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沁園春雪原唱 國家文化公園|古老聲腔唱新曲
文旅中國融媒體記者 張婷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我國形成了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總體建設布局。
國家文化公園的靈魂是文化,它蘊含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亡絕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碼。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戲曲在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中自覺扛起時代重任,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革命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發揮著積極作用。
中國戲曲自古有“水路傳播”的說法。黃河、長江、大運河,既是滋潤百姓、養育萬物的生命江河,也是文脈綿長、生生不息的文化江河。黃河、長江、大運河沿線為戲曲生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諸多劇種的形成發展、交流演進以及創作演出等活動都與它們緊密相關。這些戲曲作品中總是洋溢著百姓生活情趣、閃爍著時代的精神光輝,更傳承著革命的紅色基因。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毛小雨介紹,大運河是古代中國連接南北的一條交通命脈,也是一條經濟與文化交流的干線,從北京到浙江杭州,沿線孕育了諸多基于民間小調和曲藝而成的劇種,如北京曲劇、評劇等。
“黃河、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這兩條大河流域是中國戲曲非常流行的區域,它們又和長城、大運河兩個巨大的工程交織在一起,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同凡響的作用。黃河流域是中國戲曲的發源地,早在北宋年間,宋雜劇就在北宋首都東京汴梁崛起,這里也是梆子戲流布最廣的區域。抗戰期間,豫劇獅吼劇團積極投身抗日戰爭,秦腔民眾劇團在延安排演了很多反映抗戰內容的戲,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陜西戲曲研究院,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能力。這是中國長城內外及黃河流域戲曲投身革命的典范。”毛小雨說。
“江西、福建是中國最早的革命根據地,這里民歌豐富、小戲盛行,早在紅軍時期,它們就成了動員勞苦大眾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的宣傳力量,閩贛交界地方流行的漢劇,到現在仍然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毛小雨介紹,在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有藏戲、桂劇、地戲、湘劇、花鼓戲等,品種豐富、色彩斑斕。這些劇種成為這些地方文化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進入新時代,中國戲曲更加生機勃勃、剛健有為。在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過程中,廣大基層文藝院團創作了大量堅守人民立場、凸顯時代風采、展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戲曲藝術作品,強化了國家文化公園的精神內涵,凝聚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6月21日至7月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東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2年首屆黃河流域戲曲演出季,集中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沿黃九省(區)戲曲創新發展的新成果、新人才、新風貌。參演作品弘揚愛黨愛國主旋律,聚焦黃河文化主題,從歷史中找尋民族精神密碼,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主題、捕捉創新靈感。呂劇《一號村臺》生動反映新時代黃河流域脫貧攻堅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豫劇《大河安瀾》再現黃河保護歷史畫卷;隴劇《大禹治水》深情抒寫中華民族歷史智慧;二人臺《山那邊》描寫黨員干部帶領山里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平弦戲《繡河湟》彰顯團結包容、樂觀向上的河湟精神,描繪鄉村振興美好藍圖……這些劇目站在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對新時代續寫黃河文化新輝煌進行了全新的藝術表達,為有效保護弘揚黃河文化遺產、更好彰顯其時代價值提供了路徑。
