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戲曲并不擅長將觀眾從感情階段 戲劇的矛盾沖突要直接表達出來
戲劇的矛盾沖突要直接表達出來
——在評劇《孝莊長歌》專家研討會上的發言
陳鵬(山東省文化廳原副廳長):
首先傳統的戲曲并不擅長將觀眾從感情階段,祝賀《孝莊長歌》能夠進入滾動項目。相信看過這部戲,參加過評審的人都有一種感覺,就是它主要的成果以及大家所看好的傳統的戲曲并不擅長將觀眾從感情階段,實際上是演員的表演所能夠達到的高度。現在這部戲,從劇本到二度呈現,敘述方式都需要做一點調整。
首先,戲劇的敘述方式太表面太含糊。這是個充滿激烈沖突、關系生死存亡的大戲,但是整個舞臺的表達方式過于含蓄,不疼不癢。因此怎么看都不過癮,尤其看不到那種針鋒相對、千鈞一發的戲劇情勢。觀眾真正需要的,是把錐子扎到骨肉里面,把矛盾和細節直接說出來的表達方式。比如說,蘇麻不怕殺頭就獲罪,多爾袞的轉化等等。
第二,重大矛盾的情景交代不清楚。一個統一中原、一個八旗相爭,這些重要的歷史場景全都用一個個舞蹈簡單地、情緒化地遮掩過去了。其中的壓力、矛盾和條件都沒有講清楚,因此戲劇張力也就顯得與題材和觀眾期待不符。
第三,是戲的推進過程不連貫。從一開場皇帝唱一段傳統的戲曲并不擅長將觀眾從感情階段,然后一轉身孝莊唱一段,接著舞蹈又上一段,到整個戲劇很多場景的銜接,都不是戲在推著走,都不太注意邏輯的演進性。而更像是一塊一塊地堆積起來,很多表達都是在戲劇靈魂之外的,不夠深刻,不夠驚心動魄。
第四,對孝莊的人物塑造缺乏強烈的閃光點。尤其的是多爾袞死后的鞭尸問題。只有“按照你們說的來吧”這們一個很曖昧的態度。這樣的態度還能夠表現出孝莊的堅定和至死不渝的情感嗎?如果這樣,寫這個愛情故事到最后還有什么意義?《孝莊長歌》寫孝莊既然是以愛情線為主體的,確實,把國家的前途、自己的愛情和兒子的生死幾個敘事元素揉放在一起,是一種很復雜而矛盾的過程。但是,她那敢愛敢恨的性格一定要在關鍵的時刻表現出來。到了鞭尸的時候,國家、兒子、時局已經沒有那種不得已而為的危機性了,這個時候,孝莊還不應該有一段酣暢淋漓、真心實意的表達嗎。
最后,就是關于舞蹈的使用。盡管表現的是一個善歌善舞的民族,但《孝莊長歌》作為戲劇樣式的特點決定了,在最激烈的矛盾、最突出的點上,人物一定要用戲曲最擅長的表達方式來體現,而不是借用舞蹈的形式表達,用一段象征的、寫意的舞蹈就可以完成的。許多深刻的、激烈的、扣人心弦的東西可能在這種輕歌漫舞中變得索然無味了。這個問題也應引起編導的注意。
(光明網記者孫曉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