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夸美人豫劇的原唱,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封丘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新中國成立后,豫劇專家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這一劃分得到廣泛認同,即以封丘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于豫東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

豫劇文場中的傳統伴奏曲牌有300多個,其中嗩吶曲牌130多個,橫笛曲牌20多個,絲弦曲牌170多個。嗩吶曲牌中常用的有春來到、大漢東山、小漢東山、大桃紅、小桃紅、大開門、小開門、大風入松、小風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龍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駕令、山坡羊、紅繡鞋、嗩吶皮、娃娃等;橫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鳥朝鳳、雞爬坡、小開門等;絲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園、九連環、花錯字、小紅鞋、苦中樂、浪淘沙、油葫蘆、囈怔、算盤子、娶嫁等;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手镲、小鑼和梆子等。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主要聲腔板式有四種,即【二八】、【慢板】、【流水】、【散板】。

夸美人豫劇全場_夸美人豫劇的原唱_豫劇夸美人戲詞

曲劇是主要流傳于河南地區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在當地流行的曲藝鼓子曲(洛陽曲子、南陽曲子)和踩高蹺的表演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起初的形式是由表演者邊踩高蹺邊唱曲子,后來逐漸發展成為高臺曲。由于曲調來源于傳統民間生活小戲,因此歌詞易學,并大多采用本嗓來演唱,表演也相當接近生活,傳播速度極快。

夸美人豫劇全場_夸美人豫劇的原唱_豫劇夸美人戲詞

曲劇音樂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雜牌小調與河南的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于1926年經由臨汝縣(今汝州市)農民組成的同樂社在登封縣首次搬上戲劇舞臺,從而正式發展為戲曲劇種。其中的“高蹺曲”由去掉高蹺拐子的演員登上戲劇舞臺,是曲劇由民間歌舞演變為“高臺曲”這種正式的戲曲形式的一個質的飛躍。

夸美人豫劇的原唱_豫劇夸美人戲詞_夸美人豫劇全場

越調是河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陜西東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東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調的主奏樂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夸美人豫劇的原唱,后來一般用墜胡。

夸美人豫劇的原唱_豫劇夸美人戲詞_夸美人豫劇全場

關于越調起源夸美人豫劇的原唱,流傳有多種說法。其中之一據說越調原本被稱為“月調”,乃中國古代戲曲的一般地方劇種所共同擁有的“平、背、側、月”的四種調門之一。越調在演唱的時候以真嗓為主,假嗓為輔。在清朝末年曾經盛行的句尾拖腔的形式,以假嗓八度上挑的唱法,稱為“越調謳”,現今已經極少被使用。越調除戲曲形式外還有曲藝和木偶兩支分支。1942年河南發生大旱,期間許多越調藝人(如張桂蘭)等都曾轉入過地攤說唱,等災荒過后,再重新回到舞臺來演唱戲曲。木偶的越調分支在南陽一帶十分盛行,其中有些民間職業木偶藝人至今仍十分活躍。

豫劇夸美人戲詞_夸美人豫劇的原唱_夸美人豫劇全場

河南是戲曲大省,除豫劇、曲劇、越調三大劇種外,還有31個(道情、大平調、四平調、宛梆、大弦子戲、墜劇、二夾弦、懷梆、懷調、樂腔、五調腔、豫南花鼓、絲弦道、羅卷戲等)納入政府保護的稀有劇種,它們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獨特的唱腔以及靈活的表演形式,深受群眾喜愛,是我省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