“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進程中,充分發揮戲曲文化的作用,是增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含量的重要舉措。”江蘇省揚州市文聯主席、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研究員姜師立表示,要以運河邊成長起來的戲曲文化宣傳運河價值、傳播運河精神。
姜師立介紹,揚州市文化和旅游部門組織了“運河情”文藝巡演,利用戲劇、曲藝等易于傳播的藝術形式到運河沿線城市巡回演出,揚州曲藝家協會編演的揚州清曲《大運清歌》充分展示大運河的濃厚文化底蘊。江蘇省文化部門還兩年舉辦一次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成為戲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舞臺。杭州市拱墅區舉辦的首屆大運河戲曲節,在一個多月里好戲連臺、精彩不斷。戲曲星光大道、大運河沿線劇種精品展演、網紅戲曲大會等盡情展現了大運河杭州段的文化魅力。大運河戲曲節在杭城廣大市民中掀起“戲曲文化熱潮”,除了現場觀眾,還吸引了50余萬網友通過網絡直播觀看。此外,蘇州將全晉會館建成昆曲博物館,專門展示昆曲文化、演出昆曲。
“在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時還要注重文旅融合,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融合,讓動態的非遺進入固態的運河園林遺產,在互動基礎上激發出新的活力。”姜師立表示,這樣一方面使運河園林的旅游更有觀賞價值,另一方面又保護傳承附著在物質遺產上的非遺,將運河沿線的民俗民風、戲曲歌舞等各有特色的非遺融匯到運河旅游項目中,“尤其是把一些瀕臨消失的古老劇種通過運河旅游連綴起來,成為新的運河旅游資源。”
戲曲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豫劇沁園春雪原唱,在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明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在長城、黃河、大運河、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過程中,也要充分發揮戲曲文化的作用。文旅中國選取了部分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省份的基層劇團,探尋他們如何用古老聲腔講述中國故事。
山東省濟寧市山東梆子劇院:《夢圓黃河灘》書寫時代答卷
文旅中國駐山東記者 蘇銳
山東梆子《夢圓黃河灘》劇照 蘇銳 攝
九曲黃河蜿蜒流淌,孕育了厚重的黃河文化,也留給孔孟之鄉諸多故事。盛夏時節,山東省濟寧市山東梆子劇院的排練廳內,該劇院創作排演的山東梆子《夢圓黃河灘》正在進行新一輪的排練。
《夢圓黃河灘》以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黃河灘區沙口村幾十年的發展變遷為線索,以主人公龍長河從遭受黃河水患家破人亡到黃河灘區遷建致富奔小康展開敘事。通過講述龍五爺、龍長河、張天亮等生活在黃河岸邊的灘區人民因黃河而產生的愛恨情仇與人生際遇,弘揚國家改革開放、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政策給灘區人民帶來的生活巨變。
成立于1942年的濟寧市山東梆子劇院(原名濟寧市豫劇團),80年來活躍在魯西南黃河岸邊,深受群眾歡迎。濟寧市山東梆子劇院負責人張志紅介紹,山東梆子是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舍命梆子腔”。山東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壯,行當則以紅臉、黑臉為主要角色,動作粗獷,架勢夸張,洋溢著雄渾、豪放的陽剛之美。
山東歌舞劇院副院長、劇評家趙峰表示,近年來,黃河與脫貧結合成為炙手可熱的題材,吸引了很多院團和劇作家的關注,但熱鬧一番后,很多人卻對這一題材望而卻步。“因為尋找到獨特的切入視角,既講好脫貧故事,又講好黃河故事,使之從眾多脫貧題材作品中脫穎而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趙峰說。濟寧市山東梆子劇院創作推出的《夢圓黃河灘》用全新的舞臺表現方式和藝術手段表現出富有時代精神的文化內涵,視角獨特而新穎,人物飽滿而典型,劇種風格鮮明而突出,書寫了“黃河灘區脫貧大遷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時代畫卷。
張志紅介紹,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前進的號角。過去幾年來,濟寧市山東梆子劇院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以創新為動力,以創作生產優秀作品為中心環節,推動全市文藝工作者深入實踐、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推出了一批文藝精品,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新時代,一部文藝作品能不能從思想上打動人、感染人、激勵人,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張志紅表示,未來在藝術創作領域,濟寧市山東梆子劇院將把質量意識貫穿到創作全過程,體現在全要素中,把藝術的高標準、高水準體現到創作的方方面面,助力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河南豫劇院三團:《黃河灘上的女人》詮釋黃河兒女頑強生命力
