擊頭”,在“放鈸”的伴奏聲中出場。“四擊頭”的鑼鼓聲,實際起了為周瑜出場而鋪墊氣氛的作用。這種節奏的出場,還是極罕見的。
葉盛蘭在舞臺上的“眼神” ,是很有威力的。
他要求周瑜的眼睛要有“神” 、“光” 、“威”。周瑜出場“亮相”的“眼神” ,要運用好“領神” 和 “定神” 。“凝眉立目”,眼要“有神” 。凝眉不出苦相,立目不出兇相; 睜眼 “領神”,不能瞋目無神; 凝視“定神” ,不能瞠目癡光。
他演周瑜的“臺步”,是“高抬近落”,“行腰圓步”。起步“沉”、“慢” ,而不是如墜千斤;落步“穩” 、“實”,而不是如夯落地。
為了揭示周瑜對東吳基業的忠耿之心,渲染周瑜身為水軍都督的統帥之威,他把周瑜的形體動作歸結一個“滿”字。也就是說,周瑜“頭不亂晃;目不旁視; 身不側立;坐不偏斜” ,要“梗頸、整身、直視” 。
這樣表演出來的周瑜,英武俊秀,氣宇軒昂,展現了劇中人有青年將領的雄姿; 莊重瀟灑,氣質不凡,顯示了劇中人有超群出眾的才智; 威風凜然,氣吞山河,襯托出劇中人有統兵元帥的氣魄。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