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戲曲博物館 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之旅
◇屈永仙(民文所)
法國有很多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大部分可以免費參觀。除了每月首個周日都免費外,其他時間26歲以下的學生可以免費參觀大部分博物館;另外,屬于ICOM(國際博物館委員會)、(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組織)會員的組織和個人也可免費。我所訪學的單位人類博物館恰好屬于ICOM會員,于是我就自動成為了可免費參觀諸多博物館的人員。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福利。4月初,我和同事相約參觀了布朗利河岸博物館,這座涵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博物館,讓我收獲頗豐。
布朗利河岸博物館
■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展品 作者/供圖
布朗利河岸博物館全稱是Musée du Quai — 。Quai 是指塞納河岸的地名,而 就是法國前總統雅克·希拉克。希拉克可謂是中國的老朋友了,1978年他就參觀了還在挖掘中的兵馬俑,是第一位參觀兵馬俑的外國人。當時他說的一句話:“秦俑坑的發現堪稱第八大奇跡”響徹海內外。在他任職總統的12年期間一共訪華4次,造就了中法關系史上的“黃金十年”。
雅克·希拉克是一個非常重視文化的領導人,而布朗利河岸博物館的成立與他關系緊密。早在20世紀上半葉,許多法國學者呼吁在巴黎建立一座專門展示世界各地原住民藝術和文化的博物館,倡議全面保存、典藏和推廣非洲、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原創藝術文物,并將這些作品稱為“生而自由平等的杰作”,先后有300多名人類學家、藝術史學家、藝術家、作家、哲學家共同簽署了這份宣言。當時任巴黎市長的希拉克也是支持者之一,待他當選法國總統后就全面協助落實計劃,最終于2006年在巴黎建成這座博物館,然后將自己的名字冠名于博物館名上。
實際上,這個布朗利河岸博物館是兩個老博物館的“結合”:一個是原來的“國立非洲及大洋洲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 et d'Océanie),原是專門展示法國海外屬地文化的博物館,位于巴黎郊區;另外一個是人類博物館(Musée de l')的民族學部。前者是藝術史學的陣地,而后者是民族學和人類學的領域,這種結合使得這座新博物館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作品
■土著民族木雕面具 作者/供圖
走入博物館大廳后,要沿著螺旋狀的路線往上走,只見地上有許多投影的詞匯,它們就像“河流”一樣源源不斷地往下流動,形成了一個別出心裁的“詞河”。這些詞匯是博物館30多萬個展品之名以及相關學科所涉及的學術詞匯。
布朗利河岸博物館的主題極為鮮明,主打的就是歐洲以外異域民族的文化,凸顯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該博物館藏品含括來自非洲、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作品,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至20世紀。根據官方介紹,他們的永久收藏品共有30萬件、70萬張照片、32萬份文件、1萬件樂器和 2.5萬件紡織品和服裝。
和其他博物館一樣,布朗利河岸博物館也分為固定展廳和臨時展廳。固定展廳中那些雕塑、繪畫、珠寶、服飾、工藝品等琳瑯滿目的展品讓人眼花繚亂,但是不同地區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也很突出,容易識別。例如,非洲原住民展品以木雕為主,這些木雕體現了非洲原住民超凡的想象力,它們往往忽略了物體的真實比例和細節,有許多扭曲的比例、夸張的尺寸北京戲曲博物館,更強調其象征意義。實際上,這些木雕具有象征性和精神性,它們通常用于慶祝和紀念宗教、社會和文化活動中,象征著神圣或具有精神力量的東西。這些充滿野性的非洲木雕,并非粗制濫造,上面不乏精細的圖案和幾何形狀,極具裝飾性和創意性。這些藝術品背后是一個個族群社會的審美、宗教信仰和更深層的世界觀。
亞洲民族展品則以陶器、紡織品和飾品為重點。中亞民族的陶罐極有韻味,擁有藍色、綠色、紅色、黃色等鮮艷的色彩和復雜的紋樣。不僅如此,陶器上有很多雕刻、浮雕。其中,土耳其的瓷盤、伊朗的藍釉陶器,以及埃及法老的陶器讓人驚艷不已。在博物館里也看到了東南亞地區的苗族服飾,祭祀用的銅鼓。當然,也有來自中國的展品,比如藏族的儺面具和唐卡畫,以及滿清貴族的服飾。