文旅中國駐河南記者 張瑩瑩
豫劇《黃河灘上的女人》劇照 河南豫劇院三團供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一,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南越來越多的豫劇人用自己特有的腔調講述“黃河故事”。
“葛巴草,片連片,深深扎根黃河灘。纖細如線卻有節,不懼旱澇耐霜寒。莖蔓堅韌奮力長,固沙保土綠荒原。”豫劇《黃河灘上的女人》因為生動詮釋黃河兒女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堅毅頑強的精神氣魄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黃河灘上的女人》是河南豫劇院三團202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傾力打造的一部新作。該劇由國家一級編劇、河南省文聯副主席陳涌泉任編劇,改編自知名作家、河南省文聯主席邵麗中篇小說《黃河故事》,通過講述一個普通家庭40年的命運變遷,折射出新時期以來黃河灘區從水患頻仍到河水安瀾,灘區人民從缺衣少食到安居樂業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該劇也因此成為講述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的典型作品。
“8年沒有新的作品,同仁、恩師、觀眾和關心我的領導都說行政管理界多了一個書記,舞臺藝術上少了一個‘角兒’。所以我要演出,我要有新的作品立到舞臺上,讓觀眾檢驗。”《黃河灘上的女人》由豫劇表演藝術家、河南豫劇院黨委書記汪荃珍領銜主演,該劇是其繼豫劇《劉青霞》之后,時隔8年再次領銜主演的一部舞臺藝術作品。
熟悉汪荃珍的人,都知道她是一個“挑剔”的人。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對新作更不能馬虎,她要創新。為此,河南豫劇院三團特邀近年來在戲曲導演界備受期待的青年領軍、來自上海昆劇團的知名舞臺劇導演俞鰻文執導。
俞鰻文是地道的上海人,學話劇出身,當收到邀約時,她十分驚訝:“和豫劇這么古老而接地氣的劇種打交道還是頭一次,排這個戲讓我焦慮了很長時間,甚至有些焦躁。”
俞鰻文用“斗智斗勇、相愛相殺”來形容排戲過程中她和汪荃珍的關系。“經過大量的工作和磨合之后,最終《黃河灘上的女人》成功地立上舞臺,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創作經歷。”俞鰻文說。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編導系主任、副教授穆海亮稱贊,《黃河灘上的女人》因對生活的深沉思考、對時代的深刻把握、對人性的深邃開掘,使其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較高的審美價值和鮮明的藝術個性。
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讓長城形象深扎群眾心中
文旅中國駐黑龍江記者 張建友
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長城在每一位中國人心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用長城作為意向創作作品,是傳承評劇藝術、弘揚紅色文化、推動時代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主任關波介紹,上世紀90年代,國家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社會上出現了一些雜音及一些惶恐心理。為了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將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改編成評劇歌曲,并進行精細打磨,推出后在社會上產生極大影響。“很多人聽了后都能夠哼唱,不但起到了凝神聚氣、鼓勁加油的作用,更是對評劇藝術進行了傳承。”關波說。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在線上線下推出評劇歌曲《沁園春·雪》,為疫情初期處于驚恐狀態、居于家中的群眾樹立了信心。
成立于1950年的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在7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本著“紅色興評”的原則,全力推動紅色文化建設,用藝術舞臺講述紅色故事,先后創排了《走過暴風驟雨》《女兒》《金沙江畔》等一大批紅色劇目,在展示評劇藝術獨特魅力的同時,用紅色精神引導人、教育人、激勵人。關波表示,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下一步將圍繞長城資源,創作出包括評劇歌曲、折子戲、精品劇等作品,把這些作品送到百姓家門口豫劇沁園春雪原唱,讓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奮進、擔當形象的長城扎根于龍江廣袤大地。
