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頭飾繪畫 寧穿破,不穿錯!再諞一諞秦腔蘇三的穿戴
上一期京劇頭飾繪畫,我們諞了一下當今戲曲舞臺上周仁的官衣,引起了戲迷網友的熱烈討論。本期,我們再來諞一諞玉堂春蘇三的穿戴。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寫了《玉堂春落難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傳后世。京劇和許多地方戲曲又編為《蘇三起解》、《玉堂春》、《女起解》等,廣為演出。
目前,戲劇舞臺上,蘇三的穿戴基本有一個基本形象——紅色罪衣罪褲、白魚鱗腰包、藍綢包頭。但是京劇頭飾繪畫,頭面、著裝、配飾等方面也是有差別的,我們來盤點一下。
第一,頭面。
頭面是戲曲旦角所用各種頭飾的統稱,包大頭的所用的頭面有點翠、水鉆、銀泡頭面三種,一般有頂花、后三條、邊鳳、邊蝠、壓鬢、泡子、耳環等,一副為50件左右,銀泡頭面相對較少。
點翠頭面,以翠鳥羽毛剪貼于金屬底版上制成,多為貴族女子所用,比如《鎖麟囊》中的薛湘靈;水鉆頭面,用仿制的鉆石鑲嵌在金屬底版上制成京劇頭飾繪畫,為劇中年輕美麗、性格活潑的女子戴,比如《虎口緣》中的賈蓮香;銀泡頭面,多為仿素銀,為劇中貧寒婦女所用,比如《五典坡》中的王寶釧等。除了銀泡頭面,點翠和水鉆一般比較華麗,佩戴頂花。
蘇三的頭面,主要有幾種,一是素銀泡、不戴頂花。第二種是水鉆、不戴頂花。第三種是水鉆、戴頂花。
秦腔舞臺上,幾種情況都有。
肖玉玲老師用水鉆無頂花
侯紅琴和肖老師一樣
蘇鳳麗用銀泡戴頂花
蘇鳳麗用銀泡無頂花
京劇舞臺上,也有不同的情況。
梅蘭芳大師用水鉆和頂花
程硯秋大師用銀泡無頂花
荀派孫毓敏用水鉆和頂花
蘇三雖然是罪犯,但是不同于寒窯中的王寶釧、鍘美案中的秦香蓮。蘇三是一位貞潔女子,只因被陷害落難,而不是強調她貧寒。所以,個人認為,應該采用水鉆、不戴頂花更合適,戴頂花顯得過于華麗,與罪犯身份也不合適。
第二,發髻。
如上所述,蘇三的發髻一般是傳統的戲曲旦角發髻,就是我們通常所的包大頭。目前,也有古裝頭的造型。
張蓓演的蘇三古裝頭
上世紀初,京劇大師梅蘭芳借鑒古代繪畫中仕女的發型,改變了傳統大頭梳式,創造出更加接近古代生活里婦女發式原型的發臀式的古裝頭型。為京劇舞臺表現古代婦女的多樣化發式做出貢獻,也影響到其他戲曲劇種。習稱“古裝頭”。
張蓓拜在孫毓敏門下
比如前段時間,梅花獎得主張蓓所演的蘇三,就是古裝頭。2015年,張蓓正式拜著名京劇荀派弟子孫毓敏為師,成為秦腔界荀派藝術的傳承人。但是,張蓓的穿戴沒有按照荀派的慣例,而是吸收了越劇的特色,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
越劇名家金靜也是古裝頭
越劇中,戚雅仙“戚派”藝術親傳弟子金靜的蘇三造型,也是古裝頭。
第三,服飾。
服裝上,傳統的蘇三服飾都是紅色罪衣罪褲、白魚鱗腰包。但是,張蓓還是采用的白衣裙、外搭半坎紅衣。
張蓓演的蘇三造型
作為罪女的造型,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柳萍在竇娥冤中,飾演竇娥在殺場一折中也用過。
柳萍在竇娥冤中扮演的竇娥
配飾上,主要是腰系區別。京劇中,基本采用的是系腰巾。
京劇名家郭偉系腰巾
秦腔中,以肖玉玲老師為代表,候紅琴等弟子也采用的是四喜帶。四喜帶俗稱“馬面”,古稱“蔽膝”“跪襜”。傳統戲曲服裝繡花腰帶,下端鑲穗,束于襖外,一般情況下,穿襖褲,配坎肩、飯單的花旦專用。所以,個人認為,還是系腰巾比較合適。
侯紅琴腰系四喜帶
在戲曲界,老藝術家都經常講,“要講究,不能將就”。戲曲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之所以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就是因為老藝人都很講究,穿戴都很規范,“寧穿破,不穿錯”,才有了戲曲藝術的中華瑰寶。只有更加講究,才能把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光大。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