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前身是? 大美秦聲 聲動京城 《驕楊之戀》拉開“新時代三部曲”進京展演帷幕
《驕楊之戀》劇照(資料圖片) 記者 尚洪濤 攝
為展現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意氣風發、昂揚奮進的新面貌,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在京開啟“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帶著慷慨秦音參加展演——7月7日至15日,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新時代三部曲”《驕楊之戀》《楷模村》《生命的綠洲》陸續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把大美秦聲唱響于首都舞臺。7月7日晚,三部作品中的碗碗腔現代劇《驕楊之戀》率先登場,這部來自三秦大地的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獲獎作品,讓近千名首都觀眾在耳熱心跳之中,感受酣暢淋漓的陜西戲曲魅力。
亮相首都陜西特色劇種演繹宏大革命題材
漫天紅霞、廣袖長舒。7日晚,伴隨悠揚的碗碗腔音樂響起,大幕拉開的舞臺瞬間將觀眾帶入“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的藝術境界。
記者了解到,《驕楊之戀》是在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下,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創作排演的建黨百年獻禮之作。該劇取材于楊開慧烈士大氣磅礴而又悲情壯麗的真實故事,以獨特視角展示了楊開慧從認識自我、尋求自我、實現自我,到犧牲小我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前身是?,成全大我——“用生命擁抱死亡,用死亡禮贊生命”的心路歷程。通過對楊開慧作為英雄、母性、女性等不同人格側面的刻畫,藝術彰顯了第一代共產黨人堅守理想與信念的崇高品格,以及在面臨生死抉擇時體現出來的信仰力量和人性光輝。
以陜西特色劇種演繹宏大革命題材,呈現在北京觀眾眼前的《驕楊之戀》,將碗碗腔的柔美婉轉與楊開慧的悲情壯烈完美融合在一起,鋪排出楊開慧追尋愛情、舍身革命的生命軌跡。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觀眾逐漸走進這位共產黨員的成長歷程,欣賞碗碗腔《驕楊之戀》獨特的開掘視角、藝術表達和情感傳遞。
現場,楊開慧飾演者李梅的表演尤其讓人印象深刻。她以婉轉悠揚的唱腔、典雅詩韻的念白、優美利落的身段和細致入微的表演,展示了楊開慧作為妻子的柔情、作為母親的慈愛、作為女兒的真情、作為一名戰士對信仰的忠貞。
當全劇終了,觀眾們以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拍案叫絕的喝彩聲表達對楊開慧等英烈的崇高敬意,眾人也紛紛走向臺前送上鮮花,表達對《驕楊之戀》的真心喜愛和對全體演員的由衷贊賞。
感動觀眾以戲曲形式賡續紅色血脈
當晚觀看演出的北京觀眾中,有不少是“家庭團”——父母趁著暑假帶孩子來現場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我是一名初一的學生,在學校老師給我們普及過京劇的一些常識。今天這個劇目,讓我領略到了另外一個劇種的魅力。我非常喜歡它的音樂,楊開慧烈士的事跡也讓我很受教育。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烈士用鮮血換來的,我會更加珍惜當下,更多關注戲曲,也會把《驕楊之戀》介紹給我的同學。”北京小觀眾杜同學說。
中國戲曲學院的師生把黨課搬到了碗碗腔《驕楊之戀》的演出現場,師生們看完演出備受感動,“今天是‘七七事變’86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我們觀看《驕楊之戀》感觸很深。演員們舞臺表演滿分,舞美很棒,感慨當年英烈們信仰的堅定才有我們的今天,感慨一個女性的承受能力和家國情懷!”該校的學生說。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第一個紅色戲曲團體。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有責任、有義務利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賡續好紅色血脈,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謳歌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前身是?,不斷探索中國戲曲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新路徑,講好中國故事,努力以新舉措新成就推動戲曲事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了解到,除碗碗腔現代劇《驕楊之戀》外,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現代劇《楷模村》和《生命的綠洲》也將在日后幾天陸續上演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前身是?,并通過中國藝術頭條、新華網、光明網、嗶哩嗶哩等多家媒體平臺進行全球直播。屆時,全球觀眾皆可通過以上網站聆聽秦聲秦韻,一睹新時代陜西戲曲新風采。 記者 孫歡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