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簡介國粹字體圖片_國粹京劇簡介50字_國粹京劇的歷史由來

馬連良京劇演出中戴的相貂 首都博物館供圖

國粹京劇的歷史由來_國粹京劇簡介50字_京劇簡介國粹字體圖片

觀眾在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上觀看展出的京劇戲服。 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攝

嗓音敲金戛玉,扮相瀟灑出塵,他是京劇“馬派”創始人、“須生泰斗”馬連良,為世人留下眾多經典劇目和寶貴文化遺產。

即將到來的2021年,是馬連良誕辰120周年。12月22日,“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由首都博物館和北京馬連良藝術研究會主辦,北京京劇院、梅蘭芳紀念館、上海京劇院協辦,旨在紀念馬連良對中國戲曲事業的杰出貢獻,弘揚國粹京劇文化。

1982年12月,馬連良家屬將馬連良生前的劇裝、劇本、道具、配飾等無償捐贈給首都博物館。此次展覽以首博館藏為基礎,并借展部分珍貴文物,通過有關馬連良的110余件(組)展品、圖片以及影像資料國粹京劇簡介50字,展現馬連良的舞臺生涯和“馬派”藝術精華。

展覽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須生泰斗”主要講述馬連良的人生軌跡及其成長、發展的歷史背景。第二部分“溫如劇藝”通過馬連良的代表劇目和戲曲服飾,表現他在藝術上的璀璨成就。第三部分“菊壇流芳”以馬連良的交游和授藝為線索,展現他在海內外的影響力及其藝術傳承。

展廳中最為吸睛的當屬各式戲服。一件緗色“太陽蟒”,是馬連良在《秦香蓮》《龍鳳呈祥》中所穿的服裝,堪稱“馬派”劇裝的代表之一。它由馬連良創制國粹京劇簡介50字,在傳統蟒袍的基礎上刪減繁瑣紋樣,將10個團龍蟒簡化為前后胸各一團龍,突出人物的沉穩、老練。與這件蟒袍相配的是一頂工藝精湛的相貂。相貂即改良相紗,形制與相紗相仿,但裝飾較多,一般用于丞相、太師等品級的老年角色。這件相貂帽背插一對扁擔展國粹京劇簡介50字,上鑲立體雙龍,頗顯精美華貴,貼合馬連良在劇中所飾人物的身份。

一件“竹水衣”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它是由細竹管穿結而成的馬甲,輕薄透氣。因為京劇戲服大多是絲織品,為防止掉色、保持挺括,不能用水清洗,故演員表演時需在戲服里穿上棉質吸汗小衫,行話稱為“水衣子”。馬連良演出時,在“水衣子”外會再套一件“竹水衣”,既透氣又隔汗,能夠起到保護戲服的作用。

展覽中還能看到馬連良1951年寫給梅蘭芳的信函,見證了兩位京劇大師的深厚友誼。馬連良與梅蘭芳多次合作演出,交情甚篤。20世紀50年代初,馬連良寄居香港。這封信函發自馬連良在香港銅鑼灣的居所,信中告知了自己的回歸行程,并說“弟回來以后,一切尚仗吾兄鼎力照顧”,可見兩人關系非同一般。

75歲的梁玖霞老人在開展當天就趕來觀展。“馬連良先生讓人欽佩。他守正創新,把京劇發揚光大。”梁玖霞說,看完展覺得離馬連良更近了,對他的了解更加深入。

觀眾中也不乏年輕人。媒體從業者孔潔對京劇文化很感興趣,以前就看過不少與馬連良有關的書。“這次展覽集中、系統地梳理了馬連良的藝術人生,布展提綱挈領,展品豐富多樣,人物形象立體飽滿。”孔潔說,“馬先生當年與世界各地名家開展藝術交流,博采眾長,我們今天也應當努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我沒有親眼見過馬連良先生,但這個名字是多么響亮……”在展覽開幕式上,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滿懷深情地說,“大家多到博物館來看文化,感受戲劇界的一片暖意,傳承就有了,冬天也不冷了。”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5月23日。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