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原名叫黃梅調、采茶戲。據史料記載,早于唐代時期,湖北省黃梅縣多云山區采茶歌就非常盛行。由于黃梅靠近長江一帶,加上地勢較低,有“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之說。

因為地勢不好經常鬧水災,老百姓們苦不堪言。許多人就編起了各種采茶歌,來寄托自己對各種美好生活的向往。

到了宋元時期,受戲劇文化的影響,采茶歌就演變成了采茶戲,經常出現在廟會上或過年過節時演出。由于演出大部分是帶有報酬的,所以慢慢地就有一些人以此為生,形成了固定的采茶戲班子。

黃梅戲哪個省最正宗_訪英臺黃梅戲正宗唱法_黃梅戲黃梅戲

后來因為采茶戲基本上是在黃梅縣內傳唱,所以就改名叫了黃梅戲。

有了戲班,就有了競爭。當時的黃梅,大大小小的戲班太多了,就有一部分戲班就外出表演,慢慢地由黃梅發展到整個湖北省,再傳唱到臨近的安徽和江西。到了清朝末年,有一支黃梅戲班來到安徽省安慶市表演,表演的結果不盡人意。戲班的班主深入當地了解,發現當地流行一種叫青陽腔的唱法,還有安徽非常出名的徽調也受當地人的喜愛。

這位班主心想:既然大家一時還不太容易接受外來的戲種,那我為什么不跟本地戲融合在一起呢?黃梅戲搭上青陽腔和徽調有沒有可操作性呢?管它呢,試一試就知道了。想到就做,戲班班主就召集大家開會,統一了白天外出表演,晚上回來學習青陽腔和徽調的做法黃梅戲哪個省最正宗黃梅戲哪個省最正宗,甚至學完了之后還經常和當地人學習安慶話。過了一段時間,用安慶話和青陽腔加上徽調來唱黃梅戲的表演在當地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每每戲班開場,來看的人絡繹不絕,甚至還有外地的客人慕名而來感受這種新奇的唱法。

除了觀眾越來越多了,學習這種新款黃梅戲的人也多了。但在當時信息極度不發達,一直也只是在安徽一帶傳唱。直到在1952年上海的一次華東戲曲會演上,中國黃梅戲傳承發展重要的開拓者和貢獻者,來自安慶宜秀區的嚴鳳英和她帶領的安徽黃梅戲劇團表演了黃梅戲傳統小戲《打豬草》和《路遇》,黃梅戲才開始在全國流行了起來。1954年,第一部以黃梅戲為主導的電影《天仙配》問世,由嚴鳳英來扮演其中的女主角七仙女。隨著《天仙配》的熱播,黃梅戲從安慶的一個地方小劇種,變成了全國皆知的劇種,甚至和京劇、評劇、豫劇、越劇并稱為中國五大戲曲。綜上所述,黃梅戲可以說是起源于湖北省黃梅縣,發展壯大于安徽省安慶一帶黃梅戲哪個省最正宗,再由當地的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女士精彩演繹而推向全國形成的一種中國傳統戲劇。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成為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6月9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申報的黃梅戲經國家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2021年5月24日,由湖北省申報的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