布朗利河岸博物館的展品不僅展示了世界各地族群的藝術作品,也反映了這些族群的文化、歷史和傳統。凡是做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藝術學等哲學社科研究的人,這里是一個值得深訪之地。
澳大利亞原住民“歌之路”展
■土著民族木雕圖騰柱 作者/供圖
參觀博物館的當天,恰好有“日本和服”“桑戈爾和藝術”“歌之路”等臨時展。其中,“歌之路”展與我們民族文學所研究的主題有著許多共通之處,也是我們此次參觀的重點。身為少數民族的我們,對史詩敘事傳統并不陌生,但是“歌之路”展卻讓我們耳目一新。
“歌之路”展全稱是“Song-. ”,是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關于“七姐妹”敘事和繪畫的國際巡回展覽。澳大利亞原住民口耳相傳著的這則“七姐妹”創世史詩實際上就是昴宿星團(又叫作七姐妹星團)的起源敘事,講述了七姐妹橫跨澳大利亞大陸,歷經各種險境并驅趕蟒蛇最后升天變成七顆星宿的故事。然而,對于原住民來說,這則敘事并不那么簡單。在世代傳承的過程中北京戲曲博物館,該敘事早已將人民的信仰、生產法則、藝術和文化等整合為一體,形成了內容豐富形式獨特的族群文化。如今,這則敘事繼續流傳著,不僅如此,還有與之相關的繪畫、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
觀看“歌之路”展的感受很是美妙,開頭讓人置身于茫茫宇宙中,腳下是一片浩瀚星辰。然后一路領略原住民的畫作,每一幅都是關于“七姐妹”敘事的抽象描繪。不同的人所理解的冒險路線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繪畫者心目中的七姐妹帶有不同的光輝和色彩。展覽也是按照“七姐妹”的冒險路線展開的,依次進入她們路過的幾個領土(國度):、、、等。不同的領土(國度)中她們經歷不同的冒險,就產生了不一樣的畫作。在這些繪畫作品中穿插擺放著用草木制作的“七姐妹”人偶和蟒蛇。來到展廳中間部位,那有一個觀影的小黑廳,屏幕是一個穹頂北京戲曲博物館,人們需要躺下去仰望星空一樣看屏幕。有兩段視頻內容,是“七姐妹”冒險動畫和澳大利亞原住民洞穴中的真實壁畫錄像。看完這些視頻后,再度出發繼續參觀畫作,一直走完“七姐妹”冒險的所有領土。
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孕育出了精彩的神話敘事和優美詩歌,但“歌之路”展讓人們領略到“七姐妹”敘事背后有著豐富的族群藝術和文化,這種多元的展覽模式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歌之路”展大概采用了四種展示手段:一是民族志式的視頻,有的播放原住民敘事片段,有的播放某種儀式,有的播放創作繪畫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繪畫者一邊唱歌一邊描繪出他們心目中七姐妹的冒險路線。二是繪畫作品,大部分是由點、圓圈、線條以及不規則的形狀組成,只有幾幅出現了七姐妹的簡單人像畫。令人感慨的是,這些畫作的顏色搭配令人驚艷,有的色彩斑斕卻不混亂,有的用色大膽給人巨大的視覺沖擊,更多的是色彩搭配得當給人賞心悅目之感,每一幅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而它們的創作者是非繪畫專業的原住民。小幅的作品一人可以完成,大如墻面的作品通常是幾人合作完成。三是“七姐妹”人偶、木雕蟒蛇作品,它們都是出自原住民的想象,有的“姐妹”可以幻化成怪物。四是穹頂動畫視頻講解,可以說是對該敘事和文化的總體把握,也是點睛之筆。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基于原住民的創作,把靜態的畫作變成一個精美的動畫,講述“七姐妹”穿越澳大利亞并最終化升為星宿的故事。
對原住民來說,“七姐妹”敘事是一個知識寶庫,它記錄了祖先在澳大利亞創造之旅中的路線和活動,隱含著他們社會的基本規則,生存所需的生態、天文和地理知識。歌唱史詩是一種傳遞和保持知識的方式,此外,他們在舞蹈、繪畫中描述自己的家園和整個大陸。
我國56個民族,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從中原漢地的伏羲女媧創世神話到南方民族的洪水神話,從北方民族氣勢恢宏的三大英雄史詩《江格爾》《格薩爾》《瑪納斯》,到南方細膩的創世史詩《苗族古歌》《巴塔麻嘎捧尚羅》《遮帕麻遮密麻》等,每個民族的口頭傳統背后無不具有豐富的藝術和文化內涵。當看完澳大利亞原住民的“歌之路”展后,再回頭看,發現我們猶如坐擁著一座座文化“金山”函待挖掘。在開采文化寶藏的過程中,不妨借鑒“歌之路”這樣的他山之石。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