與此同時,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也大力倡導社會各界以藝術的形式提升長城影響力,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短視頻等各種媒體,推出關于長城方面的歌曲、影視、戲曲等形式的文藝節目;支持省京劇院、省評劇藝術中心、省龍江劇藝術中心等省直藝術創作單位及基層藝術創作單位深入挖掘長城文化元素,創排各種形式的藝術產品;鼓勵書法界、美術界、攝影界的藝術骨干走上長城進行采風創作,不斷推出優秀作品。
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要讓藝術特別是舞臺藝術成為傳揚長城文化、促進地域發展、推動紅色傳承的重要抓手,在未來的創作生產中,用情用力講好長城故事,用心用功謳歌偉大時代,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弘揚時代精神。
江西省贛州市贛南藝術創作研究所:守正創新 講好長征故事
文旅中國駐江西記者 王竹青
贛南采茶戲《一個人的長征》劇照 汪湧 攝
“紅、綠、古”交相輝映的贛南大地,孕育了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贛南采茶戲,也留下了無數共產黨人踐行革命理想信念的光輝事跡。贛南采茶戲《一個人的長征》自去年4月25日首演后,憑借良好口碑已展演45場,受到廣大觀眾的持續熱議與好評。
江西省贛州市贛南藝術創作研究所創排的《一個人的長征》由張曼君執導、盛和煜編劇、楊俊等主演,講述了贛南地區一個名叫“騾子”的青年馬夫被蘇區中央銀行馬隊雇用,面對黃金的誘惑和敵人的堵截,講信義、重承諾,在紅軍戰士拼死掩護下,攜帶黃金孤身突圍,用行動詮釋“一諾勝千金”,逐漸成長為堅定的共產黨人的故事。
為了尊重歷史、回歸真實,主創團隊走遍贛南,為劇目創作進行了大量調研考察。在表現形式上,該劇將扇子花、矮子步、單水袖等贛南采茶戲的絕活融入情景敘事。同時,皮影、人偶等元素也被融入到戲劇的歌舞表現當中,極大地增強了演出形式的審美層次,充分展現了贛南采茶戲的獨特魅力。
贛南采茶戲載歌載舞、幽默詼諧,極具贛南客家鄉土氣息,音樂多以山歌、民間小調為基礎,旋律優美豫劇沁園春雪原唱,所演出的內容以生活題材為主。正因為劇種風格如此,契合現代題材劇目的創作,使得劇中人物有血有肉更加鮮活,劇種和文化的結合必然使得劇目別具一格。
“贛南的紅色歷史是一座戲曲資源富礦,守正創新和力求精品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和擔當。”該劇主演、贛南藝術創作研究所所長、國家一級演員楊俊表示,“精品”成為贛南采茶戲近年來的高頻詞,涌現出紅色四部曲《山歌情》《八子參軍》《永遠的歌謠》《一個人的長征》,以及幾十部紅色題材的小戲。贛南采茶戲的振興是江西文化強省建設的一個縮影,正在進行的第八屆江西藝術節上,包括《一個人的長征》在內的精品力作將陸續上演,成為弘揚中國文化、講好江西故事的重要窗口。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戲曲學會會長王馗評價,從跨越數省的“采茶”劇種群而言,贛南采茶戲以極其鮮明的藝術個性,成為長江流域以南有著強盛輻射力的區域鄉土大劇種。《一個人的長征》在既往歌舞劇探索基礎上,附帶著張曼君導演對于其母團發展方向的深層思考,展現了這個鄉土劇種在推動革命文化題材創作中,自身藝術體系的壯大與成熟。這一傳統戲曲劇種同樣在百年來的藝術“長征”中,借助革命題材創作,完成從傳統向現代、從小戲向大戲的成功轉型。
內蒙古包頭市藝術劇院:奏響“黃河大合唱”
文旅中國駐內蒙古記者 阿勒得爾圖
大型原創民族音樂會《黃河從草原走過》劇照 內蒙古包頭市藝術劇院供圖
九曲黃河十八彎,底蘊深厚的黃河文化滋潤著“幾”字彎上的城市——內蒙古包頭的土地和人們的心靈。7月15日晚,包頭市藝術劇院民族樂團大型原創民族音樂會《黃河從草原走過》在包頭大劇院上演,劇院內飄蕩的黃河旋律與劇院外黃河奔騰的濤聲共同奏響一曲別有韻味的“黃河大合唱”。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扶持項目并入選文化和旅游部“黃河流域九省區舞臺藝術優秀劇目”,《黃河從草原走過》先后在山西大劇院、山西潤城太行古堡·筑夢中國第二屆太行古堡文化藝術周、鄭州文化藝術中心、包頭大劇院進行巡演。包頭市藝術劇院院長丁振剛介紹,《黃河從草原走過》共3篇、9章,以民族管弦樂的形式呈現,將內蒙古西部地區極富文化內涵的爬山調、漫瀚調以及二人臺曲牌等相融合,使黃河的音樂、藝術個性得到極大張揚。其中,第一章《祭·火》樂曲以蒙古族頌詞為引子,在打擊樂節奏律動下營造出馬背上民族的浩大聲勢;第四章《古渡扳船》則讓人遙想起包頭水旱碼頭的歷史,全曲張弛有度,以一種人文的創作意識勾勒出河中一景,給觀眾留下回味與遐想的空間。
漫瀚劇是內蒙古獨有的劇種。內蒙古漫瀚劇團團長安樹剛介紹,漫瀚劇音樂以經典二人臺、山曲、爬山調、蠻漢調、蒙古族長短調為音樂元素,道白為漢語普通話,是融蒙漢兩族文化的地方戲劇種,也是內蒙古唯一的地方戲曲劇種。該團創排的漫瀚劇《布衣郡守》描寫了東漢時期包頭故地五原郡太守崔寔懷抱富民興邊的理想,心系百姓、發展民生的故事,生動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和人文風貌。該劇先后榮獲諸多獎項,成為一部講述包頭故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舞臺藝術作品,也是包頭市近年來勇攀藝術高峰,打造文藝精品戰略的又一精品力作。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