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竇娥冤全本 從秦腔的服化道說起
忍不住又來吐槽了。春節熱熱鬧鬧吃大餐、唱大戲,使身體和精神都得到享受,是最開心的。記得小時候過年很熱鬧,村里從一進臘月就開始拍戲了,那會可真冷,拍戲往往拍到三更半夜,回來手腳都感覺不是自己的了。但好家是不會在意這些的。會唱戲的大多是以家庭為單位。像我們家,姐弟五個都會唱戲,因為我爸、我媽都是資深戲迷。平時一本正經的大人也顧不上那么多了,戲最大。男人將自己老婆喊娘的,公公給兒媳婦下跪的,都不鮮見。我們村還有假戲成真的。男人演陳世美,女人演秦香蓮,結果男人喜歡上了演皇姑的。臺上一出《鍘美案》竟然演成了真的,最后兩口子離婚,陳世美和皇姑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那個“陳世美”我春節回家時還見過,有八十多了,氣色還不錯,看來是被“皇姑”照顧的很好。
甘肅農村秦腔自樂班
拍一整個臘月,一般是正月初二三就開始演了,一直演到正月十五。演完也會象征性發個幾十塊錢,當然大家也不奔著那點錢,主要是自己過癮就好。演出過程中當然什么情況都會有。記得我一次給人跑龍套,應該是上場后,排雁字,主角唱一句浪頭后收住,然后龍套繞圈分兩邊。結果那個主演的板式沒唱對。我們走不了,結果就一直在那站著,下場后主演一直埋怨我,我直接懟了他,從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讓我給他跑龍套了。所以說主角不是個什么人都能當的。還有忘詞的,胡編的,帽子掉了的。記得我演《拾玉鐲》的傅鵬,剛一出場,扇子一打,“啪”就掉地上了,我假裝很淡定的撿起來,然后繼續演,都沒事。臺下觀眾也不會當真。可如果是外請的專業戲班子有失誤試試,磚頭早上去了。觀眾其實拎得清,娛樂是娛樂,唱戲是唱戲,壓根不一回事。雖然失誤不斷,也少不了收獲一些鐵粉,從臺前看到臺后。這主要是看自己家娃或者親戚鄰居家孩子的。自家娃娃能登臺,最自豪的肯定是當媽的。記得我唱的那幾天,我媽出出進進胸挺得賊高,聲音也格外大。每本戲都從頭看到尾,但凡臺下有一個人,那肯定是我媽。我考上大學也沒見她那么自豪。可不像現在,愛戲都不好意思說,因為喜歡戲的大多會暴露年齡和你的土,這個愛好在現在來看,就是落后和土的代名詞。
所以現在的戲需要脫掉自己落后和下里巴人的標志,怎么辦呢?京劇洋派,那就學京劇唄!交響樂洋派,學交響樂唄!所以秦腔開始全面向京劇進發了。移植劇《鎖麟囊》、《安國夫人》一出接著一出,得獎一個接著一個。秦腔服化道,以至唱法都開始全面京劇化,十大名生名旦的那次比賽上有個研究院的演員唱的《挑滑車》,好像還得了個第一名。那出戲你不仔細看,真心看不出那是秦腔戲。還有研究院最近演得風風火火的《再續紅梅緣》、易俗社的《白蛇傳》秦腔竇娥冤全本,高大上的交響樂,各種美麗的造型,服飾,價值不菲的道具,估計評獎是沒一點問題的,可是基本上不仔細看,真心看不出那是秦腔。
秦腔十大名生郭楠
可能一些噴子會說,來來去去那么幾本戲,老腔老調,都沒人看了,還不許讓人玩些新鮮的?看最近三意社演得那幾本戲,《火焰駒》、《鍘美案》、《玉堂春》,《趙氏孤兒》秦腔竇娥冤全本,就這幾本老腔老調的戲,基本上場場爆滿。三意社從正月初二還是初三一直演到正月十六,都是在劇院買票的演出,隨后還要去甘肅蘭州演出,就有人掏錢買票看。將那些新戲也這樣演著看是有多少人買票去看的?這不知道能不能說明一些問題?
當然,平心而論,三意社和研究院、易俗社比算不上實力多強吧!可看看現在的發展,冰火兩重天。為什么?原因只有一個,傳統的東西,傳承最重要!傳承好了,才會有發展,有創新。什么是本?什么是枝葉,首先得分清。前幾天有人發了個包東東的《諸葛亮撐船》,從造型來講,首先,髯口戴的就很別扭,秦腔很少有那樣稀的髯口,只有京劇才有。演員可能覺得拿扇子是不是更帥,所以撐船的諸葛亮居然拿了個扇子。這如果是個愛好者在快手上隨便圖個樂,估計也沒人當真,可包東東是個專業演員吧?竟然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實在令人感覺不可思議。
包東東《諸葛亮撐船》
就三意社來說,也不是沒有問題,就是演員隨意轉換行當的問題,現在似乎很流行演員一專多能,不管是專業的還是業余的。唱小生的隨便就能唱須生,有的還能唱紅生。唱正旦的一窩蜂去唱青衣。秦腔的青衣和京劇的青衣不一回事。京劇的青衣可能更像是秦腔的正旦吧!唱正旦的也不是說不能唱青衣,比如馬友仙老師、竇鳳琴老師和李娟老師,他們唱青衣似乎也沒啥問題。可就侯紅琴而言,她非常不適合唱青衣,因為青衣的發聲基本是以真聲為主,候的肖派是以氣聲和真聲相結合的發聲,這種唱腔是不太適合青衣的發聲。前面那三位的發聲基本是以真聲為主的發聲方法,類似于民歌的那種發聲。就秦腔來說,這種發聲是最好的。不過這對人嗓子的先天條件要求要高一些,不是什么人都能達到的。所以說學馬老師的多,但能學出來的很少。我也不專業,只是亂說而已,歡迎在行的商榷。基本接近青衣的發聲,嗓子只要不是太細,就可以,所以她們在年紀大的時候可以唱一些青衣。但候的肖派主要是以氣息帶動發聲,假聲有些多,這和青衣的唱法完全是兩種類型,唱青衣注定是不太合適的。這僅僅是唱,就動作什么的來說,肖派的溫婉和青衣的潑辣也相去甚遠,就拿候的《火焰駒》來說,前半部分堪稱完美,可到后半部分《打路》老是被人詬病。我姐說候老師的《打路》看著一點也不急。其實不光是候,蘇鳳麗其實也是一樣。像《鎖麟囊》這種特別矜持的大家閨秀角色可能確實很適合她,但是《鍘美案》的秦香蓮、《趕坡》的王寶釧這種角色肯定不適合,因為這些角色需要放得開,肖派無論從唱腔到動作,基本上是收著的,沉靜,內斂才是它的美。大開大合的動作,情感不適合它,所以肖派不唱《竇娥冤》之類的,青衣就更是不合適了。再說青衣在秦腔里也是一個專門的行當,如果是個人都能演《鍘美案》、《趕坡》之類的,你讓郭明霞大師情何以堪。還有須生秦腔竇娥冤全本,這也是個專門的行當,唱小生的也轉不了須生,不是帶個髯口你就是須生了,尤其是圓臉的人唱須生很難看。說句實話,小生轉須生的我沒一個喜歡,包括李東橋、張保衛、張濤、李小峰、李小青,不乏名家大腕,但是他們唱須生沒一個唱的好的。
三意社《鍘美案》
不管是因為個人發展還是掙錢多少也好,作為一個專業演員最好是有一個最起碼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千萬別以為自己是個名家就無所不能,還真不是。
今天的吐槽就到這里。下次再見!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